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錢”還是“燒人”
改革開放以來,“量化”一詞趨熱。對于可量可度的事物,“量化”是好標準。而有些事,特別是涉及人文精神的東西,一旦標準失衡且盲目量化,則禍害叢生。由電視劇的“燒錢游戲”,聯(lián)想到生活現(xiàn)實,“全盤量化”的危害確實不淺。隨著“經(jīng)濟效益”的不斷發(fā)酵,“錢幣”成為“量化”的唯一標準:有錢才叫“成功”,“身價”就是值多少錢。“找對象”,男人看女人的“顏值”,女人看男人的“物值”(房子、車子、聘禮等)。金錢的量化達到“可燒”程度,人的精神離崩潰就不遠了。
(讀2017年1月《“電視劇淪為燒錢游戲”令誰悲哀?》)
閻 侃(天津)
莫讓“裸”殃民禍國
前些日子,一則關于女大學生“裸條借貸”的消息浮出水面。女大學生民間借貸的抵押物竟是手持身份證的裸照及視頻,還有捆綁在一起的個人身份信息等,把公民的個人隱私當作社會信用的抵押物,真是令人匪夷所思。如果說“裸官”是某些人的創(chuàng)新,目的是為了逃避法律的追究,“裸條借貸”可謂是另一部分人無所不用其極的創(chuàng)舉了,兩種用“裸”來達到某種個人目的的做法,從某種意義上都觸及到了法律的邊界,都應當嚴厲打擊。
(讀2017年1月《警惕“裸條借貸”“裸體典當”》)
劉冠頂(山東)
炒作悲哀
電視劇是用來看的不是用來“炒”的, 即使“做劇賣劇是一門生意,“少數(shù)人”也要安心把生意做好,而不是讓其陷入“燒錢游戲”的亂象。用物質(zhì)力量主宰藝術本身,到頭來只是場轟轟烈烈的過眼云煙?!盁X”的電視文化寓于商業(yè)文化中,是當今中國文化的組成部分,更是民族生活方式的縮影。悲哀的是這違背了藝術規(guī)律,毀了文化的本來面目……
(讀2017年1月《“電視劇淪為燒錢游戲”令誰悲哀?》)
曹 勇(安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