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律廷
主持人語:
《中國青年報》近期的一項調查顯示,越來越多的人喜歡獨處,而且有高達41.7%的受訪者獨處時間比較多。似乎獨處漸漸成了人們的一種生活方式,這無疑會影響到很多家長的育兒方式,其中最為明顯的,便是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宅在家里育兒”。隨之而來的,是幼兒們習慣于自己跟自己玩,缺乏正常的社交欲求,并且在上幼兒園之后缺乏合作意識,無法融入集體。本期,我們將圍繞這一話題展開討論——家長該如何幫助孩子擁有更寬廣的世界,幫孩子建立與同齡人的友誼,避免“獨居”與“宅”帶來的負面影響。
(周先生,40歲,精算師)
我女兒曉曉天生內向,在家時喜歡玩手機,去上早教課時也不愿跟其他小朋友打交道。我和愛人工作都特別忙,只有周末才有時間帶孩子去公園或游樂場。但是,到了外面,女兒對其他小朋友也是一副愛理不理的樣子,她寧可一個人蹲在地上看螞蟻,也不愿加入小朋友們的游戲。
曉曉一直由我爸爸媽媽帶,我爸67歲才做了爺爺,我媽身體不太好,老兩口平時極少出門,基本上是早、晚下樓放放風,周末逛逛門口的小公園。我怪他們不培養(yǎng)曉曉的社交能力,他們反而責怪我結婚太晚,生娃太遲。我爸說:“我們這代人,中學畢業(yè)被下放,回城后經歷企業(yè)破產、改制、下崗失業(yè),始終踏不上時代節(jié)拍。好不容易退休了,又遇上你們年輕人晚婚晚育,花甲之年帶孫子,真是力不從心啊……”我媽也感慨:“誰都知道孩子需要玩伴,可現(xiàn)在人與人之間都保持著距離與警惕,我們也不愿意多串門?!?/p>
40年前,我父母被下放到江西某農場,在那兒待了三年。去年6月份,他們收到江西戰(zhàn)友的邀請,便興沖沖地宣布:“我們要帶曉曉去江西住兩個月。二孩政策實施,戰(zhàn)友們都帶起了第二個孫子,說不定曉曉能找到小伙伴呢!”
我跟愛人都反對,曉曉才3歲,從未長期離開過我們,怎么能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呢?一想到曉曉要在鄉(xiāng)下——其實是一個小鎮(zhèn),但與我們生活的上海相比只能算是鄉(xiāng)下了——住兩個月,我跟愛人心里就萬分忐忑。
但拗不過父母,最終我們只好大包小包地準備行李,送他們上了火車。
我猜測曉曉住不了三天就會吵著要回來。誰知,曉曉竟然在鄉(xiāng)下住得樂不思蜀了。30多年的分別并未讓父母與戰(zhàn)友們產生隔膜,他們同吃同住同勞動,融洽又快樂。沒有手機玩,曉曉只能跟同齡孩子一起玩泥巴、捉蟲子,看爺爺釣魚,隨奶奶種菜,還學大人跳廣場舞。
小鎮(zhèn)上的孩子比大城市的孩子樸實熱情。曉曉對人愛理不理,在上海時別人也對她冷冰冰的,然而小鎮(zhèn)上的孩子卻熱情友善地主動跟她搭訕,還特別有耐心。很快,曉曉心里的堅冰就融化了,跟我爸那幫戰(zhàn)友的孫輩們建立了深厚友誼。給我們打電話時她說:“禮物要買三份,鈣片要寄三份……”
兩個月后,我開車去江西接他們。我父母神采奕奕,面頰紅潤。我想,一方面是有機蔬菜加新鮮空氣的功勞,另一方面是因為心情愉悅吧!曉曉也像變了一個人,話比以前多多了。她會跟小哥哥爭辯,有理有據(jù)地談條件、講理由;她還會照顧小妹妹,給她喂米粉、擤鼻涕、講故事。最令我驚訝的是,她不但跟我爸的戰(zhàn)友一家打得火熱,跟街坊四鄰的小孩也玩得很好。分別時,她哭得稀里嘩啦,那份離愁別緒看了讓人心疼。
曉曉的改變讓我感慨,過去給她貼“內向”“死宅”“不善交際”的標簽是多么不恰當!在小鎮(zhèn)上街坊鄰里比較信任的氛圍里,孩子們容易建立友誼,更能培養(yǎng)社交能力。
我爸媽也有所反思,意識到孩子是老人的一面鏡子——知青經歷讓他們有種“沒讀過大學、低人一等、被時代耽誤”的負面心理,他們自卑而封閉,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曉曉,導致她社交方面不自信。當爺爺奶奶在老戰(zhàn)友家里找到快樂與自信時,曉曉也隨之改變。
我鼓勵父母與當年一起返滬的知青戰(zhàn)友們重新聯(lián)絡。幾次聯(lián)誼之后,有三家住得較近的老戰(zhàn)友約定“每周一聚”。周六上午,孩子們先去上興趣班,然后幾家聚在一起做美食。老人們邊做邊聊家常,幾個差不多大的孩子一起玩。
幾位老人經濟能力相當,有相同的下鄉(xiāng)經歷,對很多事物的看法一致,相處愉快。大家AA制負擔活動經費,分享各自的拿手菜,還在孩子們午休時打打麻將、敘敘往事,大家都非常開心。
前不久,我?guī)Ц改溉ソ纪庠L友。那個世外桃源般的地方,原是一個老知青的廠房,后被改造成養(yǎng)老院。老人們AA制支付租金、保姆費和膳食費。他們一起開荒種地,把菜園搞得欣欣向榮。正值周末,很多子女帶著孩子來看望老人,孩子們在養(yǎng)老院里追逐嬉戲,笑聲陣陣。曉曉很快就跟他們玩熟了,非??鞓贰?/p>
我心中涌動著無限的喜悅——當我爸媽在合宜的社交群體中逐漸找到歸屬感與自信心時,我女兒也隨之找到了友誼,她從內向封閉的“宅娃”變成了熱情開朗的“開心果”,多么讓人欣慰?。?h3>小“宅男”失去陽剛之氣
(周女士,34歲,微店店主)
我跟老公都是宅一族,習慣窩在家里用電子產品將生活和社交最簡化。
我這個全職媽媽兼做微商,要不斷刷屏。我?guī)薜姆绞骄褪窃陔娨暽宵c播動畫片,只要孩子不哭不鬧就好。老公是程序員,每天回家后也有很多電子郵件要回復。他“遛娃”的方式非常個性:像哪吒一樣,腳踩兩輪代步自平衡電動車,手推孩子的嬰兒車,兒子一哭鬧,就把他往嬰兒車里一塞,到小區(qū)廣場上遛幾圈?;貋頃r,兒子已進入夢鄉(xiāng),我們就可以繼續(xù)玩手機了。
小區(qū)里的老人看到老公風馳電掣的遛娃速度,都捏一把汗。保安也跟他開玩笑:“懶爹娘里面你是佼佼者!”
每到秋冬季,我們以霧霾為借口宅在家,買把小蔥都通過網上下單。兒子在“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氛圍中成長,漸漸成了標準小宅男。
兒子兩歲多參加早教,認識了一些小伙伴。每次在早教教室門口等他時,家長們會閑聊,說參加早教不是為了學本領,而是為了給孩子找玩伴。我這才發(fā)現(xiàn),像我們這樣的懶爹懶娘并非少數(shù),心里還有一種莫名的欣慰。
我兒子叫馬杰。沒上幾次課,興趣班的小朋友就給他起了個外號“暖姐”,后來又叫他“媽寶”。我向老師反映時,老師說:“我一定批評起外號的小朋友,但你家寶貝的確缺少陽剛之氣!要多一點體育鍛煉,講話不要娘娘腔才好?!?/p>
平心而論,我兒子真算不上娘娘腔,只是講話時帶點閩南語動畫片中嗲聲嗲氣的味道。至于缺少陽剛之氣,大概是因為兒子很愛哭,跟小朋友一言不合就流眼淚,搞得其他男孩子都不愛跟他玩。
兒子不喜歡早教,每次放學都吵著想早點回家。我刻意安排他跟同學先玩半小時后再回家,他跟我討價還價:“小朋友到我家來玩好不好?我就想待在自己家!”因此,兒子只跟我家樓上的一個小女孩玩,一直沒有同性的好朋友。
我老公早出晚歸,每天一回到家就去書房回郵件,周末僅有的親子互動也是一起打游戲、看電影、玩手機——這些都是我老公的興趣愛好。
我常跟老公抱怨:“兒子跟你接觸的時間本來就有限,你還只想著自己舒服、自由,根本不考慮他需要什么!”老公反駁:“你不也整天捧著手機不放嗎?你張口閉口‘寶貝‘親親,把他一個男孩子揉來揉去……我都起雞皮疙瘩了,你對兒子的愛不就像對寵物一樣嗎?怪不得他只想黏著你,不愿找同齡人!”
吵歸吵,我們都意識到自己需要改變。我們約定:爸爸更多陪兒子進行戶外運動,我也不再跟兒子過分地肢體親昵,要將他當小男子漢一樣尊重。
我努力創(chuàng)造機會讓他跟小區(qū)里的男孩玩,但泛泛之交的社交經歷對他一點吸引力都沒有。我有意識地邀請小朋友到家里來玩。從兒子喜歡的小女孩開始,慢慢地邀請一些有陽剛之氣的男孩子。我鼓勵兒子模仿別的男孩子的行為,比如大聲說話、不扭捏、舉止大方等。
我們小區(qū)的男孩們都喜歡游泳,我也帶兒子去學。他被一開始的悶水訓練給嚇著了,哭哭啼啼地打退堂鼓。我硬拖他到游泳館,他卻把自己反鎖在更衣室里哭著不出來。要在從前,我肯定會讓步,但一想到他每當天氣熱就宅在空調房里不出門,我就狠下心,跟他說:“游泳你必須學。你想哭哭啼啼學一個月悶水,還是爽快地一次學會呢?”
兒子鬧了一陣,看我態(tài)度堅決,妥協(xié)了,說:“既然悶水那么討厭,就快點學會吧!”
在教練的幫助下,他克服恐懼,成功學會了悶水,而且很快愛上了在水里自由自在的感覺。有了這個技能之后,暑假他就不宅在家了。每個黃昏,他都在小區(qū)的游泳池里泡著。我遠遠地坐著看他跟同齡孩子們一起玩,他甚至還會主動幫助那些初學游泳的小朋友。
爸爸努力地給兒子做榜樣。他跟同事、朋友、同學之間的互動,更多地從“線上”移到了“線下”。只要能帶兒子參加的朋友聚會,他一定會帶上兒子。他還跟同事約定每個月爬山兩次,當然也會帶上兒子。一開始兒子還需要爸爸背,但不久之后,他就能自己爬了,體能也越來越好,后來還能幫其他小朋友背行李。每次參加活動,爸爸都注重培養(yǎng)他的男子漢氣概,當他摔倒時會鼓勵他“輕傷不下火線”“自己爬起來”。
在我們的共同努力下,兒子一天天進步,越來越陽剛,也越來越陽光。
(陳教授,兒童心理學家)
很多家長擔心孩子“宅”,會“宅”出性格孤僻、過度依賴電子產品、社交困難與障礙等問題。其實這個問題應從正反兩面來看,既不能“宅”得過度,也不必談“宅”色變。
教孩子適度獨處,能夠自己與自己玩,對孩子的成長是有益處的。家長們“宅”在家里、享受獨處,也是無可厚非的生活方式。但凡事都有一個度。孩子過度獨處,或是僅有家長與孩子交流溝通,是不能滿足孩子日益增長的心理需求的。
但如何把握這個度?如何對自己的家庭情況進行正確衡量,并進行恰當?shù)钠胶獬C正呢?我們可以借鑒教育學家提出的“社交三角理論”——三角形的三個點上,分別代表孩子、家庭常住的核心成員與社交對象,包括學校同學、親友等廣泛的群體。三方面各占一角,代表彼此之間既要互相聯(lián)系,又要有機會獨立發(fā)展。
孩子剛出生的時候,只與“家庭常住的核心成員”存在關系。隨著孩子逐漸長大,與“家庭常住核心成員”相處的時間會縮短,與“社交對象”相處的時間會增加,從而形成一個穩(wěn)定的三角形。
在正常情況下,三者之間有機結合,互相補充,孩子既能學會獨立,又懂得如何融入集體。當孩子與“家庭常住核心成員”比如爸爸、媽媽發(fā)生矛盾時,他可以找第三方傾訴,與第三方溝通。當孩子與“社交對象”發(fā)生摩擦時,他又能回到家里尋求幫助。即使孩子將來進入青春期,也能保持與“家庭常住核心成員”之間固定的相處、交流以及發(fā)展親密關系的時間。
然而,在當代的中國家庭中,普遍存在三種失衡的狀態(tài):第一類家長太關注自己或孩子的社交生活,整天帶著孩子找人玩,非常在意孩子是不是被孤立,受不受歡迎,有沒有得到優(yōu)秀同齡人的接納。這類家長走馬燈似的將孩子送往各種教育機構和游樂場所,自己也忙于參加“幼兒園家委會”“家長俱樂部”等組織。精力有限的家長,無暇好好地陪伴孩子,孩子內心真正的需求便被忽略了。
對于幼兒來說,與“家庭常住核心成員”之間的親密關系至關重要。只有這一紐帶牢固了,孩子才能發(fā)展出其他的社會關系。如果忽略這個方面,孩子貌似有伙伴、有圈子、有游樂項目,但其內心并沒有幸福感與安全感。他不知道靜下來時該做什么,感覺不到來自心靈深處的交流與關愛,與父母的關系會漸漸疏遠。
第二類家長,特別是隔代教育中的爺爺奶奶,與孩子的關系很親密,孩子的所有生活只局限于小家庭。第一個案例中的女孩曉曉,最初就是這種狀況,缺乏與外界的互動,社交能力得不到發(fā)展。曉曉絕大部分時間只跟爺爺奶奶在一起,不知不覺中繼承了老人在社交中的種種心理與習慣。這種情況需要父母覺醒、參與并進行及時調整。周先生鼓勵父母尋找合宜的知青社交群體,讓孩子參與其中,將“孩子與爺爺奶奶獨處的時間”部分地轉換為“孩子與其他孩子的互動時間”。
第二個案例是普遍存在的“E時代宅家族”的典型。在工作時間之外,“80后”父母與自己的“社交對象”通過網絡等虛擬方式進行聯(lián)絡。孩子耳濡目染,對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人際互動缺乏興趣。當父母意識到這一點,將社交從線上轉到線下,并看重對孩子某方面興趣愛好的培養(yǎng)時,孩子也隨之改變。
第三類是最糟糕的情況:家長自己無暇陪伴孩子,也不給孩子提供與合宜的社交對象接觸的機會。絕大多數(shù)留守兒童的家庭就存在這種問題。孩子無法與父母親密接觸,也無法與老人進行溝通交流。最可悲的是,這些孩子們缺乏合適的“社交對象”來紓解壓力,獲得安慰,得到幫助。
因此,希望留守兒童的家長們能盡快意識到這一問題。在此也呼吁全社會共同關注留守兒童群體,盡量為他們提供適合他們的與外界溝通交流的平臺。
〔編輯:馮士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