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亞平
(江蘇省如東縣新店鎮(zhèn)利群小學,江蘇如東 226400)
基于學生體育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體育教學必須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積極參與體育學習。在體育教學實踐中,筆者發(fā)現(xiàn)一些體育課堂存在著嚴重“不合拍”現(xiàn)象,具體表現(xiàn)為:師生、生生的“聽說錯位”“說做錯位”與“做會錯位”。如何讓教師的“說”與學生的“聽”、學生的“意識”與“行為”走向和諧?為此,教師要主動、及時地跟進,努力追尋師生、生生體育教與學意識、行為、習慣等的“同頻共振”,進而讓體育教學真正發(fā)生[1]。
體育課堂教學中,最為常見的是師生、生生說與聽的割裂,學生在體育學習中容易關(guān)閉耳朵,造成體育教學中的“失聰”現(xiàn)象。一方面是教師、部分學優(yōu)生的獨白、喧嘩,另一方面是學困生的失語、我行我素。體育教學中,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的傾聽習慣,讓學生愿聽、會聽、能聽,讓聽成為一種體育學習品質(zhì)。通過“傾聽”,師生、生生能夠形成視界融合、情感共振和內(nèi)心敞亮。
例如教學《接力跑傳接棒》一課時,教師不僅要求學生掌握傳接棒的技術(shù),更為重要的是讓學生學會團結(jié)協(xié)作,傳接棒動作靈活、速度快。針對學生在傳接棒過程中容易發(fā)生棒子落地的現(xiàn)象,可以重點讓學生在快速跑動中抓住傳接棒的時機。為此,可以在教學傳接棒技術(shù)要領(lǐng)時展開“尖尖耳朵獎”的評選,在教師講解的過程中,學生一個個屏息凝神,豎起小耳朵。在傾聽話語、觀察示范和積極練習中,學生漸漸地掌握下壓式接棒要領(lǐng),即手臂向后伸出,手臂與軀干成50~60度角下壓式傳接棒,手腕內(nèi)旋,掌心向上,拇指與其他四指張開,虎口朝后,等等。這樣學生的體育學習就跟著教師的鼓點,踩著教師的教學節(jié)奏,師生、生生能夠做到“聽”與“說”的同頻共振。在傾聽中,學生紛紛提出自己的想法。如有的學生認為,這樣的傳接棒便于接棒人持棒快跑,傳接棒過程比較精準,但接棒人手臂后伸動作較為緊張。正是由于學生的傾聽,他們的體育學習不再是被動地接受,而是主動地思考、創(chuàng)造。
對話與傾聽是一種雙向互動行為,不僅表現(xiàn)為學生對他人聲音的主動接納,更為重要的是學生能夠主動捕捉他人話語中的內(nèi)容、意義、方向,能夠伴著話語展開同步行動。這不僅需要細心地聽取,更為重要的是需要學生思想、情感的在場,和他人共思、共情、共想。只有這樣,才能實現(xiàn)體育教學內(nèi)容的意義開啟與發(fā)現(xiàn)。
學生體育學習態(tài)度和意識的“同頻共振”,是學生的體育學習需求與體育學習意識同步,體育教學效能就高,反之則低。因此,在體育教學中,教師要把脈學生的體育學習需求,了解學生的體育學習興趣、愛好、特長等,努力讓自己的體育教學與學生的體育學習愿望連通起來。
例如,教學《跨越式跳高》時,為了增強學生的跳高自信心,化解學生對高度的恐懼感,教師可以讓學生用紙盒堆出不同的高度挑戰(zhàn)對手。在接近尾聲的階段,有幾個小組的學生玩起了“疊紙盒墻”“紙盒造型”“頭頂紙盒”“繞紙盒賽跑”等游戲。為此,教師還可以靈機一動,就“盒”拓源,循“盒”開渠,讓學生運用“盒子”進行創(chuàng)編比賽,以此作為結(jié)束部分的放松性智力活動。由于活動契合學生的“思”“想”,因此他們的興致很高,紛紛投入“紙盒搭高”“紙盒造型”等活動。教師有意識地順水推舟,進而將課堂中的“生成性教學”變成學生的“無意識學習”,讓學生忘我地投入學習。他們忙得不亦樂乎,將教學活動再次推向高潮。
課堂是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活動過程。教師在體育教學中順應學生的體育學習需求,觀照學生的體育學習思想,再加上學生在體育學習中能夠主動參與、主動設(shè)計、主動創(chuàng)編,學生體育學習的積極性將會得到極大的增強。
學生的體育學習中,會出現(xiàn)意識與行為的不和諧,需要教師耐心地疏導,找尋學生的動作錯因、體能技能成因,針對具體情況,因材施教,努力讓學生的體育學習“想”“做”同步。因為體育學習,尤其是關(guān)鍵動作、體能技能的學習,有時是“欲速則不達”。
例如,筆者曾經(jīng)在三年級體育課教學中開展“狼捉羊”游戲,將它與“丟手絹”游戲結(jié)合在一起。具體方法為:學生圍成一個圈,由一個老狼去抓羊,羊逃進圈內(nèi)睡覺,另外的一只羊出來站崗放哨,狼就接著抓。在游戲的過程中,筆者發(fā)現(xiàn),一些學生由于跑得慢,導致他們老是當“狼”卻抓不著羊。于是,“狼”總是累得氣喘吁吁。為此,筆者及時調(diào)整游戲內(nèi)容和規(guī)則,經(jīng)過學生的討論交流,他們認為可以讓“小羊”追“羊媽媽”,開展“小羊?qū)びH”活動。如果小羊找著了羊媽媽,就由羊媽媽表演節(jié)目慶賀。如果羊媽媽走入羊圈(進入隊伍),外面的“小羊”因為在追的過程中成長,變成了羊媽媽,隊伍里的新生羊就接著追尋羊媽媽。這樣每一個學生都有追的機會,也都有休息的機會,每一個“小羊”在追趕的過程中,都能汲取能量和智慧。學生在追的過程中,仿佛生命得到了生長。
在體育教學中,教師要關(guān)注教學細節(jié),運用相關(guān)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努力讓學生的體育學習意識、體育學習訴求和體育學習行為達成一致。只有“想”“做”同步,學生的體育學習內(nèi)驅(qū)力才能得到真正的激發(fā)。
在體育教學中學生的體育學習表達與體育學習行為存在著錯位的現(xiàn)象。 “說”與“做”不能同步,出現(xiàn)許多動作失誤甚至動作錯誤。教學中,教師要幫助學生實現(xiàn)體育學習語言與行為的“同頻共振”。
例如,教學“前滾翻”時,部分學生通過教師的動作要領(lǐng)講解能夠順利地完成前滾翻動作,但還有一部分學生,盡管知曉前滾翻的動作要領(lǐng),如低頭含胸提臀,但就是無法優(yōu)美地完成。顯然,學生的“說”“思”與“做”之間出現(xiàn)了斷層,不能很好地做到融合。為此,筆者采用了“直觀教學法”,讓學生直觀看“直立人”的動作。教師把直立人放在地上,做向前滾動動作,可是直立人只能向前趴著,無法完成滾動。如何才能讓他滾動呢?筆者拿出一個籃球,只輕輕一碰,就滾動了起來。通過比較,學生頓悟:要把身體團成球體,并且通過直觀、想象,建立了鮮活的動作表象。在練習中,學生首先低頭團身,在形成彎曲的球狀后,提臀蹬腿,成功地完成前滾翻。
當學生所理解的觀念和行為匹配一致時,行動會進一步強化正確的觀念,觀念會有效地指引學生的體育行為。教師積極地示范、有效地糾錯、鮮明的對比,都能喚醒學生沉睡的肌肉記憶。在體育教學中,當師生、生生的聽、說、想、做等融為一體時,學生的體育學習就能抵達一個新的境界,學生就能手腦合一、心手合一、知行合一。
[1] 潘衛(wèi)成.中小學體育合作學習的五個“著力點”[J].中國學校體育,2016,(09):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