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振
【經典文本】
得 救
[捷克] 哈謝克
為什么要絞死巴夏爾,這是無關故事的宗旨的。臨刑的前夕,當看守長端著酒肉出現在他牢房里的時候,盡管良心上壓積著好些罪惡,他還是禁不住笑逐顏開了。
“這些都是給我的嗎?”
“對,對?!笨词亻L深表同情地說,“最后一頓了,您就吃個痛快吧?;仡^再給您把涼拌黃瓜端來——我一次端不了這么些。”
巴夏爾滿意地聽完了他的話,便舒舒坦坦地在桌旁坐下,咧嘴一笑,開始狼吞虎咽地嚼起炸牛肉來了??磥硭且粭l神清氣爽的混世蟲,要盡量從生活中撈取一切,連這最后的片刻享受也不肯放過。
只有一個念頭沖淡了他的食欲,那便是:今天早上通知他,說他的請赦書已被駁回,只準緩期執(zhí)行24小時,這些巴不得所有囚犯都乖乖地引頸就刑的人們,就要來絞死他,看著他一命嗚呼。而他們自己呢,明天,后天,甚至好多年以后還是照常活下去,照常在每天晚上悠然地回家,而他巴夏爾卻早已不在人世了。
他悶悶不樂地想著這些,嘴里塞滿了炸牛肉。在旁人給他把涼菜和小面包端來的時候,他竟長嘆了一聲,說想抽口好煙。
大家就給這犯人買來上等煙葉,看守長還親自給他遞上火柴,并且趁便向他大談上帝的無限天恩,說縱然失掉了塵世上的一切,未始不能在天上……
犯人請求給他再來一份火腿和一公斤燒酒。
“今天您要什么就有什么,”看守長說,“對像您這種處境的人,我們是沒有什么舍不得的?!?/p>
“那么就請再添兩份肝制香腸吧。另外再來一公斤黑啤酒我也領情?!?/p>
“決不會少您半點的,我馬上就去吩咐?!笨词亻L殷勤地說,“我們犯得著不討您喜歡嗎?人一輩子也活不了多久,還是多吃多喝點的好?!?/p>
當看守長將那些酒肴送來的時候,巴夏爾說已經夠了。
然而并不如此。
“喂,”他掃光了碟子,說,“我還要一份炸兔肉、一份意大利干酪、一份油燜沙丁魚和一些別的好菜?!?/p>
“您愛吃什么就請點什么好啦。說實在的,看到您的胃口特別好,真叫人打心眼里高興。您大概不會在天亮以前上吊吧?我看您還是相當正派的。再說,巴夏爾先生,在政府把您絞死以前去自尋短見,對您又有哪點好呢?我是實人說實話,這您也是辦不到的,辦不到的!完全甭朝這上面胡思亂想!您最好還是再來幾口啤酒吧。依我看,咱們還處得順順溜溜。意大利干酪下啤酒,真是奇妙無比!我再去給您拿兩杯來。沙丁魚和炸兔肉正好做您老兄的下酒菜咧?!?/p>
不一會兒,這些佳肴美酒的香味充滿了整個牢房。巴夏爾將桌上的杯盤擺弄齊整后,就又大嚼起干酪和沙丁魚來,一面還左右逢源地喝著啤酒和燒酒。
猛然間他記起了,在他還未入獄的時候,有一次,他也是這樣酒足飯飽、心曠神怡地坐在郊外一家餐廳的涼臺上進著晚餐。翠綠的樹葉在皓月的清輝之下熠熠發(fā)光。在他的對面,就像眼前的看守長一樣,坐著胖胖的餐廳老板。這一角天堂的主人喋喋不休地饒著舌,不住地向巴夏爾敬酒敬菜……
“講個笑話給我聽吧。”巴夏爾說。于是看守長便給他講起一個正如他自己也不諱言的、下流的笑話來。
巴夏爾請求再來一點水果、一杯黑咖啡和幾塊餅干做點心。
他的這個請求也如愿以償了。在他用完點心之后,牢房里進來了一個獄中牧師,打算給囚犯一番最后的勸慰。
牧師是個神情愉快、和藹可親的漢子,正如同巴夏爾周圍這群為他操心、判他死刑、明天就要絞死他的人一樣。他們一個個滿面春風,和他們打交道很痛快。
“上帝會使您得到安慰的,”獄中牧師拍著巴夏爾的肩膀說,“明天一早便萬事都了啦,不過也用不著垂頭喪氣,您還是懺悔,打起精神來瞻望一下天國吧。您要信賴上帝,因為他對每個悔罪的人都十分歡迎。誰要是不肯懺悔,就會在牢房里彷徨哭泣,一夜難安。但這對您又有什么好處呢,唉!只不過是自討苦吃罷了。誰懺悔,誰就能在這最后一夜里睡個好覺,做個好夢。我再重復一遍,老弟,要是您肯洗滌一下靈魂上的罪惡,便會覺得好過得多了?!?/p>
誰知巴夏爾陡地面如土色。他直想嘔吐,五臟六腑都翻動了,卻又吐不出來。一陣可怖的痙攣攫住了他的全身。他蜷曲著,痙攣著,額端冷汗淋漓。
這下可把牧師嚇壞了。
看守們紛紛跑來,連忙把巴夏爾送進了獄中醫(yī)院。獄醫(yī)們一看都搖頭。傍晚,巴夏爾發(fā)起高燒了。子夜以后,醫(yī)生們宣布他的病況非常險惡,并且一致斷定是劇烈中毒。
重病的人照例是不處死的,因此當天夜里并沒有在庭心給巴夏爾搭絞架。
相反的卻是替他清洗腸胃,還把那些未被消化的食物殘塊進行了一番化驗,結果發(fā)現肝制香腸已經腐爛,含有劇毒。
在出售香腸的商店里突然光臨了一個調查團。調查的結果是那香腸商違反了衛(wèi)生規(guī)定,香腸沒有放在冷藏室,而是放在溫暖的地方。調查團做完記錄,案子就轉到檢察長手中去了。檢察長便以食物保藏不合衛(wèi)生的罪名,把那商人審訊了一通。
在那些治療巴夏爾的獄醫(yī)之中,有一個心地善良的年輕醫(yī)生。他寸步不離地守著那張病床,想盡一切辦法來使病人起死回生,因為這件案子實在是太稀罕、太離奇、太有趣了。年輕的醫(yī)生日夜不懈地護理著巴夏爾。兩周以后,他便拍了拍犯人的背道:
“您得救啦!”
第二天巴夏爾就被依法絞死了,因為他已經有了足夠上絞架的健康。
使巴夏爾茍延殘喘兩星期的香腸商被判處了三星期徒刑,而救了巴夏爾一命的醫(yī)生卻得到了上司的贊揚。
【解讀筆記】
[知人論世]
捷克雖是個小國,捷克文學的歷史也不長,但卻產生了許多文學大家,比如長期生活在布拉格的卡夫卡,獲得過諾貝爾文學獎的捷克詩人雅羅斯拉夫·塞弗爾特,還有深受中國讀者喜愛的米蘭·昆德拉。此外,卡·恰佩克(代表作《萬能機器人》)、尤利烏斯·伏契克(代表作《絞刑架下的報告》),還有和昆德拉一起被稱為“捷克文壇三駕馬車”的瓦茨拉夫·哈維爾以及伊凡·克里瑪,同樣也享譽世界。
其實還有一位生活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捷克作家,有評論者將他與塞萬提斯、拉伯雷和魯迅相提并論,有評論者認為即便捷克只產生過這樣一位作家, “它對人類便做出了不朽的貢獻”,也有評論者指出他最大的貢獻是“為捷克民族和捷克文學找到了一種聲音, 確立了一種傳統(tǒng),那就是幽默和諷刺”。這位被稱為幽默諷刺大師的作家就是雅洛斯拉夫·哈謝克(1883年-1923年)。
哈謝克出生于奧匈帝國統(tǒng)治時期布拉格一個窮苦教員家庭,13歲喪父,童年生活凄苦。他曾經歷過少年時代的雜貨鋪學徒生活、顛沛流離的漂泊旅行、與官場警方的沖撞較量,也有過淪落瘋人院、販狗場、警察局、監(jiān)獄、俘虜營的辛酸境遇,他還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時應征入伍并赴俄作戰(zhàn),參加過俄國十月革命并加入蘇聯(lián)紅軍和布爾什維克黨,而這一切都為他的文學創(chuàng)作奠定了堅實的生活基礎。自高中時代走上文學創(chuàng)作之路開始,他便與諷刺暴虐、愚弄統(tǒng)治者結下不解之緣,統(tǒng)治階級各種典型人物的丑陋嘴臉都在他筆下得到淋漓盡致的展現,而另一方面,他對普通勞動人民則傾注了極大的熱愛與同情。
以幽默、諷刺文學作品聞名于世的哈謝克最負盛名的長篇小說代表作是《好兵帥克》,該書取材于作者在奧匈帝國軍隊服役時的經歷,借主人公帥克在一戰(zhàn)中的經歷,深刻揭露了奧匈帝國統(tǒng)治者的殘暴無能以及軍隊的腐敗墮落。此外,他創(chuàng)作的短篇小說、雜文和諷刺、幽默小品文也達千篇以上,作于1907年的《得救》就是其短篇小說代表作之一。此時的作家已將其諷刺的筆觸深入到奧匈帝國的官僚機構以及資產階級法律等政治生活的各個層面。這篇小說通過囚犯巴夏爾臨死前的奇遇,對資產階級的法律制度進行了嘲諷,充分體現了其短篇小說幽默雋永、短小精悍、諷刺辛辣的特色,引人深思。
[內容梳理]
1.次要人物先后登場,情節(jié)展開一波三折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個死刑犯,是一個“良心上壓積著好些罪惡”卻又“神清氣爽的混世蟲”,面對臨刑前夕的最后一頓豐盛晚餐他“禁不住笑逐顏開”。作者并未聚焦罪犯被判絞死的原因,而是直接圍繞這“最后一頓”,以看守長送酒肉為開端,以巴夏爾不斷提出飲食方面的新要求為發(fā)展,以牧師的勸慰及巴夏爾的毒發(fā)為高潮,以最終巴夏爾被治愈并被絞死作為結局。整個情節(jié)跌宕起伏,一波三折,極富戲劇性,頗有些“福禍相依”的意味。圍繞主人公巴夏爾,次要角色看守長、牧師、年輕醫(yī)生輪番登場,故事的情節(jié)也隨之起伏變化。看守長殷勤地滿足死刑犯臨刑前夕的各種要求推動了故事的展開,牧師出場后的“勸慰”恰到好處地與主人公的毒發(fā)同步,把故事推向高潮,而年輕醫(yī)生“不懈地護理”則加速了犯人的康復與最終被絞死的結局。除了有力推動情節(jié)展開,使主人公命運發(fā)生一次次戲劇性轉變外,這一系列次要人物的“盡職盡責”,更是讓人不禁反思社會規(guī)則帶給人們的種種影響。
2.巧妙“繞開”閱讀期待,故事呈現趣味十足
這篇小說情節(jié)的獨特之處不僅在于其曲折變化,還在于作者并未簡單停留在設置懸念的層面,而是一次次繞開讀者的閱讀期待,把故事講述得趣味橫生。小說一開頭就告訴讀者,絞死巴夏爾的原因是“無關故事的宗旨的”,直接讓讀者放棄對這個懸念的關注,把焦點轉向“臨刑的前夕”。隨后作者用“滿意”“舒舒坦坦”“咧嘴一笑”“狼吞虎咽”等一系列精練而傳神的語言描寫了主人公“最后的片刻享受”,再加上對主人公“悶悶不樂”的心理刻畫,有力增強了他即將被處死的必然性。正當讀者幾乎要認定這個“混世蟲”很快會被處死時,故事卻隨著看守長一次次滿足他臨終前的“好胃口”而悄然發(fā)生變化。當主人公說“已經夠了”之時,作者直接以一句“然而并不如此”又一次繞開了讀者的閱讀期待。直至最后的點心吃完,牧師登場“勸慰”,再次讓人預感到死刑更加臨近,但隨后對主人公陡地“面如土色”“五臟六腑都翻動”“蜷曲”“痙攣”“冷汗淋漓”等神態(tài)動作的描寫,再次把讀者的閱讀期待引向未知的懸念。最終醫(yī)生診斷是“劇烈中毒”,獄醫(yī)開始想盡辦法幫助救治,又給人一種死刑可能要受影響的錯覺,但恰好在這個節(jié)點上,年輕醫(yī)生竭力護理換來的“得救”卻一下子引出了主人公被“依法絞死”的結局,真讓人有些“防不勝防”之感。在有限的篇幅中,作者并未按照讀者通常的預期呈現故事,而是不斷地先將讀者帶入某種閱讀期待,而后又在不知不覺中繞開,給人以一種意外頻生的奇妙閱讀體驗。
[技巧點撥]
1.詳略安排有奇效
小說寫得詳略得當、疏密相間,不僅能使作品起伏有致,更能恰到好處地塑造人物形象,凸顯主題。小說題為《得救》,主要寫到了兩次得救,第一次是臨刑前主人公因食物中毒而延遲了絞刑,第二次則是劇烈中毒的主人公被醫(yī)生從死亡線上救回。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將敘述的重點放在了第一次得救上。一方面,作者細致羅列了主人公最后一餐所吃的全部食物:酒、炸牛肉、涼菜、小面包、一份火腿、一公斤燒酒、兩份肝制香腸、一公斤黑啤酒,一份炸兔肉、一份意大利干酪、油燜沙丁魚、水果、黑咖啡、餅干等等,看似不厭其煩,實則以真切的細節(jié)有力增強了故事的真實感,也與主人公“盡量從生活中撈取一切”的人生態(tài)度相呼應。另一方面,作者主要借助個性化的語言來展開情節(jié)和塑造人物。一句“這些都是給我的嗎”,把一個死刑犯對于自己能吃上如此豐盛晚餐的詫異心理顯露無疑,也直觀呈現了其“撈取一切”的貪婪嘴臉。從“就請再添……”到“……我也領情”直至后來的“喂”“我還要……”,最后甚至直接讓看守長“講個笑話給我聽吧”,這種語言上的細微變化,動態(tài)呈現了其得寸進尺、忘乎所以的心理。主人公的第二次“得救”,作者敘述簡略且節(jié)奏較快,尤其是絞死前日年輕獄醫(yī)“您得救啦”的感嘆,使“得救”與“絞死”間的矛盾被快速放大,極大增強了諷刺效果。作者的寫作意圖,也在這一詳一略的故事講述過程中得以凸顯。
2.獨到的諷刺藝術
作為喜劇性的表現形態(tài)之一,諷刺也是文學創(chuàng)作的一種表現手法,其對象通常是社會上具有普遍性的弊端和人們丑惡、虛偽、荒誕的思想或言行,其手法可以是通過描繪對象的表里不一、自相矛盾、虛偽來讓對象自我暴露,也可以是借冷嘲、熱諷、夸張、挖苦等進行揭露、鞭撻。諷刺離不開真實,其基礎在于實際生活中存在的具有喜劇色彩的矛盾。《得救》中,作者著力運用各種真實的細節(jié)和極具畫面感的場景,如實地記錄了這個離奇的故事,看似不加褒貶,但辛辣的諷刺正是蘊含在眾多的寫實中。比如看守長“深表同情地”讓死刑犯“吃個痛快”,看他胃口好而“打心眼里高興”,甚至還夸贊他“相當正派”,“殷勤地”討死刑犯喜歡;比如牧師看到巴夏爾周圍“為他操心、判他死刑、明天就要絞死他”的人個個都“滿面春風”,感覺“很痛快”,而在他重復“勸慰”巴夏爾要洗滌“靈魂上的罪惡”時對方卻“陡地面如土色”;對于這個即將被處死的死刑犯,年輕的獄醫(yī)“寸步不離”“想盡一切辦法”“日夜不懈地護理”……這一切都講述得有板有眼,深刻的諷刺意味噴薄而出。此外,是劇烈的食物中毒讓死刑犯暫時“得救”,而再次“得救”的結局卻是絞刑的立即到來,所以《得救》的標題本身也充滿了諷刺。哈謝克的幽默諷刺藝術,由此短篇可窺見一斑。
[主題解讀]
這篇小說讀來倍感有趣,其強烈的諷刺意味也很容易體會到,但時至今日,這個故事所能引發(fā)的思考卻遠不限于作者的本意。哈謝克是一位愛憎分明的作家,對其當時所處社會制度的黑暗腐朽總是毫不留情地予以揭露和諷刺。小說中提到“重病的人照例是不處死的”,而“有了足夠上絞架的健康”后主人公就立即被“依法絞死”,再結合貫穿全篇的辛辣諷刺,不難看出作者的創(chuàng)作本意應是對當時社會的偽善和荒誕法制進行抨擊,或者說是要揭開當時統(tǒng)治階層博愛的面紗,現出其偽善殘酷的本質。但對于今天的讀者來說,除了對社會規(guī)則與制度的自相矛盾可以有所深思之外,這個故事其實還有頗多耐人尋味的地方。比如我們該如何評價看守長、牧師以及獄醫(yī)的恪盡職守?在既定的規(guī)則之下,他們對于分內職守的竭心盡力是否應該?這個不知有過什么罪孽的死刑犯是否值得同情?就算是即將被處死,生了重病的死刑犯是否應該得到人道主義的生命關懷?什么才能讓人真正得救?……凡此種種,都可以引發(fā)我們的批判性思考,而經典的文本之所以能夠跨越時空,其魅力或許也正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