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永華
食物營養(yǎng)價值不能神秘化、模式化
——從香蕉里的鉀與鎂說起
文/李永華
一說到維生素C,人們馬上就會想到檸檬和橙子;一說到鉀,人們又會馬上想到香蕉……似乎人們對食品中的營養(yǎng)已經(jīng)產(chǎn)生了一種“模式化”。
眾所周知,香蕉的鉀含量較高,屬于高鉀食品,但事實上,以芋頭(所含的鉀比香蕉多50%左右)為主的所有薯類都是鉀元素的絕佳來源。若把一碗大米飯換成同樣淀粉含量的土豆,攝入的鉀就能增加10倍。排尿量較大(如糖尿病、腎結石、痛風、高血壓等患者)以及口味較重的人,很容易損失過多的鉀,吃薯類替代主食是個不錯的選擇。
而在綠葉蔬菜中,鉀含量超過香蕉的也有很多,如菠菜、芥藍、萵筍葉、空心菜、莧菜、紫背天葵等。
一說到鎂,人們通常還是會想起香蕉,其實它只是果中的含鎂冠軍而已。幾乎所有的深綠色葉菜都是鎂的好來源,含量能夠達到甚至超過香蕉中的水平。理由很簡單:每一個葉綠素分子當中都含有一個鎂離子,所以顏色越綠,含鎂越多。
鎂的另一個最佳來源是堅果和種子類。比如吃50克西瓜子,就相當于吃了200克綠葉菜所含的鎂。
一般都認為蔬菜中富含維生素C的佼佼者是番茄,其實,土豆中所合的維生素C比番茄還多。不僅土豆,甘薯、芋頭、山藥等薯類食品都含有不少維生素C。
各種綠葉蔬菜當中所含的維生素C,基本上都超過番茄。青椒是蔬菜中的維生素C冠軍,但它酸度較低,其維生素C在烹調中的損失較大。盡管土豆的維生素C含量只有青椒的1/3,但由于淀粉對維生素C具有強大的保護作用,在蒸煮過程中,土豆的維生素C損失很小。
健康的飲食不必拘泥于某種食物,最要緊的是各類食物的合理搭配。一種食物你不愛吃,完全可以用其他食物來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