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發(fā)生的游覽車重大事故重創(chuàng)臺灣形象。很明顯的是出了系統(tǒng)性的、結構性的問題,別說是大陸觀光客,就連臺灣人也無法置身事外,用這幾年臺灣政治流行語來說就是“全民共業(yè)”。
南方周末特約撰稿 廖信忠
2017年2月13日晚間9時,臺灣5號高速公路臺北木柵地段發(fā)生嚴重的大巴車(臺灣稱游覽車)翻落邊坡意外,造成33人死亡,是臺灣30年來最嚴重的游覽車事故。
車上搭載的乘客,是蝶戀花旅行社組團的武陵農場賞櫻一日游游客,大多是五六十歲的中老年人。
這類以招攬中老年散客的一日旅行團,最近幾年相當流行,前幾年我有機會被長輩拉去參加一次:如果你每天清晨五六點,到臺北的重慶北路靠近火車站一帶,你會看到路旁排滿了游覽車,各一日游旅行團的客人都在這里上車。
這種一日游旅行團行程總是歡樂又疲勞,旅行社以散發(fā)傳單或其他傳統(tǒng)宣傳方式,以極低廉的團費招攬中老年人。大清早出發(fā),在渲染著俗艷燈光的車廂里,爺爺奶奶高唱老歌卡拉OK展開一整天的行程,不時穿插著導游擦邊球的、妙語如珠的黃段子,團員雖然素昧平生,卻也歡聲笑語不斷;有別于出發(fā)時的熱鬧,在一天緊湊的行程后,返程經常是睡得東倒西歪一片,醒來時就已經回到出發(fā)地。完美的一天。
一日游行程,雖然參加要趕早,但免去了過夜帶行李的麻煩,加上團費低廉,許多中老年人以參加這樣的團為樂,也算是臺灣中老年生活的一大標志。因此,當媒體報道身亡者名單中有一兩位僅二十來歲,大家心里都很清楚,那肯定是為了照顧長輩才會跟著參加。
這幾年臺灣游覽車意外事故不斷發(fā)生,僅僅就是半年多內,震驚兩岸的火燒游覽車事故記憶猶新,而春節(jié)期間,也發(fā)生了一起搭載大陸游客的游覽車在高雄撞上橋墩,造成21人不同程度受傷。經常發(fā)生的游覽車重大事故重創(chuàng)臺灣形象。很明顯的是出了系統(tǒng)性的、結構性的問題,別說是大陸觀光客,就連臺灣人也無法置身事外,用這幾年臺灣政治流行語來說就是“全民共業(yè)”。
“太血汗”的旅行業(yè)者
低價組團的旅行社為了降低成本,將游覽車外包給擁有車牌執(zhí)照的車行,車行里大多又都是自有游覽車的車主兼駕駛“靠行”(掛靠車行),旅行社就無需支付駕駛的勞健保費用,如果依照法令,駕駛出事了,一分錢保險理賠都拿不到。
這次的意外事故,直接原因被指是司機疲勞駕駛,打瞌睡導致過彎時車速過快側翻。如果有去過武陵農場的人都知道,沿途大都是蜿蜒狹窄的山路,大量的旅行團大客車經常要會車,駕駛得全神貫注,小心翼翼。去程回程皆4小時,早上6點出發(fā)晚上8點返回,也就是說不算等待時間,一天至少手握方向盤8小時。這對司機的體力跟精力,都是極大挑戰(zhàn),如果休息不足,風險很高。
在事故的隔天,游覽車司機的女兒說,父親連上16天班只短暫休過1天假,直指旅行業(yè)者太血汗。面對這種指控,旅行公會卻認為“連上16天不代表開車16天”“客人在定點旅游時不算工時,司機會自行找時間休息”。而公路總局的官員也表示依照相關法令,公路駕駛10小時的法定工時,是指“手握方向盤的時間”,該名司機駕駛是否有超時,必須調閱行車記錄器判斷。
這些言論一出,輿論嘩然。
事后蝶戀花旅行社的負責人,在記者會上被問到是否不準假才導致司機過勞釀禍。該負責人說,他過年期間給雙倍薪水,所以很多司機為了多賺錢不愿意休假,竟然脫口“人為財死,鳥為食亡,自古皆然”,引來社會強烈不滿。
蝶戀花的負責人大概是有意將責任推給司機,不小心說出心中的話。接團旅行社位居這條產業(yè)鏈的頂端,而司機永遠處于末端位置,出了事故也經常是末端勞動者擔責。若總結旅行公會以及負責人的言論,站在資方立場不令人意外。但公路局的說法,以及勞動部門負責人面對民意代表質詢“駕駛在旅客下車觀光后的等待時間是否算是工”時,一句“若沒有受到雇主拘束就不算,可以把車門關起來,散散步、做做操”的荒謬言論也明顯偏袒資方。
“勞方”一直以來在臺灣是弱勢,資方善于壓低人事成本來增加利潤不是新鮮事。臺灣中小企業(yè)主,開源可能不是那么強,但“節(jié)流”,也就是“cost down”(降低成本)絕對是他們的拿手本事。
如果了解臺灣這種“一日游”的生態(tài)就知道:低價組團的旅行社為了降低成本,將游覽車外包給擁有車牌執(zhí)照的車行,車行里大多又都是自有游覽車的車主兼駕駛“靠行”(掛靠車行),旅行社就無需支付駕駛的勞健保費用,如果依照法令,駕駛出事了,一分錢保險理賠都拿不到。
一些臺灣公司的負面評價不外乎“摳門”、“血汗公司(工廠)”、“壓榨員工”等等。這跟過去臺灣賴以發(fā)展經濟的代工制造業(yè)有很大關系?,F(xiàn)在五六十歲的中小企業(yè)老板,腦子里這種拼命壓縮成本的觀念已經是根深蒂固,再加上歷來政府的默許,勞工在臺灣始終無法與資方抗衡。
“要聽老板的話”
也許是習慣于制造業(yè)勞力密集式的思維,傳統(tǒng)臺灣資方(不管是什么產業(yè)),對受雇者的態(tài)度,經常是“人力”,而非“資源”,想請的是“奴才”,而非“人才”,只要能夠乖乖聽話,像機械一樣工作即可。
在上世紀60年代開始,臺灣確立了以中小企業(yè)為主,發(fā)展輕工業(yè)代工業(yè)為主的產業(yè)戰(zhàn)略?,F(xiàn)在臺灣許多六七十歲小企業(yè)主,幾乎都是在這波浪潮中起家的,他們憑著刻苦耐勞的精神,財產隨著臺灣經濟不斷發(fā)展而累積。
臺灣的中小企業(yè)似乎人治色彩特別強特別沒規(guī)范,好像常常是在隨著老板心情辦事,那是因為中小企業(yè)不大,最重要的就是資金鏈順暢。因此,中小企業(yè)的老板壓力也特別大,手腕必須靈活才能活下去。這導致中小企業(yè)的經營者個性除了要勤奮外,還要專斷,隨機應變,要想盡辦法不斷地開源與節(jié)流。
也許是習慣于制造業(yè)勞力密集式的思維,傳統(tǒng)臺灣資方(不管是什么產業(yè)),對受雇者的態(tài)度,經常是“人力”,而非“資源”,想請的是“奴才”,而非“人才”,只要能夠乖乖聽話,像機械一樣工作即可。
像我這代臺灣的70后,剛參加工作時,基本上都會被父母耳提面命:“要聽老板的話,才會得老板喜愛?!焙芏嗄旰?,我回想起這句話,為什么是“要聽老板的話”而不是“努力表現(xiàn)自己的才能”之類的告誡,也許是那一代臺灣人,真的習慣了“聽老板的話”,老板喜歡你之后才會提拔你。
在這種無條件服從的思維下,員工如果有什么不滿,嫌工作量太大,或著想要加薪,這些艱苦創(chuàng)業(yè)的老板,心里想的就是“我以前能熬過來,憑什么你們就熬不過來”。但很少有老板想到,作為老板,賺得更多,壓力更大更辛苦是理所當然。
同樣的想法去解釋這次蝶戀花負責人的言論“絕對沒有說不準請假,他寧愿去調外來車跑,也一定會讓他們請假”這句話挺妙。潛臺詞就是“你當然可以請假,但我馬上就能找到人遞補你,你請假就會影響我對你的印象,就會影響到以后你的出車機會”。當然,司機再累也不敢隨意請假。
旅行社間低價吸引組團,然后在人事成本上想辦法壓縮賺取更多利潤,而不是想辦法提升旅游質量創(chuàng)造更好的口碑。這也如同傳統(tǒng)代工制造業(yè)臺商,很少去將餅做大,靠足夠的創(chuàng)意與先進的技術來提升附加價值,只會繼續(xù)埋頭代工,利潤減少了,就從人事成本“cost down”,繼續(xù)削價競爭求存,最終成為夕陽產業(yè)。
沒有話語權的勞方
以前大家還期待有人能夠為弱勢團體多發(fā)聲多爭取權利。沒想到在經濟議題上,不管是哪一黨,企業(yè)一直在影響政策,而政府一直在維護企業(yè)權益向資方靠攏,對勞工問題不太關心。
臺灣有強大的資方公會,而勞方的公會卻沒有相應的話語權。這次罹難的司機,除了社會輿論討論是否過勞外,幾乎沒有公會替他發(fā)聲,不像歐美,公會首先一定會跳出來替你出頭。
因為歷史的原因,臺灣人對罷工、對所謂的工人組織都有一點點的心理抵觸,勞工的聲音自然不被重視。明明就被資方壓榨得要死,卻又相信“愛拼才會贏”“只有不爭氣,沒有不景氣”,用這樣的話激勵自己。對于失敗者,多半報以風涼話,認為是自己不夠努力。
以前大家還期待有人能夠為弱勢團體多發(fā)聲多爭取權利。沒想到在經濟議題上,不管是哪一黨,企業(yè)一直在影響政策,而政府一直在維護企業(yè)權益向資方靠攏,對勞工問題不太關心。因此,在這次意外發(fā)生之后,交通部門負責人第一時間竟然為臺灣組裝車產業(yè)辯護,而不是徹查其他隱患。
你會看到每次要修法工時減少,或者依法支付加班費,又或者調高底薪等一切可能增加人力成本的方案,商業(yè)公會一定會威脅“加薪減工時會影響競爭力,這樣下去企業(yè)就要出走”。其實,游覽車雙駕駛的方案并不是沒有人提出來過,尤其像山路這種需要高度集中精力的路線,雙駕駛能有效降低行車風險,然而因為利益團體游說而被否決。
“撐”不下去的年輕人
一方面大喊請不到人、年輕人不肯吃苦,另一方面又不肯給合理的薪水。因此,現(xiàn)在但凡自認稍微有點能力的年輕人都不愿意留在臺灣領死薪水、看老板臉色,寧愿走出臺灣去工作,臺灣的人才流失問題隨之越來越嚴重。
臺灣產業(yè)一直無法有效轉型,就是因為從政府到資方,甚至是勞工本身,對勞動力的態(tài)度都是“人力”而非“資源”。以歐美公司來說,量度一個員工的標準是“效率”,“最后完成多少工作”去當標準。而臺灣公司,尤其是制度不完善的中小企業(yè),判斷一個員工優(yōu)不優(yōu)秀,經常是以“花多少時間去工作”去當標準。
因此,常常會見到,明明事情都已經做完了,甚至超前做完,可是都還是在裝忙,撐加班。雖然加班通常沒有加班費,明明就不那么忙,但如果每天準時下班,會給老板一種“你很閑”“你工作量不多”的感覺。搞到最后,大家都在撐誰比較晚走。尤其勞工自己,也會看不起比你輕松、不加班的人,大家總是比誰更能撐。
“撐”就是努力的象征,正所謂“撐下去就是你的”。不僅僅是游覽車司機,這種習慣超時且沒有效率的工作模式,也導致臺灣勞工普遍的“過勞”現(xiàn)象。前幾年美國CNN都有報道,臺灣勞工的工時普遍比日本美國同等企業(yè)職位多20%以上,可是加班加得再多,效率好像也沒有明顯提高,薪水及加班費也沒有相應增加。
目前,臺灣游覽車司機的年齡大部分集中在45歲到65歲間,開始有青黃不接的現(xiàn)象。除了自有客車的靠車主駕駛,其他受雇司機也面臨著超時工作。薪水不多福利不完善的窘境,司機紛紛改行,同樣的薪水干些沒那么累的工作。
臺灣最缺的就是敢給、敢投資、講法治的老板,愿意發(fā)給員工合理薪資,卻從來不少那些會畫大餅,只想用尚未實現(xiàn)的公司愿景和利潤來留人,卻不愿意給員工合理的薪資的老板。隨著臺灣經濟起飛賺到錢的這一代老板,現(xiàn)在大多六七十歲,掌握著臺灣的大半財富與話語權,并且習慣以他們從代工思維養(yǎng)成的觀念來指導下一代。他們一方面大喊請不到人、年輕人不肯吃苦,另一方面又不肯給合理的薪水。因此,現(xiàn)在但凡自認稍微有點能力的年輕人都不愿意留在臺灣領死薪水、看老板臉色,寧愿走出臺灣去工作,臺灣的人才流失問題隨之越來越嚴重。
2012年9月臺灣有媒體報道稱,一位清大經濟系畢業(yè)生,在臺灣做了兩年理財專員后,毅然遠赴澳洲“打工度假”,其實,就是到澳洲當臺勞。他做高強度體力活,一個月各項開支扣一扣還能存10萬臺幣,但他覺得比在臺灣工作還值得,努力就有相應回報。畢竟,在臺灣許多中小企業(yè)里,所謂的“中高階人才”,竟然都還比不上去澳洲打工的薪水。這篇報道當時在臺灣反響巨大,都在討論為什么年輕人不愿意留在臺灣。
2014年4月,新加坡時任副總理尚達曼在一場演講中提到,臺灣人才流失嚴重,要新加坡引以為戒。這簡直是戳中臺灣痛處,引起熱烈的討論,后來幾天,當局各部門都在“積極檢討”,但過了幾年問題還是越來越嚴重。
一次游覽車的意外事故,各方發(fā)言及反應折射出臺灣社會整體的心態(tài)。若縮小視角,回到游覽車的安全問題,當事故發(fā)生后,社會輿論一如往常,都在檢討“為什么”發(fā)生?有從公路設計,有從車體結構,有從司機身心狀況等諸多方面的討論,也有從工時是否合理,低廉團費是否壓低了安全性更深層次方面的追問。其實,這些問題都是環(huán)環(huán)相扣,都有一些因素在里面,每個環(huán)節(jié)都有狀況與漏洞。去年大陸游客游覽車被縱火致26人死慘劇,調查結果顯示跟司機蓄意縱火有關,就此結案。就跟過去一樣,每次發(fā)生事故后往往先檢討司機,沒有人會回頭去把結構問題搞清楚。
游覽車一再出現(xiàn)事故,“人”的因素恐怕才是最大因素,如果有人就游覽車司機這行業(yè)的生活整體檢討,恐怕才是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