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國翔
江津素稱“地當扼滬渝、控涪合之沖,接滇黔、通藏衛(wèi)之隘”。奇特的地理位置、大山大水以及悠久的歷史,蘊涵了江津形式多樣、內(nèi)容豐富的古代節(jié)慶和民俗。千百年來,不少古老的節(jié)慶和民俗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消失,但民間仍有它們的傳說。而近年來,一些一度消失的民俗節(jié)會開始恢復,如清明會,已成為眾多家族認祖歸宗的重要活動。
迎春會
迎春會又叫迎春節(jié)。江津人把農(nóng)歷立春這一天叫打春,立春的前一天就叫迎春。舊時每年在迎春節(jié)這天,縣城都要舉辦迎春大會。事先由江津城關五坊監(jiān)保(民國江津城城廂鎮(zhèn)的前身為仁、義、禮、智、信五坊,監(jiān)保相當于現(xiàn)鎮(zhèn)長)與城中糖幫、油幫、米幫以及先鋒、高牙、德感、雙龍等場鎮(zhèn)的單位和群團進行協(xié)商,討論辦理各項活動,如舞龍燈、玩獅子、打連簫、走車車燈等。屆時,根據(jù)分工進城進行節(jié)慶活動。
車車燈中坐著車幺妹。車前由一個小丑邊逗邊唱。車前車后的人跟著幫腔,左右還配有敲鑼打鼓的,很是熱鬧。戲班子的演員們要排幾出川戲,每出戲只有2—3人,站在四腳朝天的桌子上,4人抬著游行,叫“川戲亭子”。選擇幾個膽大的六七歲男孩,臉上涂紅,頭上梳“丁丁貓”,騎在馬上游行,叫“鼎馬”。迎春會這天上午8點,各路隊伍向縣衙門匯合,邊耍邊唱。游行路線是由東門出城至北固門外河壩。觀眾很多,各路隊伍一到這里,鑼鼓聲、吼唱聲、歡呼聲以及眾多小販的叫賣聲,此起彼伏。
迎春會主角是一只猶如真牛般大小的“春?!保抵裨埡?,一般緊隨鼎馬登場。這支隊伍威風十足:前有兩名衙役鳴鑼開道,一個放牛娃牽牛而行,兩旁有10多名頭戴竹編高帽的差役,吆喝清道。
12名“春官”頭戴官帽,身穿官服,排成儀仗隊,走在縣官乘坐的4人大轎的前面,后面是威風凜凜的官兵壓陣。入場式完后,縣官上迎春臺致詞訓話。內(nèi)容是祝愿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安居樂業(yè)、不誤農(nóng)時之類。然后由“春官”依次上臺,用各種曲藝形式演唱一些與“春”有關的農(nóng)諺,例如“立春晴一日,農(nóng)夫不費力”等等,這叫“說春”。春官說春后,迎春活動進入高潮。臺下的龍燈、連簫、獅子、車車燈,紛紛登場表演。川戲亭子、鼎馬等也要在迎春臺前游行一轉,圍觀群眾,前呼后擁,整個會場喜慶非常。
三四個小時后,迎春臺上的主持人宣布評判結果,由縣官對表演優(yōu)勝者發(fā)給不同數(shù)額的償錢。最后,縣官用小竹棍將春牛打爛,這叫打春,迎春會到此結束。
藥王會
藥王,本指神農(nóng),因傳說神農(nóng)嘗百草,首創(chuàng)醫(yī)藥。舊時江津全縣各場鎮(zhèn)都建有藥王廟。
江津因氣候、土壤等原因,適合各種中藥材生長。江津向為巴蜀“川藥”重要產(chǎn)區(qū)之一,曾被稱為“枳殼之鄉(xiāng)”,四面山、頭道河等被稱為“黃蓮之鄉(xiāng)”。每到采藥季節(jié),縣外各路采藥人涌向江津采藥購藥。江津縣城和各鄉(xiāng)鎮(zhèn)都有“藥幫”。參與者既有生產(chǎn)、加工、經(jīng)營中藥材和中成藥的藥商藥販,又有專事治病的中醫(yī)。藥幫募集資金,修建藥王廟。江津的藥王廟多分為三進。第一進是議事場所;第二進是大殿,供奉藥王菩薩塑像及我國古代名醫(yī)扁鵲、華佗像;第三進為配房,建有偏殿、住房等設施。較大的藥王廟置有廟產(chǎn),以維護日常開支。廟內(nèi)請有堪司一人,日夜供奉香火,看守廟宇,接待香客。
藥王廟又是藥幫的議事場所,大凡幫內(nèi)和中藥行業(yè)大小事務均在此商討議定,如有扯皮撩筋的事情,也在此作出公斷。民間傳說廟中藥王菩薩十分靈驗,于是又有許多人來廟里祈禱、敬香,求藥王菩薩保佑親人平安康健或疾病得愈。廟內(nèi)終日香煙繚繞,香火不斷,十分興旺。
藥王會又稱之為藥王廟會。做藥王會的時間是每年農(nóng)歷四月二十八日,這是藥王菩薩的生日。江津從縣城到場鎮(zhèn),凡有藥王廟的地方都要舉辦盛大藥王會,為藥王菩薩賀生。會前,同業(yè)公會要發(fā)出通知,請公會成員及有關人士到時參加。這天,十里八鄉(xiāng)的群眾都齊聚藥王廟參加此活動。首先要舉行隆重的祭奠儀式,案上擺放著三牲、果品,香爐里插滿香燭。上午9點左右,由“會首”帶領大家放火炮、上香、叩拜。儀式完畢,同業(yè)公會理事會成員到前面房內(nèi)議事,其余人員在廟內(nèi)或拜菩薩、或觀賞景物、或到房屋喝茶休息,等到中午時分,統(tǒng)一聚餐。后來,隨著時代變化,熱鬧的藥王會也慢慢消失。
山王會
“山王”又稱“山神”,一般理解為鎮(zhèn)山之神。人們將其用泥塑或石雕成像,其形為兩眼圓睜、鐐牙畢露、坐虎揚鞭,大有山搖地動之勢。解放前,江津山鄉(xiāng)里的農(nóng)民,從心理上切盼“山王”或“山神”保護一山安寧,使其不遭受垮山、洪水和野獸之害,山王故受山民的敬奉。
清代和民國時期,江津鄉(xiāng)下一些重要山梁、道口都建有山王或山神小廟。當?shù)匕傩赵诖碎_展一定的祭祀活動,定期舉辦山王會或山神會。江津人對山王的祭祀,一般每年有3次。分別為每年農(nóng)歷三月初三,六月初六、九月初九。每次祭祀時要設宴聚餐,這一天設的宴會,稱為“山王會”。
辦會的會首由當?shù)厣矫裢七x。設宴前要擺設“刀頭”(煮熟的大塊豬肉)、酒醴和焚燒香燭紙錢。在山王位前拱手作揖、虔誠禱告,有的還會在近處的巖石上鑿若干小孔,裝黑色火藥,安導火線,在祭祀后鳴炮幾十響。鳴炮的用意,一是表示祭祀的誠心;二是用炮聲震動山谷,以示軀散邪惡,保佑山民。
祭祀結束后,大家一起聚餐。山王會的規(guī)模一般不是很大,多是以山為界。
清明會
清明會和清明節(jié)是有區(qū)別的。舊時,江津人常把本家族開展的清明會叫“做清明”,因為辦清明會這天多是清明節(jié)。實際上后來很多家族舉辦清明會并不在清明節(jié)這天,而在節(jié)前或節(jié)后,有的前后相差好些天。
清明會由各家族自辦,多以本族祠堂為場地。會前先要“曬族譜”。由族長指定“知書達禮”的族中長老,召集各房長子長孫齊集祠堂,取出收藏多年的族譜加以整理曝曬。同時,趁此機會向子侄輩講述祖先氏族的由來,先輩搬遷的經(jīng)過,以及各祖宗名諱與生平、廬墓所在地等等,這叫“追遠”。族譜曬整之后族長便要會同各房長老,將一年來全族所生子孫,新娶媳婦,按字輩分別登載于族譜。假如族中出了不肖子孫,有辱族親,分別輕重,以家法處治,處治等次包括族譜除名、趕出祠堂等。接著是上墳,又叫掃墓。在民國年間,江津各家族宗祠,一般都要辦齊三牲酒禮,由族長率領,一路吹吹打打到先祖墳地祭奠。
掃墓后回到祠堂,接著開始吃清明酒。酒席由祠堂祭田放租的收入置辦,或由族中富有子孫捐獻。這時全族人按尊卑就座。大宗家族可連續(xù)吃兩三天,但有一規(guī)矩是只吃不包。那些酒品不好、口無遮攔的人可要收斂些,因為同桌吃飯的人不是長輩便是晚輩,萬一酒醉失言,開了“黃腔”,就會落個侮罵尊長或為上不尊的罪名,族人都要叫你拿話來說。一些族內(nèi)糾紛,也在“清明會”上由族長解決。
嘗新會
江津的嘗新會沒有固定的日期,以家族為主要參加對象,有時也擴大到鄰里鄉(xiāng)親?;顒又饕卩l(xiāng)下,城里較少。嘗新會實際上就是傳統(tǒng)的“吃新節(jié)”,但又沒有固定日期。這是舊時江津傳統(tǒng)節(jié)日中唯一沒有確定日期的節(jié)日。一般指早稻收割后,第一次吃新米。時間大約在農(nóng)歷“小暑”到“大暑”之間,以早稻成熟為標志。因江津各地水土、氣候條件不一致,早稻成熟往往會相差一旬或一月。收割不一致,加上各家各戶農(nóng)事的多少不一樣,所以,各家吃新節(jié)的時間也不一樣。
江津人很看重“吃新”。“吃新”當天,要請許多客人,出嫁的女兒都要回家。這天中午,飯桌上要擺3只盛酒的碗,3只盛新米飯的碗,每只飯碗上插上一雙筷子,桌子中間擺著新出的蔬菜。接著點香、燒錢化紙,戶主在廳堂門口小聲地請五谷神、土地神以及家中去世的親人,回來吃新米飯。同時祈禱祖先保佑全家老少平安,祈求人丁興旺,祈求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
以上程序完后,才正式開席。按長幼輩分,請客人依次入座就餐。嘗新米飯先是爺爺婆婆,然后是父母,最后才是晚輩。餐席以米粉蒸肉為主,還有鮮嫩的茄子、辣椒、黃瓜、南瓜、毛豆等時令蔬菜以及魚肉?!俺孕聲北磉_出的是江津人對豐收的喜悅之情和對辛勤耕耘者的敬重。
娃娃場
端午節(jié)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古老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在舊時的江津,“端午節(jié)”又派生出“娃娃場”
端午節(jié)前的最后一個場期,在江津就被稱為“娃娃場”。這天,只要家中有孩子,家長都要帶著小孩上街趕場,購物玩耍。這天娃兒要買東西,家長都會盡力滿足。其實這時的娃兒趕場除了想家長買一塊泡粑吃以外,最主要的是想趕場看熱鬧,而看熱鬧中最重要的“節(jié)目”是看耍蛇。
那時江津各集鎮(zhèn)都有“耍蛇”賣藥的,他們在端午節(jié)前即開始捉蛇,捉后便在“娃娃場”這天在場上供人觀賞。耍蛇者把一條大蛇放在頸上,站在板凳上宣傳他的藥能祛毒,能治蛇傷,能包醫(yī)百病。他用小銅瓢撮一瓢藥叫一人服下后鼓足三口氣,隨即捉一條紅蛇在這人手臂上咬一口,咬出幾顆血珠,但不紅不腫。圍觀的人信以為真,就買他的藥。還有耍蛇的將穿的中式褲腳用繩扎上,捉七八條蛇裝在褲子內(nèi)讓其梭動,這稱之為“蛇巴籠”。還有耍毒蛇的。耍前招呼大家不擠、不伸手,以防毒蛇咬人。然后把毒蛇從籠內(nèi)倒在桌上,用折扇將蛇的頭壓住,捉起來用小銅瓢柄把蛇上下唇的4顆毒牙撥出來讓大家看,并說被這種蛇咬了有生命危險等,最后他開始賣藥,買藥的人到還不少。
江津舊時趕娃娃場還有看“西洋鏡”的,但那是有錢人家娃兒才能享受的。農(nóng)村窮人家的娃兒,天天放牛,一年能趕一次娃娃場看耍蛇,就很不錯了。
馬耳狗會
馬耳狗會主要在江津的南部山區(qū)、東南部山區(qū)、北部臨峰山區(qū)、西部燕頭山區(qū)等鄉(xiāng)鎮(zhèn)。江津縣城一帶沒有這一節(jié)會。江津的這些地方山高林密,民風奇特。馬耳狗會又叫“請馬兒狗會”,它就是奇特的民風民俗之一。
馬耳狗又叫豺狗?,F(xiàn)在已很少,或者根本就絕種了。據(jù)見過的山民描繪,它身子像狗,長近一米,爪子如虎爪,耳朵如馬耳,行動機敏,故名馬耳狗。馬耳狗一來就上百成群,它們敢與老虎對陣。據(jù)說它們與老虎爭斗時,不從正面撲打,而是憑借其靈活性,繞到老虎身后,躍上其背,再用其利爪,抓掏老虎的肛門,將腸腸肚肚都拔出來,置老虎于死地。山中的老虎、野豬碰見了馬耳狗,都會一屁股坐在地上不敢動彈。馬耳狗機敏如猴子,江津人又稱它為“馬猴子”。
江津山鄉(xiāng)原有野獸40余種。過去山民最怕虎豹吃人,野豬、猴子損莊稼。每當秋收季節(jié),山民除上山守望吆喝驅趕野獸外,還要在農(nóng)歷七月十五日中元會這天,一家或幾家聯(lián)合辦馬耳狗會,請來道士、端公,焚香秉燭,敲鑼打鼓,念念有詞,祈求上天速調(diào)馬耳狗來,把老虎、野豬、猴子趕走,以保五谷歸家。
在請端公、道士的同時,還要請“降(jiáng)殼子”的人?!敖禋ぷ印辈慌c道士或端公同行,他們是專門“降神”的。到時,他們好似神魂附體,主人及來看熱鬧的人接連發(fā)問,降殼子者隨口便答。有人專問怪題,他也答得很快,出口成章。語多戲謔、挑逗,常引來一陣笑鬧。干這行的實際上是很有學問的,三教九流,士農(nóng)工商,樣樣皆知。這是江津人喜迎豐收時快樂情緒的一種宣泄,也是巫風降神留下的遺痕。
現(xiàn)在早已沒有這個職業(yè)了,只是在江津民間,還將巧舌如簧、能說會道的人說成是“降殼子”或“沖殼子”?!敖禋ぷ印笨赡芗嬗小敖瞪瘛迸c“沖殼子”的意思。
舞柑子龍
舞柑子龍曾流行于江津李市場以下的南部山區(qū)如蔡家、四面山、中山、清溪溝等地。清代最為流行,在民國初年開始退熱,直至后來消失。
江津人過中秋節(jié)有打糍粑、吃糍粑習俗。中秋節(jié)是僅次于春節(jié)的節(jié)日,素有“小年”之稱。江津人過中秋節(jié)打的糍粑多是圓形的。這中秋節(jié)多與圓形相關,蒸糯米的蒸籠,打糍粑的碓窩,放糍粑的簸箕,磨粉的黃豆等等都是圓形的。一家人團聚,圍著圓桌,邊吃圓圓的糍粑,邊賞圓圓的月亮。
早前,江津盛產(chǎn)一種土生土長的老柑橘,人們叫它老木柑,實際上就是土柚子。結的果如大碗一般,形狀圓圓的。吃起來味道不好,既酸又苦還麻。老木柑也因體形肥圓而成為人們的玩耍之物,將其聯(lián)綴成串,舞動起來非常好看。
制作一條柑子龍,一般需用大木柑7—9個,也有10個以上的。每個木柑用一根木棍釘牢,為龍身的一節(jié)。用五色紙分別做成一個與之相協(xié)調(diào)的龍頭和龍尾,再用軟繩將龍頭、各節(jié)龍身和龍尾相連接,短的七八米,長的10多米。夜間玩耍,每節(jié)扎上一條油辨子,舞動時點燃。表演時,選精壯漢七至九人,穿上統(tǒng)一服裝,每人玩耍一節(jié),舞動時在玩“寶”人的指引下,一條火龍翻飛起舞,令人眼花繚亂。在鑼鼓器樂的伴奏下,場景壯觀熱烈,具有極強的觀賞娛樂性。
舞柑子龍,有著其深刻的喻意。在金秋的季節(jié),月圓的日子,人們盡情歡樂,喜慶豐收,祈求幸福。在人們的意念中,這一天大家說的是“圓話”,吃的是圓糍粑,賞的是圓月,舞的是圓圓的柑子龍,這圓即代表著圓滿、喜慶、吉祥如意、幸福安康。
江津中秋節(jié)玩柑子龍從清初直到國民初年,有近300多年的歷史。后來江津的老木柑減少直至全無,這一民俗消失。再后來,玩長龍代替了舞柑子龍。
換肚
舊時江津有一種非常奇特的生育習俗,叫“換肚”。在舊社會,重男輕女思想特別嚴重。民國版本《江津縣志》記載江津甚至有“溺女之惡性”。當時,要是結婚后一兩年,生了一個女孩,別人問起,娃兒的父母都很抬不起頭,只說是“生了一個煮飯的”或“生了一個挑花的”等。若是生了男孩,回答別人時總是沾沾自喜,說“生了一個讀書的”;若是貧困之家,也是樂滋滋地說“生了一個放牛娃兒”??梢姰敃r重男輕女之風之盛行。自家女兒嫁到夫家后,生了一個女外孫,娘家人也跟著抬不起頭。有的家庭,妻子第一個生女孩,第二個還是生女孩,就被“休”回娘家,造成家庭悲劇。
江津的世俗,官宦人家嫁女后,如初胎得女或者不育,娘家人除了感到歉意外,還要積極想辦法進行“換肚”。具體做法是:娘家要重新制作被子、帳子、大床、木榻等嫁妝,抬到女婿家。送上時還要辦酒席、貼喜聯(lián)等,相當于重新辦一次“交待女兒”的“喜事”,場面很是熱鬧。
另外一種“換肚”的方法也很奇特。就是對不生兒子或不生育的媳婦,娘家人選擇一個吉日,買一個豬肚燉熟后放在茶壺里,由母親或長輩婦女用竹籃送到女婿家,抵達后不與任何人交談,直接到女兒房間,將裝有豬肚的茶壺放在床上,然后一句不說就回家。女兒與女婿則在房間內(nèi),一起將豬肚吃完。這樣,就可以生育或下一胎生男孩。
清代著名巴蜀才子、楹聯(lián)圣手鐘云舫曾對“換肚”寫過楹聯(lián)。但他也認為,這“換肚”能生子是沒有依據(jù)的,算是“奇聞”。當時江津縣鄉(xiāng)一些“換肚”的朋友來求他寫楹聯(lián),他不好推脫,寫了“換肚聯(lián)”?!墩裾裉寐?lián)稿》中收錄了他為朋友撰寫的兩副“換肚聯(lián)”
其一:
天象動樞星,萱草宜男,必有岐嶷征吉夢;
我情殷宅相,椒聊多子,好熏香被育寧馨。
其二:
錦被與重縫,從今換得紫胞,千里麒麟兄及弟;
寧馨期再育,他日纏來赤電,兩階蘭桂子而孫。
鐘云舫注釋說:“世俗官家嫁女,初胎得女,或不育,岳家重制被帳床榻贈之,名曰換肚。必系以聯(lián),始增榮,而真異聞也。央余代撰二聯(lián),謹志之。”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文明程度的提高,“換肚”現(xiàn)象也早已消失了。
(作者系重慶市江津區(qū)文化委副主任)
(責任編輯:周瑞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