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銀
摘 要:結合實際,針對山區(qū)文物保護和管理的措施進行了論述。
關鍵詞:山區(qū)文物;保護;管理;措施
1 平武縣境文物分布
平武民居建筑主要為清代、民國時期抬梁式、穿逗式木建筑,雕梁畫棟,完整保留了清、民國時期當地的民居建筑布局和風格,具有較重要的研究價值和利用價值;在全縣鎮(zhèn)、鄉(xiāng)保留了較多的民居建筑群,但在“5.12”汶川地震中受損倒塌較多,現存不多了。
平武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主要以傳統(tǒng)民居為主。革命史跡兩處,即宋北海舊居和紅軍碑林館;館名由紅四方面軍徐向前元帥題。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經過2年多的時間,平武縣調查登記在檔的不可移動文物共計數千多處。
2 平武文物保護和管理的對策措施
2.1 古遺址的保護與管理
平武古遺址包括:新石器時代遺址、寨落址、城址、窯址、寺廟遺址及其他古代遺址等等。在平武不可移動文物中所占的數量是較多的,并且大部分在山區(qū),保護工作量也是最大的。目前存在的問題,是在生產生活中遭到人為破壞和自然現象損毀等因素。因此,保護和管理是當前的重要工作任務。筆者從基層管理部門的角度,依據《文物保護法》,結合工作中的經驗教訓,對古遺址的保護與管理作以探討。
2.1.1 健全管理體制,落實各級職責。對古遺址實行保護,有時會被看作是影響工農業(yè)生產的“麻煩”和負擔。特別是“5.12”汶川地震災后重建、農田水利建設及城鄉(xiāng)基本建設過程中發(fā)現古墓葬或古遺址,要停工或停產等待處理而相對的影響生產和建設的進度。如果處理不當,就會造成一些不可避免的矛盾,給管理工作帶來很大障礙。
要協(xié)調各方面的關系,明確各方面的責任,除端正文物工作的認識以外,必須有一個統(tǒng)一的、由上到下的、各層次的協(xié)調機構。這個機構要有文化行政管理部門、鎮(zhèn)、鄉(xiāng)的主要領導和各有關部門的主要負責人參加,各鎮(zhèn)、鄉(xiāng)的文化旅游服務中心具體落實。一旦出現問題和矛盾,即可通過各方面的協(xié)調使《文物保護法》得以貫徹和實施。因此,有必要在鎮(zhèn)、鄉(xiāng)建立“文物保護管理站”機構構成文物保護網絡。
各村、社也要建立相應的文物保護組織,就從上到下形成一個龐大的、覆蓋面廣的文物保護管理體系,無論出現了什么樣的矛盾和問題,都能夠就地的、迅速地得到協(xié)調和解決。
2.1.2 運用法律法規(guī),加強宏觀管理。文物保護是一項全社會的重要工作,必須宣傳貫徹文物法律法規(guī),提高廣大干部群眾的文物保護觀念,動員全社會共同為保護文物做出努力。
宣傳工作的重點在農村。從文物古跡的分布情況看,古遺址大部分是在農村田野上。隨著城鄉(xiāng)經濟體制的改革,特別是在農村實行生產承包責任制以后,廣大農民群眾和一些新興起來的鎮(zhèn)鄉(xiāng)企業(yè)掌握了大片土地的使用權,在所承包的土地上進行生產活動,在所轄區(qū)域內進行基本建設,千方百計地走致富道路,有些人往往只考慮經濟收入而無視文物政策法令。也有一些群眾不懂得什么是文物,不知道如何保護文物。更有一些鄉(xiāng)村干部不管什么是文物,更不去愛護文物,致使一些重要的古遺址遭到毀滅性的破壞。必須深入貫徹國家文物保護的政策法令法規(guī),因地制宜,根據對象,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采取一些容易使群眾接受的宣傳形式和方法,向廣大干部群眾進行宣傳教育,努力提高廣大干部群眾的文物保護意識。保護文物的重要意義和政策法令一旦變成群眾的自覺行動,就會形成一個龐大的文物保護管理網。事實上有許多重要的遺址并不是文物工作者發(fā)現的,而是當地群眾提供的線索和發(fā)現后上報的。因此,宣傳貫徹文物政策法令,教育廣大干部群眾,是做好古遺址保護管理的基礎。如:白馬藏族鄉(xiāng)“焦西崗”新石器時代遺址、南壩鎮(zhèn)的“蜀漢江油關”、三國時期遺址、古城鎮(zhèn)石馬村“左擔道石馬村段棧道”遺址、龍安鎮(zhèn)“王璽公衙遺址”、鎖江羌族鄉(xiāng)花橋村“羌碉”遺址等等,都是當地群眾發(fā)現后上報的。
綜上可以看出遺址地表無法利用者,可由居委會、村委會負責保護管理,保持其現狀,使其不再受到人為的破壞。凡已確定為遺址保護人員的,縣文物管理部門要與其簽訂保護合同或委托書,明確保護范圍和責任,分別不同情況逐個進行落實,文物工作人員必須經常赴各遺址點進行巡查和安全檢查,以解決出現的問題和督促工作。在條件允許的情況每年召開一次文化遺址保護人員座談會,學習文物法令及文物知識,交流保護經驗。對保護工作做得好的要給以獎勵,對工作差的給予批評或處罰。做到保護責任明確,執(zhí)行制度嚴格,把文物保護管理工作落到實處。
2.2 加強古建筑保護和利用
就縣域古建筑的保護、管理和利用,提出以下見解:
2.2.1 加強宣傳教育,增強責任意識。要進一步提高對古建筑保護利用工作重要意義的認識,把它作為事關全縣文化遺產、文化產業(yè)和旅游業(yè)發(fā)展大局的一項重要工作,列入議事日程,促進古建筑保護利用工作的深入開展。加強《文物保護法》及相關政策法規(guī)的宣傳,通過各種新聞媒體,大力宣傳保護古建筑的先進典型事例,及時曝光破壞古建筑的違法行為,形成良好的社會監(jiān)督風尚。對古建筑較多且又相對集中的地方,要引導和教育當地群眾自覺保護古建筑,特別是古建筑所有人要按照《文物保護法》的規(guī)定,負責其修繕、保養(yǎng)以及其附屬建筑的安全,要幫助村(居)制定村規(guī)民約,形成保護文物人人有責的良好氛圍。
2.2.2 明確保護目標,增強規(guī)劃意識。再次對縣境內的古建筑遺存進行全面系統(tǒng)的普查,為科學制定全縣古建筑保護規(guī)劃提供詳盡的資料和依據。在對我縣文物資源、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狀況進行全面分析的基礎上,盡快組織編制《古建筑保護利用規(guī)劃》,明確古建筑保護利用的指導思想、發(fā)展目標和保障措施。要優(yōu)先保護利用富有地方特色、旅游功能強的古建筑,將其開發(fā)建設成為新的文化旅游景點,以更好地展示縣域歷史文化資源的豐富內涵。
2.2.3 完善政策措施,科學有效管理。要盡快出臺涉及古建筑、古民居保護的相關政策,妥善解決保護與農民建房之間的矛盾。特別是在“傳統(tǒng)村落”、“生態(tài)家園”和“幸福美麗新村”建設中要充分考慮古建筑民居的保護,在解決農民建房難的同時,盡可能多的保留一些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古建遺存。實施“拆老建新”政策要具體分析、區(qū)別對待,對確有保護價值的民居,在村民建房用地指標上允許置換或追加,原已列入應拆未拆對象的古建筑古民居,應將其列在應拆未拆指標外,由村集體統(tǒng)一收回,加以保護和利用。對就地保護確有困難的古建筑古民居,應在全縣規(guī)劃范圍內落實專門用地,實施集中遷建保護,形成比較有漢、羌、藏、回等民族特色相對集中的古建筑民居保護區(qū)。對居住在古建筑內居民的修繕活動,當地人民政府應給予適當的經濟補助。
2.2.4 重視保護維修,合理開發(fā)利用。對普查出來的古建筑等文化遺產,要根據其文物價值,報請人民政府公布相應級別的文物保護單位,依法進行保護管理;對目前尚不具備公布文保單位條件的,確定為平武縣重要文物保護點,制定保護措施。要依法劃定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作出標志說明,建立記錄檔案和保護組織。要有計劃分期分批對古建筑進行修繕、保養(yǎng),嚴格遵守“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做到尊重歷史、修舊如舊,最大限度地保留古建筑的歷史信息。加大財政投入力度,落實好古建筑保護資金,將古建保護維護所需經費列入城市維護費,對重點文物的維修經費,應予以保證。同時,要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古民居、古建筑資源,加強特色品牌包裝和宣傳推介工作,提高平武文化和旅游品味。加強古建保護隊伍建設,注重專業(yè)人員的培訓,為古建筑維修提供有效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