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豐敏
嚴復留在墓碑上的身份,竟然如此簡單——清侯官
福州市三坊七巷旅游景區(qū)開發(fā)后,人們對林則徐、沈葆楨、嚴復等鄉(xiāng)賢的崇敬之情再度燃燒。嚴復文化熱旋即復興,筆者也踏上了尋訪嚴復成長蹤跡的行旅。
蒼霞洲的前世今生
嚴復的父親和祖父都是中醫(yī)。嚴復寫了一首詩《觀海大兄八十壽序》說:“猶憶先君在日,寓釣龍臺,以醫(yī)名一時。”說了其祖父從陽岐村到釣龍臺(位于閩縣南臺蒼霞洲,今福州市臺江區(qū)蒼霞街道)寄居行醫(yī)名噪一時的事。而嚴復父親嚴振生醫(yī)術(shù)高超,常為窮人義診,被時人譽為“嚴半仙”。
嚴復在釣龍臺父親的醫(yī)館里出生,12歲奉父命與王氏成婚,14歲時福州發(fā)生霍亂傳染病,父親在治病期間染病而逝。嚴復沒有學醫(yī),無力謀生養(yǎng)家,無法繼續(xù)租住在蒼霞洲,不得不隨母親帶著妻子和兩個妹妹回祖居地陽岐村生活。
關(guān)于釣龍臺的嚴復出生地,以及具體地址,嚴復在世時未曾提及,如今更是無跡可尋。但釣龍臺在大廟山南,臨江。大廟山,史載漢高帝五年在此山冊封無諸為閩越王。無諸死后又在山上立廟祀之,故名大廟山。該山位于今天福州第四中學內(nèi),校內(nèi)尚有一塊“全閩第一江山”的大石碑。
如今在福州臺江區(qū)三縣洲橋底、閩江邊有一座狹長的蒼霞公園。園內(nèi)塑有嚴復雕像——嚴復手握書卷,屹立榕樹下、閩江邊,目光炯炯地望著滔滔母親河。河的對岸是倉山區(qū)的倉前公園。倉前公園內(nèi)有一尊林覺民上半身塑像。隔著閩江,嚴復雕像和林覺民塑像幾乎直線相對。不知二位福州偉人,是否會隔空對話。
鄉(xiāng)紳氣派的陽岐村
嚴復搬回祖居地陽岐村生活時間不長。陽岐村位于今天福州市倉山區(qū)。小村的古老溪流陽岐浦蜿蜒而行,靜靜地淌出小村,向外借一條路到達烏龍江。陽岐浦歷史上是福州西郊的水路交通要道,溪流直接注入烏龍江(閩江下游一段),為永泰縣到福州、閩侯縣以南方向到福州的必經(jīng)之處。
唐至北宋,福州向南的主驛道從這里經(jīng)過。而陽岐村位于福州南臺島西南部的烏龍江邊,曾是福州城郊的碼頭港口重鎮(zhèn),也是進出福州市區(qū)的一條交通要道。
從福州市區(qū)出發(fā),上南三環(huán),到了灣邊立交橋,橋下有個轉(zhuǎn)入陽岐村的巨大指示牌,在指示牌前方有段斜坡公路上去即是嚴復的祖居地陽岐村,即今日倉山區(qū)蓋山鎮(zhèn)上岐村、下岐村所在地。
嚴復曾作詩《夢想陽岐山》:“門前一泓水,潮至勢遲遲。”此泓水必是陽岐浦?!秶缼椎滥曜V》言及陽岐:“溪山寒碧,樹石幽秀,外臨大江,中貫大小二溪,左右則有玉屏山、李家山楞嚴諸丘壑?!笨梢婈栣屣L景之優(yōu)美。
以水運為主要交通方式的時代,陽岐村在福州的地理位置特別重要,宋代就十分繁榮,至今保留了不少古渡口、各種保佑水上航運及人行水上平安的廟宇,如忠肅祠、臨水娘娘陳靖姑的毓麟宮、鳳鳴寺、觀音閣、北極玄帝廟、薛太師祖廟等,還有嚴復晚年住過的玉屏山莊、嚴復主持重修的尚書祖廟、嚴氏宗祠等,這些都是今人了解嚴復思想形成的重要建筑。
陽岐以一條溪水為界,分為上岐與下岐,橫貫陽岐浦上的一座建于宋元祐四年(1089年)、青石板鋪就的小橋東西走向,名“午橋”,東頭一棵古榕遮天蔽地。據(jù)說,橋欄上的“午橋古跡”系北宋蔡襄所書。午橋是目前福州城區(qū)僅存的北宋驛道古跡。午后快上學了,孩童從午橋嬉笑走過,依稀是少年嚴復的背影,漸行漸遠。
陽岐古村在嚴復先祖從河南中原遷居到此時,是一座繁華小鎮(zhèn),有著鄉(xiāng)紳氣派。所以,即使今日陽岐村呈現(xiàn)衰老風霜之面貌,卻無法使人錯漏那些曾經(jīng)華麗的深深庭院。它們有的與嚴復祖居毗鄰,有的隔岸相望。
當?shù)卮迕窠榻B說,嚴復鄰家高氏府邸、陳家大宅曾經(jīng)風光不可一世,而午橋旁聳立的一棟歐式建筑風格的兩層小樓未知具體來歷,但管中窺豹,知其身世不凡。
清末,陽岐村受基督新教影響,很多村民成為基督教徒,所以嚴復很早就認識到西方思想文化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以及中西文化匯通的必要性。
陽岐村如今新修了嚴復公園,景點以嚴復故居、嚴復紀念館、嚴氏宗祠、玉屏山莊、嚴叔夏婚房、午橋為主。
嚴復祖居“大夫第”
在村里一路詢問村民是否知道嚴復和大夫第,村民多數(shù)能指出大夫第的具體位置,更有熱情引路的人。
過了午橋,尋幾道巷,就到了嚴復祖居“大夫第”。
嚴復始祖嚴懷英曾官居朝議大夫,故嚴復祖屋常年懸掛一塊“大夫第”的匾額?!按蠓虻凇笔菄壹壩奈锉Wo單位,曾于明代翻修過,依然保持原有的磚木結(jié)構(gòu)。房屋兩進,前面有一個天井,后面是一座庭院。門外立著一塊石碑,上書“陽岐嚴復故居”。
嚴復9歲到11歲期間跟隨五叔父嚴厚甫秀才學習,私塾設(shè)在陽岐村祖居大夫第前座。嚴復14歲偕妻隨母搬回大夫第居住時,因房子被族親占用,只好住在兩間破陋的披榭(小房間)。介于祖居和破屋之間的小弄道,后被稱為“幾道巷”。
“幾道”福州方言即“臺階”,意謂步步高升。此一說為嚴復自稱“幾道先生”的由來。此幾道巷原有階梯通往后山的嚴氏宗祠,如今夷為平地,但仍與嚴氏宗祠道路相通。
幾道巷外有兩株臥龍似的榕樹生長在河邊。筆者尋訪時剛好漲潮,潮水把小村襯托起來,臥龍般的榕樹、河對岸的玉屏山莊倒映在江河里,道旁滿院落花隨風卷,仿佛一葉秋色輕浮云端。
剛回祖居的日子,嚴復家里靠母親和妻子為人繡花、縫紉所得的微薄收入度日。此后不久,嚴復以第一名的優(yōu)異成績考入沈葆禎創(chuàng)辦的福州船政求是堂藝局,從此與陽岐村一別就是五十年。
嚴復38歲時母親和發(fā)妻相繼過世,后一直夢回陽岐村,所以晚年購買了陽岐村李坨山中的玉屏山莊的一座單進住宅,作為他的晚年住房和三兒子嚴叔夏結(jié)婚的洞房。玉屏山莊原為同村清末邳州知州葉大莊所有,有二十多間房屋,村河環(huán)護山莊,景色怡人。
玉屏山莊至今整體保存完好,是清朝末年、民國初年難得的中西合璧住宅。嚴叔夏曾任第一任福州市副市長,分管文教衛(wèi)生工作。
陽岐村民把帶游客去玉屏山莊參觀嚴叔夏婚房,當作津津樂道的趣事。筆者來時,若非熱心村民帶路,無法找到嚴叔夏的婚房。那是位于小弄巷邊的一間普通房間,門口沒有任何指示牌。
嚴叔夏婚房的隔壁住著一戶當?shù)卮迕?。看到筆者來看嚴叔夏的婚房,夫妻二人站在門口癡癡地傻笑,大約是嚴叔夏的房子還原了婚房的模樣,醒目的大紅喜字,令人懷想當年,筆者也不禁悅心發(fā)笑,不忘初“喜”,多美好。
坊巷里的嚴復文化
福州最后一處和嚴復有關(guān)的建筑,是位于郎官巷里的嚴復晚年居住的豪華宅邸。
郎官巷得名乃因一戶劉氏人家出了幾代郎官。郎官的職務(wù)有多大?歷代不同,但確是人中龍鳳。嚴復為何在此巷購房,而不選擇衣錦坊呢?其實,這房子是當時福建省督軍兼省長李厚基為嚴復購置的。那時晚年的嚴復哮喘病久治不愈,回福州養(yǎng)病。
2004年,嚴復的長孫女嚴倬云回到闊別67年的嚴復故居,欣喜地說在這里度過童年,但指出嚴復住的地方并非此處,而是離嚴復故居幾米的地方。一切都和舊時一樣,她很高興。2010年,她再次受邀回來,看到嚴復故居修葺一新感動不已。
嚴復故居現(xiàn)在福州郎官巷內(nèi)20號,坐北朝南,正座由兩重天井的院落組成,主座與花廳兩座毗連,占地面積609平方米,是典型的晚清建筑風格。這座老宅府內(nèi)最特別的是花廳前后走廊、欄桿均仿西方建筑紋飾,算是中西合璧。天井中有一袖珍水井,井水清澈,照見一方藍天。
嚴復故居重新建造后,門票售價15元。2017年1月8日,這里廳堂前掛了一紅色橫幅:紀念嚴復誕辰163周年。1月8日和9日兩天,嚴復故居對外免費開放。
嚴復故居隔壁,是福建省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陳章漢擔任院長的耕讀書院。為何把書院設(shè)在此處?陳章漢說,他曾提議,譽稱嚴復為“中國的普羅米修斯”,因為嚴復以救國為己任,學貫中西,山海為懷,最早把西方進化論引入祖國,解決了當時國人思想的饑荒。
“嚴復是北大首任校長,耕讀書院以‘承啟斯文為文化理想,名譽院長謝冕是北大教授,書院專委會主任盧美松也是北大學子,還有耕讀書院的副院長陳騁也到北大進修過,所以郎官巷口掛出了‘北大人之家的牌子,可謂無獨有偶,陳陳相因。”陳章漢說。
距離書院不遠處的嚴復翰墨館,是館長鄭志宇個人獨資的文化企業(yè)。
在香港的一次拍賣會上,鄭志宇獲得嚴復墨寶,自此在研究嚴復墨寶中迷上了嚴復。2004年他從香港回到故鄉(xiāng)福州后,投資建設(shè)了嚴復翰墨館。
自書的墓碑
嚴復12歲與王氏成婚,開始少年夫妻的生活,共度過十分貧苦的生活。他們僅育有一子嚴伯玉。1892年王氏去世后,嚴復感嘆,“不料四十之年,一家舊人都盡,此后縱極榮華,而同苦者不能與我同樂,此所以略一思量,不禁放聲長號,哽咽無已也?!?/p>
清宣統(tǒng)二年(1910年),嚴復命嚴伯玉選址監(jiān)造墓園,歸葬發(fā)妻王氏,也是為了和少年發(fā)妻同葬一起。
墓園最后擇建在陽岐村上岐的鰲頭山,即現(xiàn)在福州市南三環(huán)路北與新建福灣工業(yè)園之間,屬于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嚴復自書墓碑“清侯官嚴幾道先生之壽域”及“惟適之安”橫屏。民國10年(1921年)嚴復病逝后葬于此。陳寶琛為其撰墓志銘。
筆者由陽岐村嚴復紀念館館長嚴孝鵬帶路,來到位于鰲頭山的嚴復墓園。關(guān)于鰲頭山,嚴復在《懷陽岐》詩中如此描寫:“鰲頭山好浮佳氣,崎角風微簇野航?!闭f明嚴復挑選此地作為安生地,是認為此處風水極佳。
嚴復在世時,鰲頭山是離福州城區(qū)非常偏遠的一座山丘。古代為軍事信號臺,因山頂有巨形怪石如海龜而得名。如今,墓園四周風景因時代變遷而變化較大,墓園外是311汽車公交總站,方便游客直接坐車直達這里。
嚴復墓園造型像鰲頭的額,面朝東南方向,與閩江出??谖寤⑸礁艚鄬?。墓園為風字形,土石結(jié)構(gòu),五層墓埕,占地面積1680平方米,環(huán)以圍墻。墓前石墻設(shè)有二個鐵門。
進入墓園,拾階而上,第三層墓埕中立一石條橫屏,陰刻“惟適之安”四個楷體大字。石頭橫屏后及拱頂墓前立著青石墓碑,碑面楷書:“清侯官嚴幾道先生之壽域”。
作為中國近代最重要的啟蒙思想家、大翻譯家,嚴復留在墓碑上的身份,竟然如此簡單——清侯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