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曉昀
丁一巨每個月有一半的時間都在中國。而穿梭于不同城市的“工地”,則是他在中國的工作常態(tài)。近來他在蘇州、昆山、上海三地之間往返時,不免感慨:城市之間都沒有空地了,城市怎么透氣?
作為德國瓦倫丁+瓦倫丁城市規(guī)劃與景觀設計事務所中國地區(qū)首席代表,他參與了不少項目的設計,其中包括上海三座郊野公園。
城市生態(tài)敏感帶需要保護
問:對城市來說,郊野公園意味著什么,換句話說,城市為什么需要郊野公園?
丁一巨:對城市來說,郊野公園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城市生態(tài)型的保護用地,是非常有生命力的土地。
郊野公園的所在地基本上屬于城市的生態(tài)敏感區(qū),也就是那些對人類生產、生活具有特殊敏感性或具有潛在自然災害影響,極易受到人為的不當開發(fā)活動影響而產生生態(tài)負面效應的地區(qū)。它們處于城市的通風口,更需要保護好。
另外,如果在城郊地區(qū),不留下這些空白地,城市就沒有生命力了。可以說,郊野公園是給城市保留了一個生態(tài)安全的底線。
早在1933年,對現代城市發(fā)展具有重要影響的《雅典憲章》中明確“居住、工作、游憩與交通是現代城市四大基本功能”,其中指出,“城市附近的海灘、河流、森林、湖泊等自然風景優(yōu)美的地區(qū),應加以保護,供居民游憩之用”。
但由于城市的快速發(fā)展,城市邊界不斷擴展。即便站在城市的最高處,看見的都是高樓大廈,看不到城市的自然空間。
就歐洲來說,一些中世紀形成的城市實際上都比較小,工業(yè)化之后,城市要發(fā)展,城墻要拆掉,成為城市的第一個內環(huán)。拆除后空出的地方不是一味地變成工廠和住宅,比如科隆形成綠環(huán),維也納也在內環(huán)形成了非常優(yōu)美的都市林蔭道。不少城市在工業(yè)發(fā)展時,就留出結構型的綠色空間來發(fā)展城市,并提出一些概念,如漢堡提出“綠手指的城市發(fā)展軸”。預留綠化的土地之后,再慢慢完成,科隆的綠環(huán),歷時近百年才完善好。
有的城市早就“固定”了城市的邊界。比如,1830年前后柏林實施的城市大規(guī)劃就已將城市邊界劃定,城市不能再外擴,這條線至今都沒被突破。而作為防護,在邊界線上必須預留一定的生態(tài)綠色空間,否則就會造成攤大餅的情形,一環(huán)套一環(huán)地向外擴張。
沒有預留空地,就沒有了城市的透氣空間。預留綠色用地,對未來城市的發(fā)展非常有意義。
什么是好的郊野公園
問:那城市公園呢,現在不是也有城市公園嗎?
丁一巨:對,我們有城市公園。以上海為例,早就存在的共青森林公園、長風公園等,都是不錯的城市公園。20世紀90年代上海也做了徐家匯公園,擴展人民廣場等項目,當時也是大手筆。
但遺憾的是,在城市快速發(fā)展時期,沒有很好地持續(xù)建設城市公園。換句話說,在經濟高速發(fā)展的幾十年,沒有留出相應的綠地來滿足不斷增長的城市人群對自然的需求。之所以會出現十多萬人一涌而出去某個公園看櫻花的情況,就是說明城市里大的公共綠地不夠,供不應求。
老百姓需要透氣的地方。就此來說,郊野公園算是一種彌補吧。郊野公園更強調自然地的屬性,包括對果園、河流、作物等自然的保護。
一個城市在做規(guī)劃的時候,要預留城市通風道,有的沿著河流,有的是道路。符合這個特性的,在城鄉(xiāng)接合部要提前為城市發(fā)展預留邊界。可以說,這是城市的一道“防土墻”,意味著它不會成為城市建設用地。而在城市結構中,預留這道綠色屏障,在戰(zhàn)略上非常重要。
所以,對城市來說,一個城市郊野公園比建設十個迪斯尼公園都重要。這是對于城市未來的隱形保護,是城市生命力的邊界。
問:您認為什么是好的郊野公園?
丁一巨:美國著名的公園設計大師奧姆斯特德曾經提出:設計一座好的郊野公園不能破壞其本身的地貌特征,保持山體和水系的完整;盡量選擇本地的植物體現當地的傳統(tǒng)和風貌。
我認為,好的郊野公園也該是這樣的標準。比如,慕尼黑的英國公園或許是世界上最好的郊野公園之一。
英國公園面積比紐約的中央公園還要大,但在普通人眼里,這個著名的“花園”根本沒有奇花異草,除了一兩處樓塔建筑外,基本上是半野生狀態(tài)的小溪、樹林加大片綠地。
但這種隨意自然的風格正是歐洲各種花園流派中“英式”花園的精髓。所謂“英式”是針對17世紀很盛行的講求人工修剪、精心布局的“法式”花園而言的。從野生態(tài)的無序修剪出人為的有序,又從推崇幾何般的簡單秩序到能夠欣賞與領會天然的復雜無序,這就是歐洲花園風格的演變過程。
英國公園的特別之處,還在于它從城市的市中心(相當于上海人民廣場的地理位置)呈梯形一直向郊區(qū)擴展開去,所以,這是一個城市公園與郊野公園相結合的特別案例。
郊野公園會成為城市生命力的指標
問:郊野公園是城市發(fā)展的趨勢嗎?
丁一巨:國際經驗顯示,以生態(tài)保育、自然保護、休閑游樂、健身康體等為主導功能的郊野公園是提升城市游憩功能的重要載體,近年來呈現進一步復興、發(fā)展的趨勢。
2009年薩科齊在任法國總統(tǒng)時提出了“大巴黎”計劃。按照他的規(guī)劃藍圖,在未來十幾年時間里,巴黎及周邊地區(qū)將建成“模范創(chuàng)新城市”,綠色環(huán)保、安逸舒適、交通便利等將成為“大巴黎”的城市標簽。
“大巴黎”將成為一個“多元中心化”的城市,既有無軌與地鐵貫通的自動交通網絡,還有屋頂花園和錯落有致的農產園區(qū)。在巴黎戴高樂機場周邊,將會建立一片植有上百萬棵樹的森林,主要用于吸收機場飛機起降產生的噪音。預留的郊野公園用地,將種滿樹木、蔬菜、農作物和花卉,它們在城市中產出氧氣,成為城市的造氧場所,這是郊野公園產出的生態(tài)貢獻。
我覺得郊野公園會成為城市生命力的指標。在國際上,原本就有這樣的傳統(tǒng),也是工業(yè)化的一個教訓,針對城市病提出的藥方,社會各界對此達成共識,即建立城市有生命力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在西方這已經上升到法律層面,用法律來保護綠色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