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坤
炎炎夏日,酷熱難耐,到底采用什么方法消暑效果更好呢?我們先來看一下一個著名的實驗。一位名叫克拉克的醫(yī)生曾做過這樣一個有趣的實驗:他讓熱不可耐的人們自由選擇熱茶和冷飲來解渴。他用紅外溫度記錄儀分別對這兩組人員進行皮膚溫度測定。開始,記錄儀顯示的結果是一致的,過了十幾分鐘后,情況就發(fā)生了變化。喝茶的那一組人皮膚溫度慢慢降低了一個攝氏度,而喝冷飲的那一組人皮膚溫度基本沒有下降。一個小時后,喝茶的人們都消除了口渴的感覺,而另一組人卻仍感口渴。后來,人們把這種情況稱之為“克拉克現(xiàn)象”。
這個實驗表明,盛夏時節(jié)如果我們一味的“以冷制熱”效果并不一定好。入夏之后,有些人天天把冰綠豆湯當茶喝,冰西瓜一頓半個,空調日夜吹強風。這樣一折騰,失眠、精神萎靡等癥狀非但沒好,反而變本加厲,甚至添上腹瀉的毛病。況且這樣盲目飲食,以冷制熱,很可能物極必反。吃太多的冰品,一下子關閉了人體最大的排熱系統(tǒng)——汗腺,即使西瓜、綠豆湯再清熱利尿,在強冷刺激下,汗也會流不出來,內(nèi)熱會更重。
更有甚者,夏天如果大汗淋淋而圖一時痛快來以冷消熱,還會由此引起意想不到的疾病。一個著名道家養(yǎng)生大師就曾記錄過這樣一個醫(yī)案:記得小時候,我的一個鄰居姓郭名善志。在炎炎夏日的一天里,他在自留地中鋤地,實在熱得受不了了,就跳進了地頭的河里。當時,他覺得挺痛快也挺涼快,用他的話說,是在敵營周旋十八年后,終于“找到組織”的感覺。但事后,病就找上來了,他下半身幾乎癱瘓,后經(jīng)調治才勉強站了起來,但“老寒腿”始終沒有治愈,成為他終生的疾病。
夏日消暑一味貪涼并不是好方法,相反采取“以熱制熱”的方法則會收到很好的效果?!按合酿B(yǎng)陽,秋冬養(yǎng)陰”,中醫(yī)認為,夏季五臟六腑陽氣相對較少,盛夏消暑,不要因貪涼飲冷而耗傷陽氣。陽氣釋放過多,會使內(nèi)臟虛寒而生病,比如腹瀉、咳嗽、關節(jié)疼痛、怕冷等。適當吃些冰鎮(zhèn)西瓜,喝點兒冰鎮(zhèn)啤酒、冷飲,是消暑的一種方式,但不要過度,一旦阻遏體內(nèi)陽氣,會出現(xiàn)胸悶等不適感覺。室內(nèi)空調溫度不能過低,一般26℃即可。夏天氣溫接近人體的溫度,人體散熱方式以蒸發(fā)為主。當人體由熱而突然遇冷時,皮膚毛細血管和毛孔就會收縮,不利于人體內(nèi)部的熱量散發(fā)。如果用冷水沖洗,還有可能引起顱內(nèi)血管功能異常,引起嚴重后果。《黃帝內(nèi)經(jīng)》中記載“夏傷于暑,秋為痰瘧”、“仲夏善病胸脅,長夏善病洞泄寒中”。可見,從穿著、飲食、起居等多方面著手,找到有效的“制熱”方法,再熱的天氣都不必畏懼。
夏日穿著以涼爽為主,建議人們穿著質地輕薄、通氣性好的衣服,最好是淺色系。外出時盡可能戴帽子、撐太陽傘、戴太陽眼鏡、穿長袖衣褲,以保護肌膚。很多人認為衣物穿著少會感到?jīng)隹?,其實不然,裸露在外的肌膚受到紫外線的傷害,反而更容易中暑。許多年輕女性會穿著露臍裝,中醫(yī)說腰為腎之府,帶脈走行環(huán)繞腰部,長期受寒,會引起痛經(jīng)、月經(jīng)不調等疾病。
熱茶是夏日最好的解暑飲料。夏季氣溫高,不少人覺得喝冷飲才解渴爽口。但是中華傳統(tǒng)中醫(yī)學認為,熱茶才是最佳的解暑飲料。溶在熱茶中的咖啡堿、可可堿、茶堿和芳香物質,可興奮大腦神經(jīng),有利于對體溫中樞進行調控,并能強心利尿,促進血液循環(huán),增加腎臟血流量,加快代謝,使體內(nèi)多余熱量隨尿液排出體外。喝熱茶可促進血液流向體表,汗孔洞開,汗腺舒張,促進汗液排出,散發(fā)熱量。有人測定,喝熱茶9分鐘后可使皮膚溫度降低1℃-2℃,降溫可維持15分鐘以上。患有肥胖癥、高脂血癥、心腦血管病等慢性病的人,在三伏炎夏易發(fā)生中暑。茶中的茶多酚、維生素c、酯多糖等成分,具有保護心血管健康,降低膽固醇和血脂的作用,并能保護造血功能,升高白細胞,增強抗病能力,因而飲茶對強身防中暑極有裨益。
防止腳受涼是夏日消暑的關鍵。夏天不少人喜歡把腳直接放在水龍頭下沖一沖,覺得涼爽、舒服又方便。更有人認為冷水洗腳還能促進腳部的血液循環(huán)功能,提高機體的御寒能力。其實,這是一個誤區(qū)。俗話說?!昂畯哪_底起。”因為人的腳部是血管分支的末梢部位,容易發(fā)生末梢血循環(huán)障礙,加上腳底缺少皮脂腺,因而對寒冷也就非常敏感。有人做過實驗,若將雙腳放在4℃的冷水中,可反射性引起鼻黏膜血管收縮,三分鐘后就會出現(xiàn)流清涕和打噴嚏等癥狀。即使在炎熱的夏天,也要注意別讓腳受涼,腳部保暖對預防感冒、流感、鼻炎、哮喘、心絞痛等諸病皆有良好功效。對于年老體弱者及小孩更應如此。每日晚睡前用熱水洗腳,洗腳水溫度高于體溫,水量以齊踝關節(jié)為佳。如果堅持每天用溫水洗腳,還可以起到調整氣血。消除疲勞、增進食欲一舒筋活血的功效,對失眠、神經(jīng)衰弱、關節(jié)酸痛、消化不良、腰痛。胃痛等全身或局部疾病都有一定的治療和預防作用。民諺中,“熱水泡腳,勝吃補藥”亦是這個道理。
夏日消暑現(xiàn)代人更離不開姜湯。出汗是人體散熱的方式。所以夏季不能一味貪涼。以熱制熱、出出汗才是涼爽的好方法。人的身體分布著300萬左右的汗腺。汗液的排出,有調節(jié)體溫的作用,同時也排出部分代謝廢物。如今,空調的高度發(fā)展及其應用日益普及,長期處于溫度穩(wěn)定環(huán)境中的人群,汗腺幾乎被閑置起來,即使到了該出汗的季節(jié)夏季也不經(jīng)常出汗,這對于健康是有害而無利的。汗腺不暢就喪失了一條重要排毒管道,也就失去一道免疫防病的重要防線。從順應四季節(jié)律和生命規(guī)律出發(fā),該出汗時就出汗。生姜具有發(fā)汗解表、溫胃止嘔。解毒三大功效,處在空調環(huán)境中的人們應該經(jīng)常喝點姜湯,可有效防治空調病,而喝姜湯最好在早上服用。
夏日消暑更要注意調節(jié)身心。唐代詩人自居易在《苦熱題恒寂師禪室》中寫道:“人人避暑走如狂,獨有禪師不出房??墒嵌U房無熱到?但能心靜即身涼。”夏季人們要格外重視“靜養(yǎng)”,否則心煩氣躁,汗出不暢。尤其是中老年人遇事不可過激,切忌暴喜傷心,應保持安閑自樂、神清氣和、心情愉快。中醫(yī)“主神明”說的也是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