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曾筠—“引河殺險”治黃河
嵇曾筠(1670-1738年),字松友,號禮齋,江南長洲(今江蘇蘇州)人,清代大學(xué)士、水利專家。
為了了解黃河水勢,嵇曾筠曾親自踏勘西起河南滎陽、東到山東曹縣和安徽碭山的數(shù)百里黃河南北大堤。他發(fā)明并多次使用開河導(dǎo)水、排除險情的“引河殺險”法,治理黃河水患。這種方法是在黃河河道過于彎曲處開挖引河,引導(dǎo)部分河水自直道下泄,減輕河水對凹岸大堤的沖刷壓力。
雍正元年(1723年),黃河決堤十里,嵇曾筠被派去堵筑河堤。當(dāng)時正是黃河與沁水的漲潮期,水漫溢至姚期營、秦家廠、馬營口。嵇曾筠親自乘著小船到上流審視水勢。他觀察到,黃河河水自三門七津建瓴(音líng,建瓴意為傾倒瓶中之水,形容居高臨下、難以阻擋的形勢)而下,經(jīng)過孟縣、溫縣,北岸又有沙灘,逼迫著水往南流,到了倉頭口又繞過廣武山根。這樣的地勢蜿蜒曲折,形如兜狀,抗洪和疏流能力極差。此外,官莊峪又有一處山嘴外伸。秦家廠一帶正沖著水流兇險之地,所以歷年大水成患。于是,嵇曾筠在倉頭口開挑引河,對準官莊峪下游水口,越過山嘴,大流全走中泓,使得泰家廠一帶逐漸免于水患。
雍正二年(1725年),嵇曾筠任副總河。當(dāng)年開封附近黃河河心出現(xiàn)淤灘,河水從淤灘南邊繞行,酒道有南遷的危險,威脅開封黃河大堤。嵇曾筠提出了在淤灘上開挖一條引河,以利河水暢流的方案。這一方案經(jīng)雍正帝同意后迅即施工,引河開成后,這一帶得以逐漸免除水患。
雍正八年(1730年),嵇曾筠任江南河道總督,駐清江浦(今江蘇淮陰)。他抓住轄區(qū)內(nèi)洪澤湖、京杭運河水利工程的兩大要害處,督責(zé)修建淮河入洪澤湖的山盱,洪澤湖入運河、黃河的高堰,運河通長江的芒稻河閘等關(guān)鍵性堤閘工程,控制了流入黃河的沐河水和通向長江的運河水。在興辦各項工程時,他精于計算,總計節(jié)省庫銀100余萬兩。
雍正十三年(1735年),嵇曾筠被調(diào)浙江總理海塘工程事務(wù)后,他首先擇險修砌石塘、修補坦水、加鑲柴塘、幫筑里戧(音qiàng,大堤外圍對大堤起加固和保護作用的小堤)等以鞏固舊塘,并將海寧的一段繞城險塘改建成魚鱗石塘505丈,并筑隨塘坦水。隨后又建海寧城東、西的魚鱗石塘6000余丈,雖未在他離任前完成,但已為海寧建成永久性的一線海塘奠定了基礎(chǔ)。嵇曾筠建的魚鱗石塘,制式完善,成為以后修筑錢塘江強潮地段海塘的模式,一直沿用到民國初期。此外,他還以《千字文》字序統(tǒng)編仁和至平湖四縣柴、石各塘塘號,以利管理,組建運石船隊,并制定一系列管理章程、紀律,使工程質(zhì)量得以提高,海塘得以穩(wěn)固。
嵇曾筠治河善于因勢利導(dǎo),他發(fā)明的“引河殺險”法多次運用,卓有成效,在治黃歷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治河功勞巨大,他深得朝廷賞識和器重。雍正幾乎年年給予嘉獎,官職累升,但他始終在一線治河,不辭辛勞,為國排憂,為民解難。著有《師善堂集》、《河防奏議》傳世?!?/p>
2017-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