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軍
兩年前,我離開家鄉(xiāng),告別親人,帶著滿懷的激情和夢想踏上了援藏之旅。自此,在拉薩市科技局副局長的崗位上,我用自己獨特的方式默默地踐行著“聯(lián)系群眾、激情工作、不辱使命”的誓言。這番援藏經(jīng)歷,雖無轟轟烈烈的生與死,卻有刻骨銘心的苦與樂;雖無彪炳千古的功與業(yè),卻有無私奉獻的淚和汗。
記得剛到西藏,高寒、缺氧、莫名的孤獨、無盡的思念、刺眼的陽光、艱難的翻越……一道道“坎兒”擺在我的眼前。特別是遠離家人和朋友,空虛寂寞一度成為我生活的常態(tài)。白天,繁忙的工作還讓時間過得快些,一到晚上,雪域高原湛藍的夜空,那些閃亮的星星便成為我忠實的朋友。和宿舍同事聊天成了我最大的消遣,甚至散步和臺球都成了難得的娛樂。毫無緣由地,我開始不期待周末,甚至不喜歡放長假。下鄉(xiāng)、加班反而令我愉悅,它讓我感覺生活充實,讓我在工作中忘卻鄉(xiāng)愁。這是比美酒還有效的良藥。
有志而來,決不能無為而歸?!皝聿貫槭裁?、在藏干什么、離藏留什么?”我不停地思考著。慢慢地,我認識到,一切工作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就是為人民服務。為人民服務,很簡單的五個字,卻需要用沉甸甸的責任和行動去踐行?!疤貏e能吃苦、特別能戰(zhàn)斗、特別能忍耐、特別能奉獻、特別能團結(jié)。”這最質(zhì)樸實在的老西藏精神時刻在我耳邊回響。我不斷地努力忘卻個人鄉(xiāng)愁,讓自己積極融入這片土地,找尋精神上的歸屬感。
記得那是2013年的秋天,單位組織開展“結(jié)對認親交朋友”活動,我們要認一門“親戚”,并與他們同吃同住同勞動。我的“親戚”是達孜縣幫堆鄉(xiāng)克日村二組的巴桑。他們一家三口,妻子常年患病無勞動能力,他和女兒當時又因交通事故導致行動不便。眼看著地里的青稞就要熟透,再不收割恐怕就要爛在地里了。我很著急,想請人收割,又因農(nóng)忙之際幫工非常難請。于是,我與同村幾個老鄉(xiāng)商量,組成幫工隊,互助幫忙,得到了老鄉(xiāng)的積極響應。他們先幫我收割,我再幫他們,也就是農(nóng)村通行的“換工”。已經(jīng)多年沒干農(nóng)活的我,收割青稞實在是有點力不從心。但是想想巴桑一家人的困難以及他們寄托在我身上的希望,我咬咬牙,堅持了下來。手磨破了,雙腳腫了,胡子長了,臉曬黑了,全身酸痛,手腳乏力。雖說很辛苦,很疲憊,但看到老鄉(xiāng)家的青稞收割了,歸倉了,我心里卻很高興,很有成就感。
從那以后,我堅持每個月“回家”看一到兩次。看看家里有什么活要干,還缺什么要買,既出錢,又出力,一直堅持下來,風雨無阻。時間長了,我不但與“家人”關(guān)系融洽,和同村其他鄉(xiāng)親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我不再是“城里人”,也不再是“干部”,就是朋友和家人。在西藏有一首歌特別流行: “太陽和月亮是一個媽媽的女兒,他們的媽媽叫光明;藏族和漢族是一個媽媽的女兒,他們的媽媽叫中國……”這首歌漢族干部喜歡唱,藏族人民也喜歡唱。藏漢親如一家的深厚情感在歌聲中流淌出來,也流淌在每一個援藏干部的故事里,流淌在每一個藏區(qū)老百姓的生活中。
責任編輯 / 金蕾蕾
前線2017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