高希中
歷史虛無主義思潮是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有人提出所謂“告別革命”論以來,在中國社會,尤其是在學術理論界具有很大影響的一種政治思潮。近幾年來,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甚囂塵上,波及史學、文學、藝術、教育等多個領域。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歷史虛無主義思潮提出批評。這充分說明黨和國家對批判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高度重視,也為新形勢下社會各界抵制和克服這一錯誤思潮指明了方向。
一
歷史虛無主義濫觴于 19、20 世紀之交的西方社會。作為一種哲學思潮,虛無主義否認存在著普遍永恒的正確原則,因而具有懷疑主義、相對主義、解構主義與頹廢主義等思想特色。作為一種社會思潮和文化思潮的歷史虛無主義,其實質(zhì)就是秉持虛無主義歷史觀來認識、分析和解釋歷史現(xiàn)象。這與西方哲學中的存在主義、現(xiàn)象學、解構主義、相對主義等思潮不無關系。就當下而論,歷史虛無主義又與后現(xiàn)代主義史學理論的影響密切相關。
虛無主義伴隨著西方資本的擴張、連綿不斷的侵略戰(zhàn)爭以及西方文化的傳播與滲透來到我國。與上述西方虛無主義相比而言,在我國,人們所理解的虛無主義通常是指“不加分析地盲目否定人類文化遺產(chǎn)、否定民族文化,甚至否定一切的思想傾向或社會思潮,是與唯物辯證法相對立的形而上學否定觀的一種表現(xiàn)”。(馮契主編《哲學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01年版,第 1727 頁)我國的歷史虛無主義思潮,最早可追溯至上世紀20—30年代的全盤西化論。由于這種觀點否認民族文化的獨立性與主體性,過分夸大西方文化的“普世性”,沒有能夠解決中國文化的根本出路問題,因而這種觀點一出現(xiàn)便受到各方的批評??谷諔?zhàn)爭時期,隨著民族解放運動的推進和愛國主義精神的高漲,全盤西化論逐漸失去市場。新中國成立之后,馬克思主義被確立為我們的指導思想,全盤西化論走向沉寂。
自20世紀70年代后期,在我國撥亂反正、實行改革開放和轉(zhuǎn)入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這一特定的歷史條件下,歷史虛無主義作為自由化思潮在歷史觀上的一種體現(xiàn)又有所抬頭。一些人在文藝領域推動形成了一場否定、虛無傳統(tǒng)文化,主張全盤學習西方文化的思潮。
20世紀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中期,由于國內(nèi)政治形勢的變化和國際上東歐劇變、蘇聯(lián)解體,加之來自西方的各種社會科學新理論和新方法如潮水般涌入中國,馬克思主義面臨非馬克思主義甚至反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強大挑戰(zhàn)。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后,在社會上出現(xiàn)了一種影響較大的“告別革命”的論調(diào),由此,一些人對中國近現(xiàn)代史尤其是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以來的歷史采取了極端虛無主義的態(tài)度。
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重新泛起與世界社會主義處于低潮、各種西方社會思潮的沖擊及改革開放以來國內(nèi)形勢的變化有很大的關系,有其國際與國內(nèi)政治的原因與訴求。
其一,東歐劇變、蘇聯(lián)解體和國際共產(chǎn)主義運動處于低潮,構成當前我國歷史虛無主義重新泛起的重要國際背景。
其二,近年來隨著我國與西方國家在經(jīng)濟與政治方面的交往不斷增多,西方社會思潮對我國產(chǎn)生了相當影響。其中出現(xiàn)于歐美史學界的否定革命、鼓吹改良的歷史相對主義思潮,以及新自由主義、新文化保守主義等思潮對我國歷史虛無主義的泛起起到了直接推動作用。
其三,從現(xiàn)實環(huán)境看,歷史虛無主義是經(jīng)濟全球化背景下中國社會轉(zhuǎn)型過程中,部分利益集團的政治訴求在歷史領域中的反映,以及在市場意識驅(qū)動下一些人對于歷史的肆意“消費”。
其四,從歷史學的發(fā)展看,歷史虛無主義是受二戰(zhàn)后崛起的敘事史的負面影響所致,是以倡導講故事為主的微觀史學濫用的結果。
其五,從歷史哲學層面看,現(xiàn)階段歷史虛無主義的泛起主要與20世紀90年代以來傳入我國的西方后現(xiàn)代主義史學思潮相關。
二
歷史虛無主義的根源是唯心史觀,主要手法是混淆歷史的支流與主流、現(xiàn)象與本質(zhì);其要害是從根本上否定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和中國走向社會主義的歷史必然性,否定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歷史虛無主義在歷史研究領域有多方面的表現(xiàn)。
第一,“告別革命”論是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集中表現(xiàn)。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歷史虛無主義最突出的表現(xiàn)就是竭力貶損和否定革命,詆毀和嘲弄中國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而進行的反帝反封建斗爭,詆毀和否定我國社會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取向及其偉大成就。在歷史虛無主義者看來,革命只起破壞性作用,沒有任何建設性意義,并由此出發(fā)虛無中國革命的歷史,虛無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指導,虛無社會主義制度和人民民主專政,虛無以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為指導的史學研究。
第二,在中國古代史研究中,歷史虛無主義表現(xiàn)為不顧歷史真實,公然篡改中國文明的起源,試圖證明“中國文明西來說”。
第三,歷史虛無主義以“學術研究”的面目出現(xiàn),在“重寫歷史”的名義下,作翻案文章,丑化黨的領袖,戲說人民英雄,公然為反面歷史人物翻案。
第四,歷史虛無主義者有著明確的政治訴求。即反對四項基本原則這一立國之本,力圖扭轉(zhuǎn)中國現(xiàn)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的發(fā)展方向,把中國納入到西方資本主義體系中去。
第五,歷史虛無主義與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是根本對立的。歷史虛無主義違背實事求是的歷史研究的根本原則,違背全面、客觀的歷史研究方法,否定歷史認識的科學性,認為一切歷史認識都是相對的,歷史認識不存在真理。從這種認識出發(fā),對過去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獲得的對中國近現(xiàn)代史的正確認識采取簡單否定的態(tài)度。所以,他們所宣揚的觀點不是在全面、系統(tǒng)地掌握史料的基礎上經(jīng)過科學分析得出來的,而主要是表達自己的某種政治傾向、某種個人情緒,帶有極大的主觀隨意性。
第六,歷史虛無主義對歷史采取實用主義態(tài)度,缺乏對待歷史的科學態(tài)度。一些歷史虛無主義者把歷史與現(xiàn)實等同起來,對中國近現(xiàn)代歷史抱著為我所用的實用主義態(tài)度,抹殺歷史與現(xiàn)實的界限,將歷史與現(xiàn)實做簡單的比附,喪失了基本的歷史科學立場。他們根據(jù)現(xiàn)實或個人的需要任意裁剪歷史,按照現(xiàn)實或個人的要求任意改造歷史。
第七,歷史虛無主義史料基礎薄弱,史實依據(jù)貧乏。史料是歷史研究的直接前提。史料有真?zhèn)巍⑵?、粗精、聚散等區(qū)分,所以對史料必須進行大量的博采、鉤沉、辨析、選擇、確證、核定等工作。歷史虛無主義者大多缺乏對這些專門學問系統(tǒng)、全面的訓練與了解。有的研究者甚至輕視對史料的辨?zhèn)魏统浞终加?,或僅憑一些表面的歷史事實就大膽立論,或隨意根據(jù)一點歷史資料就大膽評論,或精心挑選某些片面的不具有整體性和代表性的歷史細節(jié)對歷史進行歪曲,更有甚者以假設、臆測抽象推演歷史事件,把歷史事實當作依賴語言描述而存在的事物。
由此可見,歷史虛無主義以唯心主義歷史觀為哲學基礎,肯定支流、否定主流,透過個別現(xiàn)象否認本質(zhì),通過孤立分析歷史中的瑣細片段來否定整體過程。歷史虛無主義所反映的不僅是文化問題而且是政治問題,不僅是對待歷史的態(tài)度問題而且是對待現(xiàn)實的態(tài)度問題,它已經(jīng)對我國的文化安全和意識形態(tài)安全產(chǎn)生了一定的消極影響。
歷史虛無主義的主要危害,一是起到消解主流意識形態(tài)、搞亂人們思想的惡劣作用。二是主動適應西方反共勢力西化、分化中國的戰(zhàn)略企圖。三是通過翻歷史舊案的方法,丑化正面歷史人物,曲解民族文化標識和表征符號,進而瓦解民族精神和民族信念。四是否定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和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從而動搖社會主義中國的立國之本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五是虛無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它抹殺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所承載的價值觀,消解文化認同,瓦解人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削弱中華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
歷史虛無主義所散布的種種言論,不僅涉及史學領域的大是大非問題,而且直接關系到立黨立國的根本問題。如果聽任這些原則問題被顛倒、被消解,就會從根本上搞亂人們的思想,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就會失去進步發(fā)展的思想基礎。
三
歷史虛無主義思潮說到底是一種政治思潮。對此,習近平總書記給予過明確回應,他一針見血地指出:“古人說:‘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國內(nèi)外敵對勢力往往就是拿中國革命史、新中國歷史來做文章,竭盡攻擊、丑化、污蔑之能事,根本目的就是要搞亂人心。蘇聯(lián)為什么解體?蘇共為什么垮臺?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斗爭十分激烈,全面否定了蘇聯(lián)歷史、蘇共歷史,否定列寧,否定斯大林,搞歷史虛無主義,思想搞亂了,各級黨組織幾乎沒任何作用了,軍隊都不在黨的領導之下了。最后,蘇聯(lián)共產(chǎn)黨偌大一個黨就作鳥獸散了,蘇聯(lián)偌大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就分崩離析了。這是前車之鑒啊!”(《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32—33頁)
對如何克服歷史虛無主義,在理論界和學術界人們主要提出了兩種觀點,一是主張用事實說話,二是堅持唯物史觀。這兩種觀點對抵制和克服學術領域的歷史虛無主義都具有重要意義。下面,在理論層面,我們結合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的相關重要論述,對如何抵制與克服歷史虛無主義作幾點闡發(fā)。
1.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把握正確研究方向。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5月17日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強調(diào)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歷史觀是哲學社會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和理論基礎,必須堅定不移地深入學習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提高用馬克思主義指導史學研究的自覺性和堅定性。
有人認為馬克思恩格斯是19世紀的哲學家、思想家,現(xiàn)在已經(jīng)是21世紀,時代不同了,他們的觀點也“過時”了。殊不知,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開放的、發(fā)展的思想體系。不能因為時代與環(huán)境的不同,就盲目否認馬克思主義。對馬克思主義應該采取聯(lián)系與發(fā)展的觀點對待,而不能以靜止的觀點看待并加以否定。
從世界文明史的角度看,大的社會轉(zhuǎn)型一定會推動歷史宏大理論的誕生。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及其在中國的傳播與發(fā)展如此,對當前中國社會巨變的闡釋也是如此。今天的中國正在崛起,當今的中國正經(jīng)歷著前所未有的社會轉(zhuǎn)型,對此,我們離不開馬克思恩格斯所創(chuàng)造的唯物史觀。盡管時代和環(huán)境不同,但這并不妨礙它仍然是闡釋中國從傳統(tǒng)社會向現(xiàn)代社會轉(zhuǎn)型的最有力思想武器。理解和闡釋當前中國歷史的這種大脈絡、大趨勢、大變革的變動,離不開馬克思主義。
2.尊重歷史認識的客觀性,堅守歷史真實。歷史虛無主義忽視歷史的真實性,否定歷史事實。這就使分析、研究、解決學術問題的基礎或根基不穩(wěn),或其前提本身就存在問題。占有史料不足而表達出來的觀點,不可能形成歷史定論,因為這隨時都會因新材料的不斷發(fā)現(xiàn)而得到修正,甚至否定。歷史的確需要不斷去認識、繼承和解讀,以求得更全面、準確的歷史認識和科學的歷史知識,但這不等于顛倒黑白和抹殺歷史真實。
歷史一般具有雙重含義,一是指人類經(jīng)歷過的客觀過程,也就是人們所說的客觀的歷史;一是指人們根據(jù)一定的史料和歷史觀念、思想等,對客觀歷史的記述與闡釋。
對前者而言,不論是虛無主義還是相對主義,也不論有多么強大的主體意志,都是改變不了、歪曲不了的,因為這種客觀歷史已經(jīng)固化在時間的長河之中,“歷史不會因時代變遷而改變,事實也不會因巧舌抵賴而消失?!保暯剑骸对谀暇┐笸罋⑺离y者國家公祭儀式上的講話》,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3頁)
對后者而言,則具有很大的變動性,因為記述、研究的主體不同,依據(jù)的史料不同,歷史觀與歷史思想不同,從而對客觀歷史的敘述、理解與解釋會呈現(xiàn)出不同的面貌。但在這些層面,都有一個底線,那就是歷史的真實。其中,歷史敘述和歷史解釋是主觀成分最多的環(huán)節(jié),它們可以突破證據(jù)的限制,也可以逸出真實之外,但不能不接受真實的約束。真實既規(guī)定了歷史記錄、歷史敘述與歷史解釋的底線,又限定了它們可以大體發(fā)揮的空間。比如,不論如何敘述甚至粉飾20世紀30—40年代的日本侵華史,都無法回避日本侵略者給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造成的深重苦難和生靈涂炭。其中的南京大屠殺慘案“鐵證如山”,任何人都否定不了,無法篡改也不容篡改。(同上書,第3頁)這就是真實的剛性原則。歷史虛無主義者所犯重大錯誤之一就是違背歷史真實,沒有接受歷史真實的約束,而是從主觀臆想來認識和闡釋歷史。
3.增強歷史范圍意識,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歷史認識與具體的歷史語境相聯(lián)系,在一定的歷史范圍之內(nèi),一定的歷史認識可能是真理,但是一旦超越了一定的時空范圍和具體的歷史條件,而置于不同的歷史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之中,則可能變?yōu)橹囌`。這就要求我們在分析問題時必須將問題放到其所處的具體歷史條件之下,增強歷史范圍意識,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歷史虛無主義者看待問題的方式方法就違背了“把問題提到一定的歷史范圍之內(nèi)”的原則。
對如何堅持歷史主義,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歷史人物評價的論述具有重要示范意義。2013年12月26日,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對歷史人物的評價,應該放在其所處時代和社會的歷史條件下去分析,不能離開對歷史條件、歷史過程的全面認識和對歷史規(guī)律的科學把握,不能忽略歷史必然性和歷史偶然性的關系。不能把歷史順境中的成功簡單歸功于個人,也不能把歷史逆境中的挫折簡單歸咎于個人。不能用今天的時代條件、發(fā)展水平、認識水平去衡量和要求前人,不能苛求前人干出只有后人才能干出的業(yè)績來?!薄案锩I袖是人不是神。盡管他們擁有很高的理論水平、豐富的斗爭經(jīng)驗、卓越的領導才能,但這并不意味著他們的認識和行動可以不受時代條件限制。不能因為他們偉大就把他們像神那樣頂禮膜拜,不容許提出并糾正他們的失誤和錯誤;也不能因為他們有失誤和錯誤就全盤否定,抹殺他們的歷史功績,陷入虛無主義的泥潭?!边@為我們評價歷史人物和克服歷史虛無主義提供了科學的方法論。
4.傳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切實增強文化自信。一個民族的文化傳統(tǒng)事關國家的認同感與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同時也是一個民族和國家發(fā)展及走向世界的重要軟實力。歷史虛無主義的一個主要表現(xiàn)和危害就是虛無中國傳統(tǒng)文化,消解文化認同,瓦解人們的民族自尊心,削弱中華民族的自信心。對此除了保持清醒的認識,我們更應該傳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新社會主義文化,增強文化自信,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消解歷史虛無主義。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diào)和闡述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價值。2014年10月13日,他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體學習時強調(diào),怎樣對待本國歷史?怎樣對待本國傳統(tǒng)文化?這是任何國家在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過程中都必須解決好的問題。我們要對傳統(tǒng)文化進行科學分析,對有益的東西、好的東西予以繼承和發(fā)揚,對負面的、不好的東西加以抵御和克服,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而不能采取全盤接受或者全盤拋棄的絕對主義態(tài)度。我們不是歷史虛無主義者,也不是文化虛無主義者,不能數(shù)典忘祖、妄自菲薄。
一個民族的歷史是一個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礎。我們要繼承和弘揚中國知識分子天下為懷的責任感、使命感,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捍衛(wèi)中華民族的光榮歷史,旗幟鮮明地反對歷史虛無主義。同時,融會貫通地借鑒和吸收中國傳統(tǒng)史學和西方學術界有益的理論與方法,結合具體歷史實際和社會現(xiàn)實,加強對中國近現(xiàn)代歷史、中共黨史和中國歷史上重大問題的研究,拿出有理、有據(jù)、有力的學術成果,深入剖析歷史虛無主義的種種謬論,不斷豐富、發(fā)展、創(chuàng)新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
責任編輯:尹霞 馬建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