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軍鴿
【摘要】目的 探討對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患者實施產后延續(xù)護理后獲得的干預效果。方法 選擇我院2014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患者125例作為研究對象;依據患者產后護理方式的不同;分為觀察組65例與對照組60例,觀察組采用產后延續(xù)護理干預,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出院指導;通過對比母嬰保健知識評分以及有關調查表評分等,以突出產后延續(xù)護理干預應用價值。結果 在母嬰保健知識評分以及有關調查表評分等方面,兩組患者之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于妊娠期高血壓患者,有效采用產后延續(xù)護理模式展開護理干預,可以將患者的自我保健能力顯著提高,可以將出現高血壓遺留的概率顯著降低,對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快速恢復做出有效保障。
【關鍵詞】妊娠期高血壓;產后延續(xù)護理;臨床效果
【中圖分類號】R473.7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6.21..01
產婦在患有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后,母嬰健康會受到極為嚴重的威脅,此種疾病也是導致孕產婦以及圍生兒最終死亡的關鍵因素[1]。為了探討對妊娠期高血壓患者給予產后延續(xù)護理干預后獲得的臨床效果,本文主要將我院收治的妊娠期高血壓患者125例作為研究對象,對觀察組65例患者積極開展產后延續(xù)護理干預,最終成功改善了患者的母嬰保健知識評分以及有關調查表評分等,具體分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4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患者125例作為研究對象;依據患者產后護理方式的不同;分為觀察組65例與對照組60例 。觀察組:平均年齡(28.09±4.29)歲;平均孕周(37.66±1.69)周;平均體重(77.96±4.93)kg;對照組:平均年齡(28.12±4.31)歲;平均孕周(37.39±1.81)周;平均體重(77.99±4.95)kg;兩組患者的基礎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臨床給予常規(guī)出院指導干預,護理人員指導患者有效完成自我血壓水平測量,針對自身的血壓水平、體重情況、運動時間以及飲食等相關內容可以做到密切關注。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常規(guī)出院指導干預基礎上,配合對觀察組妊娠期高血壓患者給予延續(xù)護理干預:①對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患者的護理要求進行仔細評估,有效完成妊娠期高血壓患者個人健康信息檔案的創(chuàng)建[2];
②合理完成疾病康復護理計劃的創(chuàng)建,護理人員同妊娠期高血壓患者以及患者家屬需要做好溝通工作;③針對創(chuàng)建的護理計劃可以做到準確執(zhí)行。④對患者的尿蛋白水平以及血壓水平進行認真評估,對患者的治療依從性進行了解。在患者出院之后的第1周、第2周以及第6周,護理人員合理選擇電話、微信以及短信等方式對患者展開上門隨訪,對于隨訪內容需要做到認真記錄。之后每間隔半個月,利用短信或者微信對患者進行1次聯系,每間隔1個月,利用電話對患者進行1次隨訪;每間隔2個月,對患者實施上門隨訪,針對患者實施1次檢查評估,針對護理計劃加以補充,并且進行有效完善[3]。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臨床選擇統(tǒng)計學軟件SPSS19.0實施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 果
在母嬰保健知識評分以及有關調查表評分等方面,兩組患者之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 論
對于妊娠期高血壓患者,給予產后延續(xù)性護理干預,能夠發(fā)揮顯著價值,其可以將患者的自我保健能力有效提高,將出現高血壓遺留的概率顯著降低,進而將妊娠期高血壓患者的生活質量顯著提高。
產后延續(xù)性護理的實施,可以將護患溝通力度有效加大,通過電話以及網絡交流平臺等途徑,可以確保順利對產婦完成相關的疾病知識健康教育,對于母嬰護理方面的相關問題可以加以有效解決,最終可以將患者的滿意度顯著提高,從而將醫(yī)院整體形象顯著提高。
綜上所述,產后延續(xù)性護理干預的順利開展,可以將護理人員的??谱o理能力顯著提高,可以將患者的母嬰保健知識掌握程度等顯著提高,對于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恢復發(fā)揮明顯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 陸麗敏.妊娠期高血壓產婦膳食結構的臨床護理分析[J].護士進修雜志,2015,9(21):1982-1983.
[2] 張英艷.妊娠期高血壓綜合征臨床護理干預效果的觀察[J].齊齊哈爾醫(yī)學院學報,2010,31(13):2149-2150.
[3] 韋迪霞.優(yōu)質護理模式在妊娠期糖尿病合并妊娠期高血壓產婦中的應用[J].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2016,20(6):98-1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