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紹武
最早讀王祥夫的小說,是有一次他給了我?guī)讉€短篇。小說表現(xiàn)出來的那種異乎尋常的質(zhì)感當(dāng)時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敘述自由灑脫,語言聰明、有趣,細節(jié)密密實實,讀起來感覺豐滿茂盛。其中一個題目叫做《我愛臭豆腐》。他形容吃臭豆腐時臭豆腐抹在雪白的饅頭上,看上去“簡直就讓人想到那是一場奸污”;他說“臭豆腐就是節(jié)外生枝”,“明明是臭,吃著又香,這就是節(jié)外生枝!”本是日常生活中的尋常事物,在他寫來卻常常讓人感覺出人意料。王祥夫好像另有一種眼光,他看到的我們看不到,他說出來我們才恍然大悟。整個閱讀的過程就是一個享受的過程,享受著他對日常生活的獨到發(fā)現(xiàn)和語言的妙趣橫生。這篇小說最后有個敘述上的包袱,那就是小說里的女孩用臭豆腐巧妙地拒絕了她的一個追求者,而津津有味地敘述這件事情的敘述者正是該女孩的丈夫。我們這才知道前邊大部分篇幅對臭豆腐的描寫,都是在給這個結(jié)尾做鋪墊。讀這篇小說仿佛能夠聽到王祥夫竊竊的笑聲,很多地方他是頑皮的,像是得意于自己的聰明,而我們也會讀得笑出聲來,覺得這種小說真是聰明、智慧。
后來王祥夫的小說讀得多了,你就會發(fā)現(xiàn)這種抖機靈的小說在他的作品中其實是很少的,王祥夫顯然無意于這種小聰明、小智慧。在他看來,這是動了聲色的,是有心機的,即使好也是“小”的。我猜測他心里認為真正好的作品應(yīng)該是不動聲色的,是應(yīng)該像生活一樣自然天成的。這很難達到,但不難看到他的寫作始終是朝著這個方向的。其實他有些作品可以說已經(jīng)接近了這種境界。比如他的短篇小說《上邊》。由于獲得了魯迅文學(xué)獎,關(guān)于《上邊》大家說得很多,有著種種闡釋——人倫親情啊,現(xiàn)代社會的情感烏托邦,精神桃花源啊等等,但大家好像忽略了這篇小說中“自然”因素在小說美學(xué)中的作用。在我看來,小說中那種自然與人渾然一體、又寂寞又美好的意境,才是震撼人心的精魂所在。小說發(fā)生地是一個孤零零的村莊,一個被人們廢棄了的村莊,只有一對老兩口還住在那兒。王祥夫很大一部分筆墨并沒有放在寫“人”上,而是放在寫“物”上:烈日高天,熱風(fēng)暴雨,玉米綠得發(fā)黑,石頭白得耀眼,曾經(jīng)住過人的院子里種滿了莊稼,破舊的屋頂上跑著公雞……在這個寂靜而豐饒的村子里,萬事萬物都“自在”地存在著,共同構(gòu)成了一種奇異的美。在這種奇異的美中,一旦有了“人事”,本身就會有動人心魄的效果。于是在一種地老天荒的氛圍之中,那個養(yǎng)子出現(xiàn)了,養(yǎng)父母與養(yǎng)子之間的親情開始了。在王祥夫的筆下,這種親情同樣是“自在”地存在的,如羚羊掛角,無跡可求。這就是王祥夫的小說美學(xué)。王國維談詞,認為詞有“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之分,“有我之境”是“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是“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我想《上邊》正是一篇無我之境的小說吧。小說里的村莊其實是實有原型的,是一個在作者生活的城市大同旁邊的一個叫大王莊的村子。王祥夫不知緣何到了這個村子。對于這個村子作者自然是一個外來者,但王祥夫并沒有用獵奇的眼光,而是用客觀的視角,隱去自我,法眼看物,不使“物著我之色彩”,使這篇小說真正達到了一種來自塵土歸于塵土的不著痕跡的境界,惟其不著痕跡,故有著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悠長深邃。
曾經(jīng)有人問過沈從文先生小說應(yīng)該怎么寫,沈從文先生的回答是,貼著人物寫。問的人如醍醐灌頂,仿佛拿到了制勝的法寶,但據(jù)此去做,恐怕還是不得要領(lǐng)。如果有人問王祥夫這個問題,我想他的回答應(yīng)該是,貼著生活寫。沈從文的答案當(dāng)然是行家里手的秘訣,但王祥夫的說法似乎更能說明他的小說特點。王祥夫的另一個短篇《婚宴》就是貼著生活寫的一個極好的例子。故事依然很簡單,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一對以廚師為職業(yè)的父子,在鄉(xiāng)下給人做酒席,掙一點可憐的工錢好給兒子結(jié)婚。因為手藝好,又能替主家著想,又不負責(zé)買料,因而有極好的人緣,很受歡迎。這日來到一家要結(jié)婚的人家,父子二人一邊做菜,一邊羨慕人家的排場,羨慕那個要結(jié)婚的后生。第二天婚禮開始,父子倆要看看一對新人究竟如何時,才發(fā)現(xiàn)幾天來大操大辦的原來只是一場“陰婚”,而自己的兒子連陽婚都還沒有呢!于是,受到刺激的父子倆便匆匆離開了。這個小說不到一萬字,耐人尋味的是,小說大部分筆墨都用在描寫父子倆做菜的過程上,每一道菜,從選料備料,到制作過程,煎炒烹炸,無不娓娓道來,不厭其煩,極為耐心。干嗎?作者難道要教我們怎么做菜嗎?當(dāng)然不是。我想到了最近余華說的一句話,叫做“正面強攻我們的時代”和“強度敘述”。這兩個說法很牛,很偉大,很正確,但真正做到很難。在這篇小說里,我覺得王祥夫差不多做到了?!百N著生活寫”往往就是要這樣像推土機一樣地往前推,就是“強度敘述”。因為生活太強大,太瑣碎,你的文字也必須有一種執(zhí)著,一種耐煩,才能使你要表現(xiàn)的生活就范;“正面”也意味著笨拙,意味著不去靈巧地轉(zhuǎn)身,意味著要與生活打一場遭遇戰(zhàn),意味著硬碰硬的寫實功力。王祥夫的寫實功力在同代作家中恐怕無人能出其右。當(dāng)然,這種寫法由于太堂堂正正,顯得“缺乏技巧”。祥夫也有點沒底,記得他寫完發(fā)給我看了以后,曾經(jīng)問過我,啰不啰嗦?我說當(dāng)然不,這種強度敘述如寬闊的河床上緩慢而沉重流動的河水,而那個“陰婚”的結(jié)尾則如突兀橫亙的一道深淵,河水至此跌落,形成壯觀的瀑布,但也只有前面的河段蓄積了大流量的水,才能成瀑。
貼著生活,當(dāng)然就是日常生活。日常生活中有什么?很多人認為日常生活無事可寫,但王祥夫卻往往能在別人認為無事可寫的地方找到讓人震撼的東西,比如《上邊》,比如《婚宴》,比如《浜下》,比如《半截兒》,比如《五張犁》,都是出色的短篇。生活中有沒有事,這就看你眼睛能不能看到了。關(guān)于這個問題,王祥夫說過這樣一段話,他說:“生活的原樣往往是亂糟糟的,生活本身也沒什么故事,就像是一條河,就那么嘩嘩啦啦不顧一切地流了下來…..作家要有‘白日見鬼的本領(lǐng),在蕓蕓眾生中看出一個鬼來。”對此,我完全贊同。但在具體說法上,與他的“法眼見鬼”比起來,我更愿意稱之為“菩薩低眉”?!捌兴_低眉”有兩個意思,一個是,一個作家應(yīng)該能像菩薩那樣洞察世相,體察入微。他應(yīng)該有看清這個世界的能力,在認識世界方面有著別人沒有的敏感與眼光,這是認知領(lǐng)域;另一個意思是,一個作家要像菩薩那樣有慈悲心懷,換句話說就是要有悲憫意識,這屬于情感領(lǐng)域。仔細閱讀王祥夫的小說,你會發(fā)現(xiàn)這兩個特點在他的小說里恰恰是非常突出的。
體察入微,洞察世相,這是祥夫的強項。據(jù)祥夫說,在日常生活中他看到什么就會在心里把它們變成文字。當(dāng)然,作家一定是先感覺到了某種東西,某種生活的本質(zhì),某種能觸動人心的東西,他眼里的生活細節(jié)才會像鐵屑奔向磁石那樣,被調(diào)動起來,在小說里原本雜亂無章無意義的才會變成有意義;原來庸?,嵥榈纳钏槠艜衿娴爻錆M了力量,普通平凡的日常生活才會變成金子。
在王祥夫最近完成的短篇小說《五張犁》里,寫了一個文靜的瘋子,一個農(nóng)民,一個在城市化進程中失去了土地的農(nóng)民。但在這個文瘋子五張犁的眼里,他并不知道自己失去了土地,仍然一如既往地在那并不屬于自己了的土地上耕作。那些土地如今已成為園林局的財產(chǎn),上邊種滿了各種花卉。五張犁在上邊按照種莊稼的方式播弄著土地:撒糞、施肥、鋤土、收割,活兒干得漂漂亮亮,讓旁觀者贊嘆不已。最神奇的是,在這些已經(jīng)連成片,并且已經(jīng)改變了原來形狀的土地上,五張犁竟然能憑借一種動物般的本能,找到自己原先承包的那塊地,絕沒有越界一步。這種無事的小說,往往蘊含著大的東西,有憂傷,有失落。五張犁那默默勞作的背影,象征著一個時代的結(jié)束,而這個人對此又是茫然無知的。一種詩意的悲傷,籠罩著這個簡單的故事,讓人回味無窮。
這個題材的處理,說明了作家對生活認識上的敏感。誰都看到過瘋子吧?原先的農(nóng)田變成了高樓大廈,變成了小區(qū),變成了廠房,這是誰都能看得到的。但作家看到的是,在城市化演進的腳步聲中,農(nóng)民失去的不僅僅是土地,他們同時還失去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失去了已成為他們生命中的一部分的勞動技藝的舞臺,甚至說嚴重一點,一種古老的農(nóng)業(yè)文明正在消失。作家對這個文瘋子的農(nóng)業(yè)技藝的細致描繪,正是一種匠心獨具,小說也就成了對這種行將失落的文明唱出的一曲哀婉動人的挽歌。這就是王祥夫獨特的煉金術(shù)吧!
至于悲憫意識,不用說,作家總是悲憫的。的確,王祥夫的很多小說都是表現(xiàn)底層的小人物,表現(xiàn)處在社會邊緣的弱勢群體,體味著他們的命運和悲傷的?!墩野≌摇贰ⅰ栋虢貎骸?、《花生地》,寫的都是社會中艱難生活的一群。但我想說的是,在這方面王祥夫仍是有著自己的個人特點的。這種題材,如果讓別的作家處理起來,敘述姿態(tài)往往是居高臨下的,人物對生活往往是不滿的,與社會往往或多或少是對抗的;而祥夫卻注重表現(xiàn)他們溫情的、動人的、和諧的一面。不知這是否跟祥夫的溫和性格有關(guān)系,祥夫的小說很少有暴烈的你死我活的東西。《半截兒》里那對殘障夫婦,一個沒有腿只有半截兒身子,一個是侏儒,他們艱難地活著,并且艱難地懷了孕。這很容易寫成一個苦情小說,也容易寫成一個對抗小說。如果那樣,那就俗了。王祥夫的結(jié)尾是,這對夫婦吃完加州牛肉面到了醫(yī)院,發(fā)現(xiàn)他的鄰居們、街道辦事處的主任們,以及年輕的大夫,正在病房里焦急地等著他們。一個意外的溫暖人心的結(jié)局,作者在充分表達了沉重之后又消解了沉重,這就是日常生活,苦是苦,但苦中溫暖的東西才更珍貴?!痘ㄉ亍酚挟惽ぶ睿盒^(qū)里收破爛的老趙,住在自行車棚旁邊搭的小屋里,而鄰居們住在高樓;俯視著他,鄰居在高處,他生活在低處,高處與低處,這本身就有一種矛盾的沖突的因素,有的作家也許會按照這條線索去寫,王祥夫的高明之處恰恰在于就不這么寫,而是津津有味地寫老趙如何過自己卑微的日子,鄰居們?nèi)绾斡譄┧挚蓱z他,他又如何給鄰居們幫忙,如何請全樓鄰居吃飯。大家想不到的是,請客到最后端出的那盤菜:是老趙兒子考上清華大學(xué)的錄取通知書!一馬平川的敘述終點,是一個小小的異峰突起。
在日常生活的表象下挖掘著涌動的潛流,在平平常常、普通人熟視無睹的細節(jié)和場景中提煉著小說的金子,我想這就是王祥夫小說的美學(xué)特色。也正因為提煉到了生活的金子,祥夫的小說才寫得那么平靜,那么從容,那么令人再三咀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