賦瑾
過去一到年關,母親會早早準備壓歲錢,家族里的孩子較多,媽媽的輩分又大,春節(jié)的時候,親戚們都會來給母親拜年,只要是沒參加工作的孩子都有份,孩子們鞠躬行禮,媽媽遞上紅包,喜氣融融。媽媽就那點兒工資,所以媽媽會早早去銀行把大鈔兌換成一元,二元的新鈔,嶄新的、一沓一沓的、連著號碼的,捆錢的牛皮紙條上還蓋著銀行的小戳,然后媽媽會仔細地把錢裝進紅包。
我小時候拿到的壓歲錢是一角、兩角、5角的票面。那時的感覺特別好,厚厚的一沓,年紀小也沒有錢的概念,就知道越厚越多越好。這個習俗一直延續(xù)到現在,只不過是票面變得越來越大了。我的孩子現在都已經上大學了,他小的時候,媽媽給孫子的壓歲錢也是一元兩元的嶄新票面,區(qū)別就是數量上比早年多了,一給就是好幾捆。兒子抱著錢滿屋跑,媽媽看著樂。
現在反而覺得變大票面的壓歲錢反而沒有過去的美好了,常見的是:孩子們領壓歲錢的表情很木然,甚至不當一回事地拿在手里,好一點的說聲謝謝,有的連聲也不出就跑掉了,有的玩著手機,長輩給壓歲錢的時候頭也不抬一下!
這壓歲錢不給也罷,最起碼的禮貌--行禮道謝是必要的,這是規(guī)矩,大人要教導孩子守傳統(tǒng)、老禮不可丟。這是咱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
我是反對手機紅包的,它少了人與人之間的濃濃情意,原本的味道變了。壓歲錢是長輩對晚輩關愛與祝愿的一種情感表示。其真正含義不僅僅在這“錢”字和多寡,它更多地包含了長輩對小輩的愛和祝福、希望。
攀比風使壓歲錢上漲,孩子的壓歲錢管理也成了家長的難題:收起來吧,孩子不高興,給孩子吧,又擔心孩子亂花掉。
我覺得要讓壓歲錢回歸天倫之樂的美好本意、尊老愛幼的習俗。
其實,按現在的理財觀念,壓歲錢用好了,會成為家人升值的驚喜!
70后的同學們還記得黃色的一分錢的,綠色的兩分的,紅色的一塊的紙幣吧?這樣的錢現在已經是收藏品了,記得當時媽媽每年給我的壓歲錢都是這樣的,1分的紙幣多了就被拿來疊成千紙鶴或者疊成小菠蘿放床邊,現在1980年版1分錢硬幣能賣到千元左右;86版的長城幣就更不得了了,一套能換輛小汽車了。
想起媽媽給我們的壓歲錢,我們都珍藏著舍不得花,現在找出來,都升值了,帶給我們意外驚喜。
早年媽媽給兒子的壓歲錢里面有第四套80版2元人民幣,正面為維吾爾族、彝族人物頭像,綠色調;背面圖案為南天一柱圖,看起來還是嶄新的、號碼都是連著的,媽媽的祝福隨著時間的累積已經翻倍了。
過年親友間不一定非送紅包,送紀念幣、郵票和具有收藏意義的圖書,都可以。
今年春節(jié)我準備送媽媽一套紀念金幣,祝愿她健康長壽,也希望這壓歲錢能讓她的幸福翻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