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培凱
一
一九八○年代初期,中國涌現(xiàn)了一批青年詩人,吸收了西方現(xiàn)代主義與象征主義的話語形式,表達出長期壓抑的情懷,以幽微婉轉(zhuǎn)的情愫附麗于跳躍的意象,有的詩句欲言又止,有的則是朦朦朧朧,既不革命戰(zhàn)斗,又不萎靡墮落,使不少剛經(jīng)歷了火紅年代的讀者一時看不明白,遂出現(xiàn)了“朦朧詩”這一名目。其實,寫詩而朦朧,讓人無法一眼看透,需要七猜八猜,還不一定能猜中作者的真實用意,乃是詩的本性。我寫一首詩,讓你老嫗都解,三歲娃娃都說得明明白白,知悉字面背后隱藏的涵義,那大概不是屬于文學藝術的“詩”,而是革命年代喊的口號,和平時期唱的一段順口溜。
有的詩表面字字清晰好懂,涵義卻很深遠,屬于意境朦朧蓊郁一類,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脂硯齋評點《紅樓夢》,探索賈寶玉與林黛玉的幽情,經(jīng)常使用的評語是“囫圇”,特別說起林黛玉千回百轉(zhuǎn)的情懷,“其囫圇不解之中實可解,可解之中又說不出理路”,似乎說到了寫詩的訣竅。拿崔顥《長干曲》的第一首為例:“君家何處住,妾住在橫塘。停舟暫借問,或恐是同鄉(xiāng)。”乍讀之下,實在是好懂,看得明白,老嫗都解??疵靼字螅愫孟裼指械接行┭酝庵?,有些在水波之外的漣漪,向云水蒼茫處飄揚而去。要問好在哪里,為什么千載之下還有這么多人誦讀、說好?這就是詩的囫圇之處了。每個字都懂,就是你家住哪里,我家住哪里,說不定是同鄉(xiāng)呢。為什么好,好到人們讀了一千多年還叫好,還要選入語文教科書,要學生去背,去分析,為什么?
讓我們看看歷代詩評是怎么說的?!杜c唐音》說“蘊藉風流”,《唐詩選注》說“情思無窮”,《歷代詩法》說“一問一答,婉款真樸,居然樂府古制”。大家都同意,這首詩寫出了真摯樸實的感情,有無窮的情思,可以上承古樂府之風?!短圃娬嫒ぞ帯贩治龃嗽娝鶎懙那榫埃顬樽屑殻骸巴h杳然,偶聞船上土音,遂直問之曰:‘君家何處住耶?問者急,答者緩,迫不及待,乃先自言曰:‘妾住在橫塘也,聞君語音似橫塘,暫停借問,恐是同鄉(xiāng)亦未可知。蓋惟同鄉(xiāng)知同鄉(xiāng),我家在外之人或知其所在、知其所為耶?直述問語,不添一字,寫來絕癡絕真。用筆之妙,如環(huán)無端,心事無一字道及,俱在人意想間遇之?!边@就解釋了一目了然的詩句背后,原來蘊藏著無限的情思,有著旅人說不清道不明的感覺,在囫圇朦朧之中,呈現(xiàn)了悠遠的詩情,勾起讀者追懷樂府古意的蘊藉。
二
中國古典詩歌中最擅長設計囫圇文字陷阱、構筑朦朧意境的詩人,應該是李商隱。他的《錦瑟》詩好像魔法一樣,在虛空中營造了海市蜃樓,讓讀者評論了一千多年也沒有定論,而且還人人理直氣壯,各執(zhí)一詞,相互批評,好像在法庭上爭奪李家遺產(chǎn)似的?!跺\瑟》朦朧如夢如幻,如九天之外無端傳來的天籟,值得另文欣賞,這里暫且不論,說說他年輕時(馮浩判定為十六歲)寫的一首《無題》:“八歲偷照鏡,長眉已能畫。十歲去踏青,芙蓉作裙衩。十二學彈箏,銀甲不曾卸。十四藏六親,懸知猶未嫁。十五泣春風,背面秋千下?!笨雌饋砥戒佒睌?,是一種賦體,寫少女成長的過程,有點像古詩《焦仲卿妻》所寫:“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十七為君婦,心中常悲苦。”然而,你多讀幾遍,就發(fā)現(xiàn)不是那么回事,李商隱不是老老實實寫少女,是用象征手法寫賦體,指東打西,假借少女自嘆芳華,描寫慘綠少年的青春迷惘。馮浩在《玉谿生詩集箋注》中指出,李商隱的《上崔華州書》說:“五年讀經(jīng)書,七年弄筆硯?!庇衷凇斗霞准颉分姓f:“十六著《才論》《圣論》,以古文出諸公間?!边@首詩沒有明說自身境遇,但潛藏在背后的意思是,自己九歲喪父,家境困難,雖然才華橫溢,琴棋書畫無一不能,卻謀事不臧,前途茫茫,因此才“十五泣春風,背面秋千下”。
怎么如此確定李商隱不是寫少女情懷,而是施展煙幕,自嘆自哀呢?這就得知道李商隱寫詩的朦朧法術,最拿手的一招,即是詩題:“無題”。
詩人寫詩,一般總是嘔心瀝血,把長期累積在內(nèi)心的感覺,與突如其來的靈感,通過云里霧里捉摸不到的想象天使,在星圖上畫好位置,安排字句的星芒,讓它安安妥妥地在天穹上閃爍不朽。一首詩寫完了,總會立個詩題,有時是為了畫龍點睛,引導讀詩的知音溯溪而上,進入落英繽紛的桃花源;有時則是施展障眼法,為了自己也說不清的隱晦心理,讓讀者“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在想象的迂回輾轉(zhuǎn)之中,獲取朦朧摸索的樂趣。古人命題,想說又不想落入實打?qū)嵉睦位\,最拿手而常用的本領,就是“無題”。題目都沒有,你只好猜了。猜對猜錯,沒有可以實證的答案,讀詩的人就得運用自己的想象力,進行“再創(chuàng)作”,體會詩藝的杳渺深致。
李商隱的詩寫得好,但卻深邃隱晦,選詞用典都極為深刻幽微,不容易理解。他的詩集有大量的“無題”詩,寫的都是自己婉轉(zhuǎn)幽眇的內(nèi)心世界,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惆悵與怨望?;蛟S寫的是思念美姬的戀情,或許是香草美人的寄托,卻不給你具體的題目,像是把解詩的鑰匙藏了起來,引得歷代解詩的學者費盡心思,揣摩詩人是否有具體的意旨,到底想說些什么,是否有什么不可告人的隱私與秘密。我們可以舉一兩首看看,也可從中學到讀詩的門徑。
三
有首我們最熟悉的“無題”詩,是收入《唐詩三百首》的:“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現(xiàn)代人讀這首詩,一般都說這是首情詩,兩個有情人分別生活在不同的環(huán)境,相見固然很難,相別則牽腸掛肚,更是艱難。東風無力改變春天的消逝,百花都開始凋零。但是情愛不渝,像春蠶吐絲,直到絲盡死亡,又像蠟燭燃燒成灰,燭淚才會停止??吹界R中的容顏逐漸衰老,鬢發(fā)逐漸變白,卻不能相聚相守,在夜間吟詩,總覺得明媚的月光帶來的是凄清的寒氣。你生活在仙境般的樓閣,我生活在墻外的閭里,其實相距不遠卻無由見面,希望傳信的青鳥能夠為我殷勤探望。
喻守真編的《唐詩三百首詳析》分析李商隱作意,“此詩有表白兩情堅固至死不渝之意”。程千帆的《新選新評新注唐詩三百首》是這么說的:“李商隱集中有好些篇無題詩,其中絕大部分是寫愛情的,而且寫得極好。許多注家認為它們是作者寫來寄托政治感情,主要是反映其在牛李黨爭中的遭遇和困惑的。……但就詩論詩,我們卻不能忽視這些精品。本篇寫得既纏綿又執(zhí)著,尤其是第二聯(lián),寫對與生命相終始的愛情的執(zhí)著以及這種執(zhí)著的愛情遭到破壞之后無窮無盡的哀傷,尤為深摯感人?!?
劉學鍇、余恕誠編的《李商隱詩選》,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是“教育部全國高等學校中文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指定書目”的“大學生必讀”,將此詩列在“未編年詩”,是作為愛情詩來疏解的:
這首無題寫暮春時節(jié)與所愛女子別離的傷感和別后悠長執(zhí)著的思念?!獙憚e恨相思,純粹抒情,不涉敘事,而感情的發(fā)展脈絡清晰,轉(zhuǎn)接自然,續(xù)續(xù)相生,環(huán)環(huán)相扣,沒有作者其他無題詩常見的跳躍過大、比較晦澀費解的缺點。無論思想內(nèi)容和藝術形式,都更為精純。這種愛情詩,已經(jīng)舍棄生活本身的大量雜質(zhì),提純、升華為藝術的結晶。后代據(jù)這類無題去考證作者的戀愛事跡,猶執(zhí)精以求粗,不知作者早已舍粗而取精了。
有趣的是,歷代解詩的學者都說,這首詩的本意,也即是作者作詩的意圖(poetic intention),不是寫愛情,而是以“香草美人”的寓意,訴說自己對恩主令狐绹的忠誠。雖然自己的生平際遇陷入了黨爭的政治漩渦,但是他對最初提拔他的令狐家族一直充滿了感激之情,希望能夠再次得到眷顧,拳拳初心,至死不渝。
徐德泓《李義山詩疏》說:“此詩應是釋褐后,外調(diào)弘農(nóng)尉而作。純乎比體。首句(相見時難別亦難)喻登進之難而去亦難?!畺|風句,承‘別字來。風為花之主,猶君為臣之主,今曰‘無力,已失所倚庇,而不得不離矣。然此情不死,故接以‘春蠶兩句。五六(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又愁去后君老而寥寂也。末言使人探問,見情總難忘也。弘農(nóng)離京不遠,故曰‘無多路。惓惓到底,風人緒音?!闭f的是君臣眷戀之感,李商隱難忘恩主垂愛之情。
程夢星《重訂李義山詩集箋注》說:“此詩似邂逅有力者,望其援引入朝,故不便明言而屬之無題也。起句(相見時難別亦難)言繾綣多情,次句(東風無力百花殘)言流光易去,三四(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言心情難已于仕途,五六(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言顏狀亦覺其可憐,七八(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望其為王母青禽,庶得入蓬山之路也?!泵恳痪湓姡寄芫幣诺脤μ柸胱?,解到不留一絲疑問,好像李商隱的詩是登陸月球的宇宙飛船,雖然構造復雜,卻一絲都錯不了,可算是索引派的模版。
紀昀不喜歡李商隱,看不起他的低三下四,在《玉谿生詩說》中指出:“感遇之作易為激語,此云‘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不為絕望之詞,固詩人忠厚之旨也。但三四(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太纖近鄙,不足存耳?!奔o昀也認為這不是一首情詩,寫的是仕進感遇的主題,但是極為貶低三四兩句,斥之為鄙俗不堪。張采田大為不滿,在《李義山詩辨正》(見《玉谿生年譜會箋》)中說:“三四兩句如此典雅而謂之鄙,此真小兒強作解事語,紀氏之詩學可知矣?!睘榱司S護李商隱詩歌藝術的純正典雅,生氣罵起學識淵博的紀曉嵐了。
張采田《李義山詩辨正》對這首“無題”詩的創(chuàng)作時間背景,好像有了相當?shù)陌盐?,試圖說得精確,卻還是存疑:“此篇為陳情不省,留別令狐所作。首云‘相見時難別亦難,結云‘蓬山此去無多路,味其意在大中三年將赴徐幕時耶?徐辟在十月,義山至幕則為明年正月。詩中‘東風等字,不必泥看。況十月亦可稱小春乎?此詩蓋已至徐幕所作。故寫景皆系春時,與《轉(zhuǎn)韻》詩‘蒲青柳碧春一色正同。玩結語知其非在京留別之作矣?!彼凇队褙G生年譜會箋》編年之時,說得比較確定,認為這首詩寫于大中五年(851):“此徐府初罷,寓意子直之作。‘春蠶二句,即諺所謂不到黃河心不死之意。結言此去京師,誓探其意旨之所向也。確系是時作,觀起語自悟?!?/p>
汪辟疆《玉谿生詩箋舉例》,完全沿襲張采田的說法:“此當為大中五年徐府初罷,寓意子直之詩也。欲絕而不忍遽絕,中懷悲苦,故以掩抑之詞出之,然詩意固顯然也。起句言相見既難,即決絕亦不易。此‘別字,非離別之別,乃訣別之別。次句言绹既無意噓植,而己則必就淪落。‘東風指绹,‘百花指己?!?/p>
學殖深厚的周振甫編選《李商隱選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在《前言》中引述岑仲勉《玉谿生年譜會箋平質(zhì)》質(zhì)疑張采田,指出朱偰的《李商隱詩新詮》頗有見地,批評張采田的編年索引解詩法:“惟張氏(采田)解詩,牽強附會,在在皆是,故其編年詩所列,多由曲解間接推之,未足為憑?!敝苷窀λ坪跻操澩艘?,認為詩歌編年是十分困難的工作,除了詩題已經(jīng)標明年月,或者確有其事可資證明的詩,應該寧缺毋濫。但是,我們看到周先生疏解這首《無題》,卻又言之鑿鑿,襲用了張采田的說法:
張采田《會箋》把這首詩系于大中五年,商隱在徐州盧弘止幕府,弘止死,商隱從徐州到長安,他長期在各地幕府中做幕僚,想回京進翰林院,向令狐绹陳情。绹入相后,禮絕百僚,商隱求見極難。但商隱除了向他陳情外,又無路可走,所以說“相見時難別亦難”,求見難,就這樣辭去也難?!皷|風無力百花殘”,何焯評:“所謂光陰難駐,我生行休也?!睎|風無力指沒法挽留春光,春光消逝,百花零落,表示青春易逝。但對绹陳情的心情還是固結不解,“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未死則情思不盡,未灰則蠟淚難干。承接青春易逝,所以愁云鬢改;用吐絲來比夜吟,感到月光寒的孤寂。……《無題四首》里說“劉郎已恨蓬山遠”,這里說“蓬山此去無多路”,大概在迫切陳情中,認為請绹推薦入翰林院有希望,所以說蓬山不遠,請青鳥去探望。何焯評:“末聯(lián)不作絕望語愈悲?!奔o昀評:“不作絕望語,詩人忠厚之遺?!闭f蓬山不遠,還在希望绹的援手,實際上已經(jīng)絕望,卻還要“到死”“成灰”纏綿不解,所以愈加可悲。這樣不肯決絕,所以是忠厚。這也構成了《無題》詩蕩氣回腸的特點。
四
再看看同樣膾炙人口的“無題”詩:“昨夜星辰昨夜風,畫樓西畔桂堂東。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隔座送鉤春酒暖,分曹射覆蠟燈紅。嗟余聽鼓應官去,走馬蘭臺類轉(zhuǎn)蓬?!边@首詩是《無題二首》的第一首,接著還有同時寫的第二首:“聞道閶門萼綠華,昔年相望抵天涯。豈知一夜秦樓客,偷看吳王苑內(nèi)花?!?/p>
現(xiàn)代選本一般只選第一首,就詩中意象解詩,有的說第一首是艷詩,見到鐘情的美女身在樓宇,覺得兩人心靈可以相通,卻無緣更為親近,只好牽腸掛肚,把思念提煉成凄美的詩篇。也有人堅持,李商隱所有的“無題”詩都是煙幕,都有君臣遇合的寓意,都寫的是希圖貴人垂青,讓自己可以晉身要津,有所作為。解詩成了猜謎,謎題卻是無題,猜起來真是河漢無極,莫衷一是。《無題二首》的麻煩不只是“無題”,還是個雙重的“無題”。因為兩首詩同時寫就,所寫的思緒是相連的,也就是詩人環(huán)繞著同一所指,讓想象飛翔,讓詩情遠揚。意象可以翱翔徘徊,像飛鳥一樣,或高或低,曲盡遨游天地之奧妙。但是,詩情相連的思緒,就如比翼雙飛,前一首言不盡意,有第二首接著補充,發(fā)抒綿綿此情的迢遙無盡。解詩的時候,若是單取前詩來解析,排除了第二首的蘊意,就可能掛一漏萬,甚至違背了詩人暗藏的蘊意。
喻守真編注《唐詩三百首詳析》這樣解說李商隱前首的“作意”(authors intention):
據(jù)趙臣瑗《山滿樓唐詩七律箋》云:“此義山在王茂元家竊窺其閨人而為之。”自來解無題諸詩者,或謂其皆屬寓言,或謂其盡賦本事,各持偏見互持莫決。大抵義山無題諸作,都屬艷情,實有所指,不便明言,故一律稱為“無題”。我們亦不必尋求其寄托些什么。
認為這首詩是艷情詩,可能就如趙臣瑗所說,是偷窺到他老丈人王茂元家的美姬,想入非非,又無從親近,為悵惘迷離的情思而作。過去的詩評分為兩派,一派說是寓言寄托,屬于比興一脈,另一派說是賦體,說的就是男女戀情,爭論不休。喻守真則強調(diào),李商隱的“無題”詩都是艷情詩,其中沒有什么寄托之意,而這一首是藝術性極高的艷體詩:
凡作艷體詩,須處處從“艷”字著筆,事艷,情艷,景艷,人艷。要艷得清雅幽嫻,不要艷得輕薄猥褻。其方法是融情入景,使事入化,并須運用相當?shù)娜A麗辭藻,或作情癡言語,或效兒女口吻,均須因事點綴,佐以慧心妙筆,才是好詩。
到底這首“無題”詩是艷詩,還是別有寄托,古人早就吵得不可開交。《西昆發(fā)微》引楊孟載說,“義山無題詩,皆寓君臣遇合,得其旨矣?!卞X良擇《唐音審體》就完全反對:“義山無題詩,直是艷語耳。楊眉庵謂托于臣不忘君,亦是故為高論,未敢信其必然。”這是總論李商隱“無題”詩的陣仗,我說全是寓言寄托,你說全是艷詩,劃下道來,咱們拼搏一場。就“昨夜星辰”這一首而論,爭辯就比較具體,探討到意象的運用,以及詩人寫作的實際時間與際遇。姚培謙《李義山詩集箋注》:“此言得路人與失路者之不同也。星辰得路,重以好風,畫樓桂堂,正得意人積聚之地。此時雖不必傅翼而飛,已心許作一路上人矣。于是隔座送鉤,分曹射覆,眉眼傳情,機關默會,留髡送客之樂,不言可知。而余以聽鼓任官之身,雖從走馬蘭臺之后,巧拙冷暖,真有咫尺千里之嘆。”
程夢星支持寄托說,但是論述得比較婉轉(zhuǎn),在《重訂李義山詩集箋注》中說:“義山無題諸作,世多以艷語目之,不知義山轉(zhuǎn)皆有題,凡無題者皆寄托也。楊孟載能知其為寓言,是矣。但皆以為感嘆君臣之遇合,未免郛郭?!庇懻撨@一首“無題”詩,論及具體的時間地點,認為詩旨是感嘆官場失意:“此詩第一首有‘蘭臺字,當是初成進士,釋褐秘書省校書郎,調(diào)補弘農(nóng)尉時作,蓋嘆不得立朝,將為下吏也?!?/p>
然而,這些強調(diào)寄托的討論,都沒有提到緊接著的第二首“無題”詩,沒有解釋“閶門”是怎么回事,“萼綠華”指的是誰?是李商隱的恩主令狐绹嗎?假如“秦樓客”是李商隱,說的是自己成為王茂元的女婿,那么,他偷看的“吳王苑內(nèi)花”又是誰呢?看起來,似乎與君臣遇合、寓言寄托拉不上關系。
胡以梅就沿著這條思路,在《唐詩貫珠串釋》中,以第二首“無題”詩配合第一首,來解析全詩意蘊:
此詩下半首,語氣顯然。且若作遇合論,席間座上已是靈犀通照,何尚煩轉(zhuǎn)蓬之嘆乎?此章本集內(nèi)二首,其二曰:“聞道閶門萼綠華,昔年相望抵天涯。豈知一夜秦樓客,偷看吳王苑內(nèi)花?!眲t席上本有萼綠華其人,于吳王苑中偷看之而感情耳,已有腳注。
因此,他認為“昨夜星辰”這首詩,“是席上有遇追憶之作。妙在欲言良宵佳會,獨從星辰說起,是言星辰晴煥,昨夜如良夜,而風亦和風也。迭言‘昨夜,是追思不置”。一二兩句(昨夜星辰昨夜風,畫樓西畔桂堂東)“凌空步虛,有繪風之妙”。以下每一句都絲絲入扣,相互輝映,只可能是追憶艷遇,不可能是寫遇合寄托:
得三、四(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鋪云襯月,頓覺七寶放光,透出上文。身遠心通,儼然相對一堂之中。五(隔座送鉤春酒暖)之勝情,六(分曹射覆蠟燈紅)之勝境,皆為佳人著色。且隔座分曹,申明三之意;送鉤春暖,方見四之實。蠟燈紅后,恨無主人燭滅留髡之會。聞鼓而起,今朝寂寞,能不重念昨夜之為良時乎?若欲謂之傷遇合而作,則起處何因,首二句旨在何處,便入暗室。五、六亦覺膚淺泛語,嚼蠟無味矣。
有趣的是,許多泛論李商隱“無題”詩為寓言寄托的評家,針對這兩首“無題”,都認定是艷體詩無疑,關鍵是他們認為掌握了寫作的時間與地點,雖然無法確知李商隱跟誰在那里“心有靈犀一點通”,但卻物證齊全,即使詩句朦朧曖昧,也逃不掉偷窺美姬的事實。趙臣瑗在《山滿樓箋注唐詩七言律》剖析這兩首詩,條理分明,說的清清楚楚,像法官判案一樣:
一(昨夜星辰昨夜風)是記其時,二(畫樓西畔桂堂東)是記其地。三(身無彩鳳雙飛翼)可望而不可即也,四(心有靈犀一點通)是欲舍之而不能舍也。五六(隔座送鉤春酒暖,分曹射覆蠟燈紅)是實記其所見之事,兩行粉黛,十二金釵,后庭私宴,促坐追歡,有如此者。七八(嗟余聽鼓應官去,走馬蘭臺類轉(zhuǎn)蓬)彼席未終,我蹤靡定,彷徨回惑,唯有付之一嘆而已。此義山在王茂元家竊睹其閨人而為之,或云在令狐相公家者,非也。
趙臣瑗更進一步指出,第二首絕句中說到,“豈知一夜秦樓客,偷看吳王苑內(nèi)花”,“則義山固已自寫供招矣,又何疑焉?”物證齊全,再加上自己招供,當然就是偷窺美姬寫艷詩了。
馮浩在《玉谿生詩集箋注》里,贊成趙臣瑗的分析,指出第二首絕句實是關鍵:
自來解《無題》諸詩者,或謂其皆屬寓言,或謂盡賦本事,各有偏見,互持莫決。余細讀全集,乃知實有寄托者多,直作艷情者少,夾雜不分,令人迷亂耳。此二篇定屬艷情,因窺見后房姬妾而作,得毋其中有吳人耶?趙箋大意良是,他人苦將上首穿鑿,不知下首明道破矣?!豆拇怠泛现T《無題詩》而計數(shù)編之,全失本來意味,可大噱也。又曰“秦樓客”,自謂婿于王氏也。
王鳴盛也對第二首詩充滿興趣,企圖解釋“閶門”“秦樓”“吳王苑內(nèi)花”,認為不過是貴胄之家的家妓,不必太過拘泥,非得解釋成王茂元的后房姬妾:“其所懷者,吳人也,故云‘閶門,又云‘吳王苑內(nèi)花。馮(浩)先生因‘秦樓二字用蕭史弄玉事,故以為王茂元后房,恐太泥。唐時風氣,宴客出家妓,常事耳,何必婦翁?”這就引出了用典指實吳地蘇州的問題,認為與李商隱“心有靈犀”的美女是蘇州人,真是節(jié)外生枝,惹得一身蟻。我們暫且擱下,后面再來細論。
紀曉嵐是一貫貶低李商隱的,就說“二首直是狹邪之作,了無可取。何以定二首為實有本事也?以第一首七八句斷之”,還說,“義山風懷詩,注家皆以寓君臣為說,殊多穿鑿”。硬是斷為艷詩,而且說是狹邪之作。
張采田《玉谿生年譜會箋》把這兩首詩的寫作時間定在會昌二年(842),認為是寓言之作,李商隱三十一歲,想投靠李衛(wèi)公(德裕)。他反對趙臣瑗與馮浩的說法,理由是:
此初官正字,歆羨內(nèi)省之寓言也。首句點其時其地?!吧頍o”二句,分隔情通?!案糇倍?,狀內(nèi)省諸公聯(lián)翩并進,得意情態(tài)。結則艷妒之意,恐己不能身廁其間,喜極故反言之也。次章意尤顯了,萼綠華以比衛(wèi)公。閶門在揚州……此指淮南。下言從前我于衛(wèi)公可望而不可親,今何幸竟有機遇耶!“秦樓客”自謂茂元婿也。觀此則秘省一除,必李黨汲引無疑。義山本長章奏,中書掌誥,固所預期。當衛(wèi)公得君之時,藉黨人之力,頗有立躋顯達之望,而無如文人命薄,忽丁母憂也。此實一生榮枯所由判歟?
以李商隱的生平大略,配合詩中線索,張采田把“閶門”“萼綠華”“吳王苑內(nèi)花”都說成暗指李德裕,就讓人難以接受,感到他索隱工夫走火入魔,猜謎猜成一團迷糊。這就應了朱偰對張采田的批評,“往往以意逆之,牽強附會”。岑仲勉撰寫《玉谿生年譜會箋平質(zhì)》,也說張采田時常斷章取義,把籠統(tǒng)的泛指硬說成具體的實指,把模糊的詩歌想象空間,坐實為具體的歷史事件,是為闕失。不過,就這兩首“無題”詩而言,張采田在后來的《李義山詩辨正》中,自己卻翻了案,又去附和趙臣瑗與馮浩的看法,說“此二首疑在王茂元家觀其家妓而作,后篇已說明矣。‘隔座二句點明家妓。蓋因親串,故晦其題耳”。居然又倒過來,說是艷詩了。前后矛盾,似乎也可表明張采田的索隱只是“自由心證”,不可當真的。
過去的詩評家糾纏于第二首的用典,對“閶門”“萼綠華”“秦樓”“吳王苑內(nèi)花”的解釋眾說紛紜。糾纏得最厲害的就是張采田,引經(jīng)據(jù)典說揚州也有閶門,好坐實地點是淮南,證明“萼綠華”“吳王苑內(nèi)花”就是曾任淮南節(jié)度使的李德裕。周振甫雖然大量引用張采田的論點,也覺得張氏解析這首絕句,為了說明李商隱陷入牛李黨爭,硬拉上李德裕,甚至認為李商隱以“萼綠華”“吳王苑內(nèi)花”暗指李德裕,未免不倫不類,誤入歧途,是說不通的。
其實,我們應該尊重李商隱畢竟是詩人,寫詩是在進行文學創(chuàng)作,不是像英國的塞繆爾·佩皮斯(Samuel Pepys)那樣用隱語寫日記,每一句話都落實在現(xiàn)實世界,找得到人證物證。把想象放寬一點,就可以知道,這首絕句所用的典故都與游仙有關?!伴嬮T”所指,不必是蘇州或揚州的閶門,也可以是閶闔天門或閶闔宮門,影射的是難以晉身的禁苑,而“萼綠華”就是禁苑中可望不可即的仙女,所以才有第二句“昔年相望抵天涯”?!耙灰骨貥强汀迸c“吳王苑內(nèi)花”對應,以秦樓對吳苑,從文字藝術的想象而言,倒是般配?!扒貥强汀碑斎挥玫氖鞘捠放竦牡涔剩干嫠闪速F人王茂元的女婿,而“吳王苑內(nèi)花”,則如馮浩所說“暗用西施”之典,泛指他遇到了絕世美女,不一定非要是蘇州女人,當然更不是李德裕。
劉學鍇在《唐詩鑒賞辭典》及《李商隱詩選》中,對這首詩有極為詳盡的解析,而且在《匯評本李商隱詩》(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2)中羅列諸家評注之后,重復申說他在《李商隱詩選》的論斷,作了相當明確的解釋:
此為有詩人自己出場之賦體無題,抒寫對昨夜一夕相值、旋成間隔之某一貴家姬妾(即次首所謂“吳王苑內(nèi)花”)之深切懷想。頷聯(lián)“身無”“心有”相互映照,不僅寫出心雖相通身不能接之苦悶,且寫出間隔中之契合,苦悶中之欣喜,寂寞中之慰藉,將對立感情之相互滲透與交融表現(xiàn)得深刻細致而又主次分明。星辰好風、燈紅酒暖之追憶,加深今夕之悵惘。末聯(lián)于愛情間阻之嗟嘆中微露轉(zhuǎn)蓬之感,使此首抒寫愛情之無題亦帶有自傷身世之意味。
說明這是一首艷情詩,不是寓言寄托之作,但不排除其中有自傷身世之感。
五
也許李商隱的“無題”詩都有難言之隱,隱含著復雜而多重的意指,但關鍵是寫得真好,怎么讀都讓人感到艷思纏結,情意綿綿,輾轉(zhuǎn)悱惻,無以忘懷。或許古代學者們說得對,李商隱的“無題”詩都是感慨身世,哀嘆仕途坎坷,借香草美人之詞,發(fā)鴻鵠不得翱翔之嘆。但是,千載之后,我們在二十一世紀讀李商隱的詩,作為文學經(jīng)典的曠世杰作,大家都已忘卻了牛李黨爭的糾纏,忘卻了李商隱仕途的坎坷,忘卻了李商隱無權無勢,在權力結構的蜘蛛網(wǎng)中愈陷愈深,卻無法脫身,像飛蟲一樣做著垂死掙扎。我們讀詩,只讀到“無題”詩中的深情款款,纏綿糾結,在朦朧囫圇之中,達到了言不盡意,言語道斷,依舊還是情思裊裊,是情詩意趣神色的極致。反正“詩無達詁”,讀來情思纏綿,??菔癄€,此情不渝,也就是情詩了。
李商隱詩集的開篇是《錦瑟》:“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焙喼笔请鼥V到了極點,又讓人感到詩情無限。閑愁無端,是因為錦瑟的五十根弦,還是弦上彈出的樂音,讓詩人感慨年華逝去?莊周夢蝶,還是蝶夢莊周,是真還是幻,是夢幻在翩飛,還是作詩的想象在翱翔?意象與典故,紛至沓來,交織成一片彩霞,在天邊訴說洪荒以來的情孽,有待追憶,待誰追憶?詩人自己都已惘然,我們?nèi)绾谓庠??朋友,你真的知道他在說什么嗎?古代的大學者也七猜八猜,各有說法,有人說是序詩,有人說是悼亡。金代元好問《論詩絕句》評論李商隱的詩,就說:“望帝春心托杜鵑,佳人錦瑟怨華年。詩家總愛西昆好,只恨無人作鄭箋?!编嵭饨?jīng),比較容易中規(guī)中矩,來解李商隱的“無題”詩,恐怕鄭箋也只能猜了。其實,李商隱的詩怎么猜都好,無題有題都不要緊。詩人構筑了撲朔迷離的朦朧詩境,展現(xiàn)了言語道斷的思戀意趣,只要詩好,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