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德軒
河南省人民政府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啟動新一輪的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省政府參事室根據這一工作部署,組織調研組,深入河南省部分市縣鄉(xiāng)村,走訪群眾、教師和學生,并與省市有關部門進行座談,分析、了解河南省農村中小學布局的現狀,并提出了一些思考和建議。
一、現狀
(一)農村“麻雀小學”現象嚴重
近幾年,隨著城鎮(zhèn)化的推進,河南省農村教育呈現出此消彼長的狀態(tài),一方面農村人口外遷,生源減少,催生了“麻雀小學”;另一方面市縣城區(qū)學校建設滯后,大班額現象嚴重,供求矛盾十分突出。農村學生急劇減少,“麻雀小學”在困境中堅守。盧氏縣28處教學點因無學生停辦,1人1校教學點已達109處;具有100多萬人口的平原大縣新蔡,小學307所,100人以下的120所,50人以下的52所。這些“麻雀小學”大量占用了教師編制,有的地方生均成本已達到年10萬多元。堅守在“麻雀小學”的學生絕大多數是留守兒童和農村扶貧攻堅困難戶子女,這些孩子沒有學過英語,不會唱歌打球,沒有機會學習計算機知識,教育質量令人擔憂。
(二)農村教育投入的效果不很理想
隨著教育投入的不斷增加,農村過去是學校破舊人氣旺,現在是蓋起樓房沒有人,更換的新課桌凳和電教設備因為學生不斷減少而閑置。投入越來越多,學生越來越少,投入不足與資金浪費并存。調研組在豫西南地區(qū)甚至發(fā)現不少投入幾十萬元的教學樓剛一竣工就沒有學生,有的只剩下幾個或十幾個學生。
(三)農村有膳食服務的民辦學校大受歡迎
由于大量青壯年勞力涌入城鎮(zhèn)就業(yè),河南省農村出現了留守老人照顧留守兒童的現象,而且隨著留守老人年齡的增長,照顧孩子愈感力不從心,他們盼望著教學質量高、生活服務優(yōu)的全寄宿學校的出現。調研組在豫南一帶調查發(fā)現,河南省及江蘇、浙江一帶企業(yè)家與當地政府合作,以民辦或民辦公助形式開辦的全寄宿學校發(fā)展迅速,并帶來了蘇浙一帶先進的教學理念:一是小班教學,課程開設齊,教學質量高;二是“全封閉式、保姆式管理”,學生一天到晚有人管,晚上睡覺還有老師作伴,家長放心;三是學校的飯菜吃得好,價格能接受,回家還有車接送。不少學校針對留守兒童聘請心理咨詢老師,開展音樂、美術、舞蹈、航模等課外活動,留守兒童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全寄宿的民辦學校瞄準了農村公辦學校服務不足的空檔,解決了留守老人照顧留守兒童的困難。全寄宿的民辦學校學生享受“兩免一補”,撥付生均公用經費,有些地方派出公辦教師,膳食服務收費沒有超出群眾的承受能力,學校靠服務自求發(fā)展,以比較高的教學質量、服務質量取勝于公辦寄宿學校,得到了群眾的歡迎。
(四)農村教師隊伍建設亟待加強
農村小學師資匱乏相當嚴重,特別是音樂、體育、美術、英語學科專業(yè)教師極度緊缺,小學低年級大多1人包班,教學質量大打折扣。即便如此,鄉(xiāng)村小學還要面對優(yōu)秀教師的流失問題。農村教師待遇低,生活困難,工作量大,“厭教”現象十分普遍。全省各地中小學教師編制普遍吃緊,然而教師補充機制卻不健全,還存在在編不在崗現象,不少縣區(qū)有編不補,依賴全省特崗教師的招錄。據不完全統(tǒng)計,全省中小學空編4.3萬個,臨時聘請代課教師5.63萬人,擠占中小學公用經費6億多元。
二、思考
(一)農村教育質量不高是學生流失的根本原因
據部分農村教學點老師反映,學生越少反倒越難教,冷清的課堂讓教師授課難以進入狀態(tài),啟發(fā)式討論式的教學根本用不上,相互競爭的課堂效果出不來?!奥槿感W”根本無法配備教師開設體、音、美、計算機課程,素質教育難以開展。同時學生越少,教學質量越差,又加劇學生的流失,形成惡性循環(huán)。2015年河南省教育統(tǒng)計公報顯示,全省小學年招生170萬人,高中中專招生100萬人,小學到初中流失近70萬人。
(二)城鎮(zhèn)化進程是農村學生減少的時代背景
農村的孩子到哪里去了?隨著城鎮(zhèn)化進程的加快和大量農民進城務工,跟隨父母進城讀書的學生越來越多,有一部分家長在城里買了房子,即使沒有買房,越來越多的家庭寧可付出較高的“開銷”,也咬牙租房送孩子到城里讀書,接受城市的優(yōu)質教育。將農村小學大量自然消亡歸咎于教育行政部門,并不客觀,也不正確。農村人口減少是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產業(yè)結構調整及社會變遷的必然結果,城鎮(zhèn)化進程和農村人口轉移才是鄉(xiāng)村小學減少的時代背景,富裕了的農民對優(yōu)質教育的追求,第三代農民工想融入城市才是直接的推手。
三、建議
(一)重新制訂農村學校的布局規(guī)劃
河南省的城鎮(zhèn)化率到2020年將超過50%,全國將超過60%,表面上河南省農村還有6000多萬戶籍人口,但實際上常住人口不到4000萬。為此,建議將全省1300多萬中小學生的總數按照縣城以上承載50%~60%(初中學生的70%)、鄉(xiāng)鎮(zhèn)承載30%、農村承載20%的思路重新進行規(guī)劃建設,在實施過程中還應考慮全面兩孩政策形成的需求,且在“十三五”前三年完成這一規(guī)劃編制。建議將鄉(xiāng)村兩級6+3辦學模式,即小學6年在村,初中3年在鄉(xiāng),改為3+6模式,即小學3年在村,小學高年級及初中6年在鄉(xiāng),農村小學改成教學點,騰出來的校舍全部改建成公辦幼兒園和行政村級公用設施。
(二)在縣城以上大量建設中小學
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提出以人為本的城鎮(zhèn)化,建議把中小學校建設作為縣城提質擴容提高人口承載力的巨大抓手,作為發(fā)展第三產業(yè)的推動力量去抓。各地要以社區(qū)為單位,新建擴建改建城鎮(zhèn)公辦中小學,大量增加學位的有效供給,敞開接受農民工子女入學,取消任何限制,確保每個縣城承載其中小學生總數50%~60%奮斗目標的實現。
(三)鄉(xiāng)級建設寄宿制學校
建議將鄉(xiāng)鎮(zhèn)直屬初中小學及少數的農村300人以上大校按標準化全部建成寄宿制學校,配齊教師及生活服務人員,開全課程,配足各種教學設備,全省實施的營養(yǎng)餐改善計劃在鄉(xiāng)鎮(zhèn)以下全部改成免費“午餐工程”,取消加餐。寄宿制學校是留守兒童愛的家園和親情的樂園,讓孩子們吃到好的飯菜,學到扎實知識,得到親情照顧,健康成長,是解決農村留守兒童的唯一出路。
(四)以提供免費膳食服務推動布局調整
據估算,到2020年全省1300多萬中小學生中大約有500萬在鄉(xiāng)鎮(zhèn)以下學校就讀,其中200萬人在行政村學校就讀,這些孩子基本上是農村留守兒童和扶貧攻堅困難戶的子女。省政府對中小學生已經投入了學生營養(yǎng)餐計劃、貧困寄宿生生活補貼、經濟困難學生資助等項目上千億元。從未來社會發(fā)展形態(tài)和從扶貧攻堅的實際看,財政發(fā)揮兜底作用,向農村為數不多的中小學生提供免費膳食服務,實現真正意義的“義務教育”,是歷史的必然選擇,而且兄弟省區(qū)已有成功經驗可以借鑒。
(五)切實提高農村青年教師的待遇
一是省政府要加大特崗教師招聘力度,各縣區(qū)大量招聘高校畢業(yè)生充實基層教師隊伍。二是培養(yǎng)全科教師,推廣復式教學。三是提高待遇,青年教師到鄉(xiāng)鎮(zhèn)以下工作取消見習期,提高鄉(xiāng)鎮(zhèn)教師工作補貼標準,職稱晉升傾斜基層,建立教師榮譽制度,并采取更加優(yōu)惠靈活政策吸引大學生選擇教師職業(yè)。四是將全省公共保障房的政策延伸到鄉(xiāng)鎮(zhèn),為鄉(xiāng)鎮(zhèn)干部、教師、醫(yī)生和農業(yè)技術人員解決工作用房,加大教師周轉房建設力度,并且全部建在鄉(xiāng)鎮(zhèn)政府所在地。讓青年教師在鄉(xiāng)鎮(zhèn)具有滿足感與獲得感,青年教師才能招得來,教得好,留得住。
(作者系河南省人民政府參事、駐馬店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