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講睡前故事,增加親子間的互動和交流,是現(xiàn)在很多年輕父母的選擇。不過,看似短短的故事時間,要講好真不容易。你是否遇到孩子因為玩玩具,而拒絕聽故事呢?又是否因為故事講得平鋪直敘,而被孩子“嫌棄”了呢?孩子是否經常提出一些要求,使得你不知如何回應了呢?今天,我們給為孩子講睡前故事的父母出謀劃策。
講故事前,請做這樣的準備
給孩子一個期待
如果父母一向沒有給孩子講睡前故事的習慣,想開啟睡前故事的美好親子時光又不覺得突兀,可以試著和寶寶商量一下:“寶貝,你喜歡聽故事么?喜歡聽哪些故事?喜歡什么時候聽故事呢?”在開始睡前故事前的雙休日,父母可以帶著孩子去書店,讓孩子挑選中意的睡前故事書,并且約定好開始睡前故事的日子,讓孩子的心里有一個期待。商量好了,備好書了,約定時間了,那么睡前故事時間就水到渠成地開始了。
講故事前做好“功課”
有的父母在給孩子講睡前故事時,會出現(xiàn)念錯字、斷錯句、會錯意的情況,整個故事講下來磕磕碰碰、味同嚼蠟,孩子對故事也是似懂非懂、云里霧里。這是父母在講故事前沒有做足功課的緣故。講故事前,父母對故事的預習很重要。在預習的過程中,父母能夠將大致的故事情節(jié)、主要內容和思想情感了然于胸,那么在給孩子講故事時,就不會出現(xiàn)“腳踩西瓜皮,說到哪里算哪里”的情況。而父母對故事內容的理解,對思想情感的把握,也會在講故事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傳遞給孩子。
讓孩子選擇一種最佳姿勢
睡前時光是一天里最悠閑、放松的時間。讓我們來設想一個畫面:你和孩子都洗完了澡,干干凈凈地來到臥室,換上睡衣,爬到床上,蓋好被子。這時,你拿出今天和孩子一起商量好的故事書,準備開始講故事啦!你會讓孩子坐在床上,背靠柔軟的床頭聽故事;還是直接躺下,閉著眼睛,半睡半聽;抑或將孩子抱在懷里,伴著彼此的體溫和心跳聲,一起看著、讀著故事書呢?不必拘泥于一種你覺得最佳的聽故事姿勢,不妨讓孩子自己選擇。
控制故事時間
就像每個年齡段的孩子的睡覺時間都有差異一樣,孩子的睡前故事時間也應依據(jù)不同的年齡階段,作出不同的調整。一般來說,一歲多孩子的睡眠開始趨于形成規(guī)律,父母可在這一年齡段,開始睡前故事時間。但對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來說,睡前故事的時間不能過長,10分鐘便可以了。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以及注意力的增強,講故事的時間可以延長到20分鐘或半個小時,之后穩(wěn)定在半個小時左右。
講故事時,試試這樣做
目光交流
在給孩子講故事的過程中,目光交流讓你和孩子之間變得更加親密。適當?shù)哪抗饨涣鞑粌H能幫助孩子從你的表情和眼神中更好地理解故事,還能幫助父母更好地理解孩子的內心。例如,純純不理解為什么王子認不出穿著臟衣服的灰姑娘時,媽媽看出了她眼神中的小問號,便問道:“純純,有什么問題嗎?”而媽媽也對這個問題做了讓純純能夠理解的回答。再如,你可以從目光交流中看出孩子對大森林的向往、對小動物的喜愛、對魔法的好奇,他為白雪公主的蘇醒歡喜、為美人魚的消失而傷心……所以,給孩子講故事的爸爸媽媽們千萬不能只顧自己盯著書本講故事,因為這樣,你會錯過很多深入了解孩子內心的機會。
變換語氣
有位媽媽曾向我訴苦,她4歲的兒子很喜歡聽故事,所以對待給孩子講故事這件事,她非常認真,每次都專注地把書上的內容念給孩子聽。可是,總是故事還沒到一半,兒子已經“跳出故事”,玩其他游戲去了,一腔熱情的她很受傷。相信這位媽媽已經很用心地念故事了,但“念故事”和“講故事”之間有很大的區(qū)別,故事要講好,可不容易。“念故事”平鋪直敘,不帶任何語氣上和情感上的變化,這樣的故事,就算念給成人聽,注意力也持久不了。“講故事”需要抑揚頓挫,旁白、各種角色的對話都需要父母變換語氣來講述,例如,學小貓,可以捏著鼻子講;學小白兔,可以細著嗓子講;學大象,可以壓低聲音講……學問很多呢。
討論情節(jié)
睡前給孩子講故事,不是一味地父母講,孩子聽。其實在孩子需要的時候,父母不妨停下來,和孩子討論故事情節(jié)。有時候,可能某個詞孩子不理解,例如,“這是國王給你的饋贈”中,“饋贈”一詞,父母可以聯(lián)系故事上下文,用孩子能夠理解的通俗易懂的話告訴他詞的含義。有的時候,可能孩子對某個情節(jié)特別感興趣,例如,老婆婆幫助灰姑娘變出了漂亮的馬車和裙子,在孩子感嘆多么神奇的同時,父母可以和孩子討論:為什么老婆婆要幫助灰姑娘?馬車是用什么變的,它們有相似的地方嗎?等等。
猜猜結尾
有的睡前故事比較長,一個晚上講不完,需要“且聽下回分解”,大多數(shù)父母都會選擇說“今天晚了,寶貝睡吧,我們明天再講”這樣的方式草草收場。其實,在處理比較長的睡前故事時,父母做“功課”就顯得尤為重要了。今天大致講到什么地方,故事正好告一段落,然后留出幾分鐘的時間,讓孩子發(fā)揮想象力猜一猜,明天的故事會怎樣發(fā)展。有時,父母還要按照孩子的想象,對故事作適當?shù)母木帯?/p>
可以這樣回答孩子提出的要求
“每天都給我講故事聽,好么?”
家長回答:“好呀,寶貝!只要你喜歡,每天都講故事給你聽?!?/p>
父母和孩子積極的語言溝通,能使孩子感受到來自父母的溫暖親情。講故事就是父母與孩子進行語言和情感交流的積極方式。是否給孩子講故事不能憑著父母的心情好壞、空閑與否來決定,而應成為親子交流的重要時段,作為家庭生活的一種習慣,每天堅持。
“我今天想要爸爸給我講故事。”
家長回答:“爸爸很高興今天給寶貝講故事?!?/p>
在大多數(shù)家庭,睡前故事的參與者是媽媽和孩子,很少看到爸爸的身影。其實,為孩子講睡前故事是進行情感交流、培養(yǎng)親密關系的好機會,疼愛孩子的老爸可不要錯過這個寶貴的機會哦。很多爸爸認為自己不擅長講故事,殊不知,爸爸講的故事中往往有更多的陽剛之氣或搞怪元素,可以給孩子不同的睡前故事體驗。
“我不想聽這個故事了,我們可以換嗎?”
家長回答:“當然可以,不過,為什么不想聽了呢?”
有時,父母覺得很好的故事,寶貝卻不這么認為。很多父母會試著說服孩子,繼續(xù)聽下去,因為做事不能半途而廢。實際上,父母可以借孩子要求換故事的機會,鼓勵孩子說一說,為什么不想聽這個故事,卻想聽那個故事。在交流的過程中,父母不但能深入了解孩子選擇故事的喜好,還能鍛煉孩子的表達和評價的能力。
“我還想聽昨天的故事,再講一遍吧!”
家長回答:“媽媽也覺得這個故事很棒,再讀一次,看看會不會有新發(fā)現(xiàn)?!?/p>
年幼的孩子喜歡重復地玩一個玩具,重復地說一句話,重復地看一本書,這是許多家長早已知道的。孩子喜歡一本書,最直接的表現(xiàn)是每次看書或講故事,只選擇那本書。但家長不禁要問:“每次只看這一本書,對孩子的成長有利嗎?”我們的回答是:有利的。因為孩子不同于成人,認知能力有限,每次閱讀一本書,只會關注故事中特別感興趣的一個點或幾個點。在重復故事的過程中,他會不斷地刷新故事情節(jié),每次都有新發(fā)現(xiàn),直至完全理解故事后,再換一本。所以,當孩子要求再讀一次的時候,請不要對他說NO。
“我還不想睡,今天能給我多講一些嗎?”
家長回答:“可以多講一點點,好嗎?早點進入夢鄉(xiāng),還可以見到故事里的朋友啊?!?/p>
有一天,俊俊晚上特別興奮,媽媽講了半個小時的故事,他仍毫無睡意。他一直要求媽媽多講一會兒,不知不覺又半個小時過去了,再繼續(xù)講下去,就要錯過孩子睡覺的最佳時間了。父母在講故事前就應和孩子商量好時間,如果孩子要求多講一點,家長可以滿足孩子的要求,但也要告訴孩子,只能再講10分鐘,不要錯過了睡覺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