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方煜浙江省臺州中學
高考作文中的浙江元素芻議
◎洪方煜浙江省臺州中學
作為新課改新高考的先行者,浙江省的作文也是全國作文改革的風向標。那么,浙江高考作文中到底有哪些浙江元素?筆者試以近幾次作文為例作些闡述。
2015年浙江高考作文題是讓考生論述作品的格調(diào)趣味與作者人品的關系。顯然,這個題目,無論是內(nèi)容還是寫作要求,與考生原先設想的大相徑庭,他們原先準備好的一些素材根本用不上。當然,這一點也不奇怪,坊間盛傳,這個題目原來就是研究生的畢業(yè)論文題目。但命題者顯然有他們自己的考慮,他們曾在一些場合談到自己的理解,他們覺得,這個命題旨在向中學語文教師傳遞三種導向。
一、考查考生的基本論證能力。這種論證并非要求完全學術化,走高端化道路,而是能寫大綱規(guī)定的論述類文章。
二、引導考生注重理性思辨能力。最近十年,偏感性的文章走到極端,而原先強調(diào)的真情實感的評判,對閱卷老師而言也是個困難。強調(diào)理性,一定程度上排除了感性色彩與主觀性,而限定了這種偏向理性條件的作文,與考場作文的內(nèi)涵——螺螄殼里做道場的傾向是一致的。這種通過虛擬情境的設置,讓考生分析現(xiàn)象背后的邏輯,更能見出考生在作文中的邏輯能力與思辨性。
三、更能考查考生閱讀的廣度與深度,借以引導中學作文教學,能有效地扭轉目前存在的三大弊端:
1.文體雜糅,由于一段時期的文體自選,致使不少考生到大學以及進入社會后所寫的作文完全無用,最基本的論述類文章根本不會寫。所謂的“秋雨體”“于丹體”則大行其道,而這些文章,對考生的成長來說,并非必需。相反地,理性與思辨能力,則對考生終生有用。
2.不要將精力放在所謂的采點上,應更多地將精力放在更寬泛的表達能力,主要是論證、分析、演繹等能力上。
3.材料是否平庸無所謂,關鍵是看如何分析,就好像眼前一堆積木,最關鍵的是怎么搭配這些積木。
確實,從當年閱卷來看,大部分考生在這方面做得不夠理想,大多停留在問題的表面,僅羅列一些材料,或者運用事先準備的材料,主要是作者生平式的介紹,未結合題意作深入并扣題的分析,有套話作文的痕跡。為此,閱卷專家組倡導,考生在作文中要養(yǎng)成一種理性思維的習慣,讓自己逐步進行歸納、演繹、對比、分析、推理,讓思維走向清晰、縝密,形成一種獨特的論述范式,一步步引領閱讀者進入到自己的文章,與之進行溝通、交流,進而讓其讀出豐富的思想。
為突出這種導向,閱卷專家對一類作文提出了更高要求:不僅審題準確,還應該在這個基礎上有自己對題意的理解和生發(fā),論證有層次感,對問題的理解有深度。
這種要求,自2004年浙江自主命題以來是第一次,按命題組與閱卷組專家的意思,應該是今后浙江作文改革的大方向。
如何理解這種要求?筆者試著從題目的理解上作些說明。
命題者提供的材料包含了這樣兩對關系:作品的格調(diào)趣味與作者的人品應該是一致的;作品的格調(diào)趣味與作者人品是相背離的。如何往前再走一步,作進一步的生發(fā),以體現(xiàn)理解的深度?
筆者以為,人品與文品分屬道德和美學兩個不同范疇的概念,它們之間并沒有必然的聯(lián)系。兩者之間,還可能存在如下關系:
一是藝術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高于現(xiàn)實。
二是藝術家為了美化自己,給自己立貞節(jié)牌坊,故意作偽。
三是個人的成長、環(huán)境的變化、思想的轉變導致藝術家格調(diào)的變化,典型的例子是汪精衛(wèi)。辛亥革命時期,汪精衛(wèi)奮然刺殺清攝政王,失敗之后,以“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的悲壯情懷,在歷史上留下了光彩奪目的一頁。然而,在日寇大舉侵華、中華民族面臨亡國滅種的危急關頭,汪精衛(wèi)卻腆顏事敵、賣國求榮。顯然,汪精衛(wèi)的悲壯不是裝的,只是時間的推移,讓他的人格發(fā)生了變化,但我們不能否認“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文品的格調(diào)。
四是受一些大環(huán)境的影響,如齊梁間宮廷詩風對當時文人的影響,北宋初期西昆體對當時文人的影響。
再來看2016年的作文情況。
該年作文材料分三部分內(nèi)容:虛擬現(xiàn)實的現(xiàn)狀,虛擬現(xiàn)實的前景,對虛擬現(xiàn)實的態(tài)度。其中前兩部分是引出,第三部分是寫作指向,命題者給出了三種答案:擁抱虛擬現(xiàn)實,刻意遠離虛擬現(xiàn)實,與虛擬現(xiàn)實保持適當距離??忌梢赃x擇其中一個觀點展開論述。
2015年的高分作文傳開后,不少考生知道了要辯證地看問題。所以,在2016年的作文中,考生都能正確看待虛擬與現(xiàn)實的關系,他們認為,對待兩者不能簡單地肯定一方或否定一方。但對閱卷專家提出的“生發(fā)”“再走一步”等問題,能作恰如其分引申的并不多。實際上,虛擬現(xiàn)實不管怎樣,都是技術層面的,在人與技術之間,人應該是主體,技術是為人服務的,而不是顛倒過來,人為技術所役。正如滿分卷《現(xiàn)實一種》所論述的:
而真正所應做的,不是舍棄一方追求一方,而是讓VR回歸到一種工具本身,它的存在,只是提供了一種可能。它的存在,是生活的另一方面,是現(xiàn)實的另一方面。虛擬,源于現(xiàn)實,是現(xiàn)實的需要,也是現(xiàn)實一種。我們需要用海綿自主地擦掉虛擬與現(xiàn)實的界線,讓虛擬完善現(xiàn)實,成為一種現(xiàn)實。
從2015年到2016年,除了貫徹論述類文章的寫法以外,還有一個明顯的變化,在材料上體現(xiàn)對現(xiàn)實的關注,而這種關注在2017年的省統(tǒng)測卷中得到了強化,我們不妨看一下其所提供的樣題。
閱讀下面文字,根據(jù)要求作文。(60分)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人們的生活方式也日趨多元化。有的人喜歡追逐新潮,看電子書、享受手機和網(wǎng)絡的便利、穿有破洞的牛仔褲、吃飯AA制;也有的人偏愛信守舊習,以紙筆寫作、聽昆曲京劇、著漢服唐裝、講究傳統(tǒng)禮儀;更多的人喜新而不厭舊,兼容新潮和傳統(tǒng)。當然還有人認為,本質上人們其實是無法選擇的……
對此,你的觀點是什么?請寫一篇論述類文章加以闡明。
【注意】①題目自擬。②不得少于800字。③不得抄襲、套作。
顯然,作文題更著眼于現(xiàn)實,更注重考生思考的厚度與深度。
筆者試著就如何“生發(fā)”與“有深度”作些解讀。
從靜態(tài)的角度看,傳統(tǒng)的東西經(jīng)過了歷史的大浪淘沙,能夠保存下來的,顯然有其自身的價值。如果一味拋棄,只會割斷我們與傳統(tǒng)文化的精神維系,產(chǎn)生一種虛無感,最終使自己的內(nèi)心變得蒼白,缺少一種堅定與厚實。因為,誰也不能抓著自己的頭發(fā)離開地球。但同時,一味地抱著傳統(tǒng)的大腿不放,一味地鉆進故紙堆,只會讓我們變得迂腐,讓我們的思想變得保守。
而新潮的事物,往往順應時代潮流而生,體現(xiàn)了其強大的生命力。尤其是一些技術方面的新生事物,給我們的生活提供了無限的可能與便利,為我們的發(fā)展提供了更寬廣的平臺。但新事物的缺陷在于:一是沒有經(jīng)過時間的檢驗,可能是一陣風過后,沒留下深刻有用的東西;二是一些技術層面的事物,容易讓人深陷其中,不能自拔,讓人為物所役;三是一些外來的東西,很多只是時髦,并非適合我們自己。但如果一概舍棄新潮的話,我們就會被時代潮流所淘汰,跟不上世界前進的腳步。應該說,最好的辦法是新舊兼容,扎根傳統(tǒng),悅納新潮,學會取其精華,棄其糟粕。
以上只是一些靜態(tài)的分析,如果從動態(tài)的角度觀照,我們對題意的理解會更進一步。實際上,新舊的東西不是一成不變的。無論是怎樣的新潮事物,往往都與傳統(tǒng)事物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因為,沒有什么東西是天上掉下來的,即使是外來的事物,也需融入我們的社會,跟一些傳統(tǒng)的物件沾上一點色彩,以實現(xiàn)“中國化”。此其一。
其二,一些在我們看來是傳統(tǒng)的物件,換一個人,換一種眼光,可能是新潮的,比如,我們的旗袍,在不少外國人看來,就是一種新潮的服飾。
其三,傳統(tǒng)與新潮并非一成不變的,一些傳統(tǒng),經(jīng)過一些推陳出新的工作,或者經(jīng)過一些名人的推崇,在某個特定的情境,也可以變?yōu)樾鲁薄1热?,最近幾年興起的國學熱、唐裝熱,在一些地方極其流行,實現(xiàn)了華麗轉身,變成了新潮。
這樣理解題意,是不是就深刻了?如果再結合材料的最后一句“當然還有人認為,本質上人們其實是無法選擇的”,我覺得,至少還有兩個維度可引起我們思考。
“本質上無法選擇”的背后,是時代潮流如颶風一般,我們每個人都被其裹挾、打擾、身不由己,我們不自覺地在海量信息中迷失了自己。這實際上說的是我們這個時代的特點。當下是個傳統(tǒng)媒體與新媒體共存的時代,由于運營載體豐富,新聞傳播速度快,受眾群體廣,社會傳媒出現(xiàn)了截然有別于傳統(tǒng)媒體的特征。這種特征主要表現(xiàn)為以下幾個方面:
1.發(fā)布的自主性。每個人都可以自主編輯、發(fā)布新聞,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
2.話題的交互性。公眾都可以對別人的新聞進行點贊、評論、轉發(fā),甚至加以修改。
3.傳播的快捷性。發(fā)表的話題不需審核、編輯,具有即時的特點,可以在短時間內(nèi)迅速流傳于各個社會圈,并在各自的圈子中快速擴散。
4.載體的靈活性。新媒體發(fā)表的陣地通常借助博客、微博、QQ、微信等實現(xiàn),只要手中有一部手機、一臺手提電腦、一部iPad等,每個人都可參與討論與傳播。
5.受眾的廣泛性。社會中的每個人,只要具備一定的知識與最基本的電子運用技術,都可以獲得相關的新聞與評論。
在這樣的社會生態(tài)中,人們稍不注意,往往就會被別人的思考牽著鼻子走。若想“身由己”“本質上做到自我選擇”,我們需具備兩樣本領:一是思辨,即“思考,辨析”,指通過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與社會閱歷,思考、辨別、分析新聞,不輕信,不盲從,在潮流中不迷失;二是理性,指判斷、推理的思想活動,一般指我們形成概念,進行判斷、分析、綜合、比較、計算等方面的能力,與感性相對,其本質是否定與懷疑。
而這些,正是合格的現(xiàn)代公民所必需的品質。
從答卷情況看,能對題意作自己生發(fā)的考生不多,這背后暴露出的是思維的嚴重不足。思維即思想的維度。無論是心理、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習慣、方法、學業(yè)成績、能力、素養(yǎng),其背后的總根源都是思維方式。人類的困境恰恰在于,多數(shù)人都無法有效認知自己的思維,更無法有效控制自己的思維,因為思維具有無序性、隨機性。
所以,我們需要給考生充分展示思維的時空,幫助考生打開思維的顯微鏡與望遠鏡。我們要善于發(fā)現(xiàn)考生思維順序背后的邏輯并加以引導,讓考生克服不良習慣,建立相對完整的思維順序。我們要引導考生發(fā)現(xiàn)自己的思維指向定式,不斷增加新的著力點和興趣點。我們還要善于發(fā)現(xiàn)觸發(fā)考生思維的元素,并不斷地運用和更新它們,讓考生完成“無序—模仿構序—自主建序”的過程。只有這樣,考生才能讓自己的作文具有開闊的視野、深刻的立意、獨特的角度,在新高考中立于不敗之地。
本欄目責任編輯:李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