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法在高考文言文閱讀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對詞類活用、特殊句式中的倒裝句、句子翻譯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有些文言句子以簡潔見長,但內(nèi)容理解上不太容易,如果能用語法知識分析,輔以猜讀法,文言句子的理解就迎刃而解。
例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勸學》)”這是個主謂句?!凹僦坶摺敝髡Z,“能水”謂語,“非”否定副詞。“能”是助動詞,助動詞放在動詞前面,動詞位置上卻是“水”,而現(xiàn)代漢語中“水”是名詞,那么就要想到詞類活用,怎么活用呢?這個句子缺少謂語,“水”就充當謂語,名詞活用為動詞“游泳”。
再如“常以身翼蔽沛公。(《鴻門宴》)”“翼”作為名詞“翅膀”處于謂語動詞“蔽(遮蔽、掩護)”之前。處在動詞前的名詞有兩種語法現(xiàn)象:或主語、或狀語,如何判別呢?除了“翼”,如果還能找到其他主語,那么這個名詞就是狀語。此句的主語是“項伯”,“翼”就是狀語,翻譯成“像鳥張開翅膀那樣”。類似的例子很多:星羅棋布、鬼哭狼嚎、狼吞虎咽、雪白、血紅、蝸居、其一犬坐于前。
文言文特殊句式之一的倒裝句,有主謂倒裝、定語后置、狀語后置、賓語前置四種類型。由于弱化語法知識的學習,有些學生連起碼的術語都搞不清,犯了“定語前置”、“賓語后置”、“狀語前置”的低級錯誤,翻譯時更是瞎說一氣。
“甚矣,汝之不惠?!薄懊烀熨庥钁??!保ㄖ髦^倒裝)“何厭之有?”“何以知之?”“時人不之信也”(賓語前置)“爪牙之利?!保ǘㄕZ后置)“月出于東上之,徘徊于斗牛之間?!薄白芬韵嘤??!薄肮坍旓椧詷s號。”(柳宗元《宜城縣開國伯柳公行狀》)(狀語后置)學生如果知曉語法知識,就可以精準地翻譯句子。
古今的語法變化不大。但這不等于說,古今語法沒有變化,也不等于我們可以不必學習漢語語法。
根據(jù)有無實在意思,分成實詞與虛詞。實詞含有名詞、動詞、形容詞、代詞、數(shù)詞、量詞。讓學生自己查閱《現(xiàn)代漢語大詞典》(第6版本),從概念入手,佐以實例。
名詞:表示人或事物名稱。例如“人、牛”。
動詞:表示人或事物的動作、存在、變化。例如“走、有、在、開始”。
形容詞: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質(zhì)或狀態(tài)。例如“高、低、寒冷”。
代詞:代替名詞、動詞、形容詞、數(shù)量詞、副詞
此處,我特別強調(diào)。有一類容易被忽視掉的動詞的附類——助動詞,通常放在動詞或形容詞的前面,表示可能、應該、必須、愿望。例如“能、會、可以、應該、愿意”。
數(shù)詞是指表示數(shù)目。古漢語中,數(shù)詞的使用有兩種情況。其一,修飾動詞或動詞性短語時,可以充當狀語,如“后秦擊趙者再(《六國論》)”中,“再”理解成“兩次”(而古漢語中沒有量詞,“次”是添加的),充當狀語來修飾謂語動詞“擊”,所以翻譯時要前置,翻譯為“后來秦國兩次攻打趙國”,這是狀語后置句。其二,修飾名詞或名詞短語時,可以充當定語,如“嘗貽余核舟一(《核舟記》)”中,“一”可以理解為“一只”,顯然充當定語修飾“核舟”,翻譯時也要前置,翻譯成“(朋友)曾經(jīng)贈送我一只核舟”,這是定語后置句。
虛詞是指不表示實在意義而表示語法意義的詞,它包含副詞、介詞、連詞、助詞、嘆詞、擬聲詞。
副詞:修飾或限制動詞和形容詞,表示范圍、程度等的詞。(如“數(shù)
介詞:用在名詞、代詞或名詞性詞組之前,合起來表示方位、對象的等詞。(如“于<於>、乎、以、為
連詞:連接詞、詞組、句子或段落的詞。(如“與、及、若、如、倘”)
嘆詞:表示強烈的感情以及用于招呼、應答的詞。(如“嗟、噫吁嚱”)
助詞:獨立性最差、意義最不實在的一種特殊的虛詞。助詞分類如下:
結(jié)構(gòu)助詞:如“之、乎、也”
語氣助詞:如“焉、也、乎、哉、與(歟)、邪、耶”
語言學大師王力先生認為句子成分有六種:主語、謂語、賓語、定語、狀語、補語。
這樣就把詞性和句子成分勾連起來。名詞、代詞、數(shù)詞可以充當主語、賓語。動詞、形容詞充當謂語。名詞、代詞、形容詞、數(shù)詞可以充當定語,修飾主語和賓語。形容詞、副詞、介賓短語,放在動詞或形容詞前,充當狀語修飾謂語。文言文中沒有補語的說法,不再贅述。
學生翻譯時,倒裝句勢必會成為攔路虎,唯一的利劍就是語法知識。因此,我呼吁“將語法知識的教學進行到底”。
田小紅,江蘇如皋市長江高級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