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瑩(廣西師范大學)
廣西漁鼓之研究成果綜述
楊 瑩(廣西師范大學)
2010年廣西漁鼓列入廣西自治區(qū)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4年廣西漁鼓被列為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以及李蔚琛、彭承紅等漁鼓傳承人先后被評為區(qū)級、桂林市級漁鼓傳承人之后,研究學者、有關新聞媒體紛紛把目光轉向了這一日漸發(fā)揚光大的曲藝音樂上,自王仁和開創(chuàng)桂林漁鼓的半個多世紀以來,廣西漁鼓由原來廣西人民作為乞討、自娛自樂的狀態(tài)逐步邁進理論深化狀態(tài),所涉及到廣西漁鼓的著作60余部,專題研究期刊文獻20余篇,其中關于廣西漁鼓的音樂本體特征、功能價值與傳承發(fā)展等多個研究層面,特別是音樂本體和漁鼓曲目兩方面占的比重較大。當然,對于廣西漁鼓的自身價值來說,目前的學術研究量還是不夠的,其研究的深入程度還沒有達到。本文將對這些學術成果進行梳理和分析、評述和總結,為廣西漁鼓未來的研究提供參考和思路,對廣西漁鼓的傳承和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本人閱讀了現(xiàn)有的所涉及到廣西漁鼓的著作60余部和近二十篇期刊文獻、報紙等,經過閱讀梳理和分析,選取了《桂林曲藝的歷史、現(xiàn)狀與發(fā)展》 《桂林的說唱藝術》 《南國曲藝花正紅——廣西曲藝六十年簡述》 《桂林漁鼓傳統(tǒng)曲目、優(yōu)秀作品集》 《民族音樂文化藝術研究》 《中國曲藝史》 《論廣西漁鼓藝術特色》 《廣西漁鼓創(chuàng)腔初探》 《傳承廣西漁鼓之探討》《桂林漁鼓創(chuàng)腔初探》等具有代表性的幾十部著作以及數十篇期刊文章作為研究對象。這些學術研究文章、著作雖不是所有的學術研究成果,但由于其代表性和權威性,我們足以從中總結出目前廣西漁鼓的學術研究概貌和走向。
經過閱讀整理分析發(fā)現(xiàn),約20余部的綜合類曲藝著作中均有涉及到廣西漁鼓音樂的概貌,這些綜合曲藝著作以集合中國傳統(tǒng)曲藝音樂種類的形式撰寫,介紹廣西漁鼓的內容結構大致相似,少數幾篇廣西曲藝期刊論文中也提到廣西漁鼓。
1.綜合類曲藝著作
1993年,由陳麗梅主編、廣西民族出版社出版發(fā)行的《廣西當代藝術理論研究叢書.曲藝卷》中,何紅玉對桂林曲藝的歷史、發(fā)展和概況進行了敘述,她認為桂林漁鼓主要是受湘中漁鼓的影響。
《中國曲藝音樂集成.廣西卷》概述了桂林漁鼓的音樂本體特征,提出了熊秀芬在《雷鋒送錢》漁鼓曲目上運用桂劇南路慢皮的音樂元素,對全州、宜州兩地漁鼓的音樂形態(tài)進行分析,以及對廣西漁鼓的代表曲目和表演形式都做了詳細的敘述。
余小華的《民間說唱文藝形式簡介》中以漁鼓的演唱風格、各地方言語調為理論依據將廣西漁鼓分為:桂林、宜山、柳州、全州等支派;分析介紹了廣西漁鼓的表演形式以及唱腔特點和各唱腔的曲體結構。
王超《獨特的戲曲》、徐海榮《中國娛樂大典》中認為廣西漁鼓由湖南漁鼓演變而來,以方言為依據分為桂林、全州、宜州三大流派,介紹廣西漁鼓的代表曲目以及伴奏樂器。
王興青、李錦程《小學音樂知識詞典》、《民族知識手冊》中主要敘述了廣西漁鼓的曲體結構,認為廣西漁鼓三大流派在流變過程中具有不同的唱腔并大致介紹了其伴奏樂器。馮伯陽《袖珍音樂詞典》中將廣西漁鼓等曲藝曲種撰寫成名詞解釋的形式,簡短明了。
湯友權、胡鶚飛《簡明群眾文化詞典》、尹永彬《新編寫作學詞典》、于開慶《民間文學手冊》中只闡述了廣西漁鼓的源頭是來自于北方漢族曲藝曲種道情,屬道情類。
從以上研究成果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學者對于廣西漁鼓的認識是停留在其表面的,且概述簡短,并大致相似,對廣西漁鼓的概述大多包含歷史源頭、音樂本體特征、曲目以及伴奏樂器等,在基本曲調的整理方面以及板式變化的研究上還是比重比較少,幾乎沒有涉及。
2.廣西曲藝期刊類
何紅玉的《桂林曲藝的歷史、現(xiàn)狀與發(fā)展》,這篇文章也刊載在《廣西當代藝術理論研究叢書曲藝卷》中,提到桂林漁鼓的概況以及早年發(fā)展和未來的發(fā)展趨勢。
庾莉萍的《桂林的說唱藝術》認為桂林漁鼓是鼓曲中典型的敘說性曲種,介紹了桂林漁鼓南北路兩個基本唱腔的特點和音樂線條、單曲體的音樂結構以及唱詞押韻、曲目以及表演形式。
李侃的《南國曲藝花正紅——廣西曲藝六十年簡述》以廣西曲藝發(fā)展為主線,敘述了廣西曲藝發(fā)展歷程,其中提到了桂林漁鼓的優(yōu)秀曲目以及桂林漁鼓奠基人王仁和,肯定了王仁和對廣西曲藝發(fā)展做出的巨大貢獻。
以上學術成果均是老一輩曲藝音樂家總結整理的廣西曲藝成果,正是因為他們的刻苦鉆研,對曲藝音樂的熱愛,時至今日,年輕學者才能了解學習到中國傳統(tǒng)音樂文化,為整理漁鼓曲藝音樂發(fā)展脈絡奠定了基礎。
關于廣西漁鼓的起源研究有10余篇著作涉及,學者們大致上是認為:漁鼓的前身可以追溯到源于唐代的“道情”,早期就是道教所唱的道曲,后來‘道情’逐步轉化為一種具有娛樂性、表演性的民間說唱藝術。宋代將這一民間說唱藝術正式定名為“漁鼓”。漁鼓在明清時期盛行,民國時由湖南漁鼓藝人傳入桂林,后經桂林漁鼓奠基人王仁和結合桂林方言特點形成現(xiàn)在的桂林漁鼓,宜州等地也相繼出現(xiàn)具有地方特色的漁鼓藝術,匯合成現(xiàn)在的廣西漁鼓。關于廣西漁鼓史學類代表性文章主要有:黃允箴、王璨的《中國傳統(tǒng)音樂導學》、鄭振鐸的《中國俗文學史》、林繼富的《中國民俗通志·民間文學志》、于林青的《曲藝音樂概論》等幾部著作。
任繼愈的《中國道教史》、張澤洪的《道教唱道情與中國民間文化研究》、蔡源莉與吳文科的《中國曲藝史》、倪鐘之的《中國曲藝史》這幾部著作都是針對道教道情與中國民間文化的關系做了系統(tǒng)而全面的闡釋,梳理了道情、漁鼓這種曲藝形式的歷史脈絡,揭示出這種民間曲藝所蘊含的豐富的文化內涵,開創(chuàng)性的以宗教學、人類學和民俗學的眼光研究中國民間曲藝音樂文化,為后來學者梳理廣西漁鼓的發(fā)展源頭提供了理論條件。
高敏、何政榮的《民族音樂文化藝術研究》中對道情的起源摘取了四種最具有代表性的說法:其一是認為道情淵源與唐代的《九真》等道曲相關;其二是元人燕南芝庵《唱論》中,道家所唱為道情;其三是認為正式記載道情的是在明初;其四是由中國道教協(xié)會撰寫的道情起源。四種具有很權威的理論依據為年輕學者分析廣西漁鼓源頭脈絡掃清了障礙。
廣西漁鼓音樂研究中對音樂本體的研究,一直是惹人注目的領域,廣西漁鼓的唱腔、曲體結構、調性、唱詞韻轍以及伴奏樂器、表演形式等都是音樂形態(tài)的研究對象。
1.著作類
關于廣西漁鼓音樂形態(tài)的著作中,大多都是整體性的描述廣西漁鼓的音樂形態(tài)特征。
《中國曲藝音樂集成.廣西卷》中對廣西漁鼓的南北路唱腔旋律和唱腔所表達的情感、表演形式、伴奏樂器都有詳細的介紹,對廣西漁鼓的基本曲調落音均有總結。除此之外,對全州漁鼓、宜州漁鼓這兩大流派的音樂形態(tài)特征也有詳細的描寫。馮亞蘭的《說唱音樂曲種介紹》中以漁鼓曲目《走進新社會》的曲譜為載體,詳細介紹了桂林漁鼓的曲體結構,明了清晰。高敏、何政榮的《民族音樂文化藝術研究》中以歷史沿革的敘述手法將桂林漁鼓分為3個階段,對3個階段的音樂形態(tài)分別進行了敘述,每一階段均有代表曲目加以介紹并加以比較,桂林漁鼓的音樂形態(tài)發(fā)展概貌就一目了然了。
廣西民族學院中文系函授組編寫的《寫作常識函授教材》中對廣西漁鼓的唱詞寫作方面有很深入的研究,認為唱詞內容選材要單一、內容要集中。滿謙子的《桂林漁鼓唱詞寫作探討》從句式、詞組、說白、音韻四大方面,全面地分析了桂林漁鼓的唱詞特點以及對桂林漁鼓唱詞寫作的建議。黃寶文的《詩詞今古韻大字典》中亦對廣西漁鼓音樂本體的唱詞用韻方面,以《水上抓匪》為例,做了介紹,在用韻創(chuàng)作方面給出指導意見。
張澤洪的《道教唱道情與中國民間文化研究》對漁鼓這一樂器進行了概述,認為漁鼓這種曲藝就是由伴奏樂器‘漁鼓’而命名。
2.期刊類
有近10篇期刊學術論文是關于廣西漁鼓音樂形態(tài)的,這些期刊論文大部分著重敘述音樂形態(tài)。
孟卓的《論廣西漁鼓藝術特色》中從音樂與語言的結合、表演形式獨特、創(chuàng)作特征鮮明、博采姐妹藝術、與現(xiàn)代藝術相融合5個方面論述了廣西漁鼓鮮明的音樂形態(tài)特征,并結合曲目譜例分析,清晰地指出是如何將廣西文場等其他曲種音樂元素融入到漁鼓中,形成豐富多元的漁鼓音樂。周琳的《桂林漁鼓音樂文化研究》從漁鼓這一伴奏樂器的使用開始敘述音樂本體,介紹了漁鼓的4種演奏方式,論述了漁鼓演奏在整個漁鼓表演中所起到的5個作用;指出桂林漁鼓的演唱有兩種形式,認為桂林漁鼓的根本屬性就是用桂林方言唱故事。楊瑩的《廣西傳統(tǒng)曲藝音樂之漁鼓的藝術價值及開發(fā)利用》中以桂林漁鼓為主線,分析音樂本體,以全州漁鼓、宜州漁鼓為輔,用比較的敘述手法,得出三大漁鼓流派之間的大同小異。趙謙的《廣西漁鼓創(chuàng)腔初探》中提出廣西漁鼓創(chuàng)腔的依據是桂林方言,熟悉傳統(tǒng)唱腔的風格和特點,是創(chuàng)腔的重要特點;以《王老頭子學文化》為例,分析了50年代初桂林漁鼓唱腔的模式,認為分析作品、整體布局、精心設計,是創(chuàng)腔的關鍵步驟,提出今后我們在創(chuàng)腔中應該怎樣做。
廣西漁鼓是一種以桂林方言為基礎的言傳身授的說唱表演藝術,對于它的演唱研究方面也有三篇期刊論文。袁陽陽的《桂林漁鼓演唱研究》中認為演唱桂林漁鼓的腔韻是由依字行腔和潤腔來體現(xiàn),依字行腔表現(xiàn)了漁鼓藝人的文化底蘊,潤腔則表現(xiàn)了漁鼓藝人的演唱功底。劉鴻兵的《宜州漁鼓唱曲研究》主要敘述了宜州漁鼓的音樂演唱特點,得出宜州漁鼓曲調性強的理論觀點。
洪建國的《民間漁鼓筒的改良與發(fā)展、共建》一文中對漁鼓樂器的演奏技巧進行了概述,并提出漁鼓改良辦法,使藝人可以有更為豐富的表演形式。
對于目前廣西漁鼓音樂形態(tài)類的研究,其學術研究深度和廣度是值得年輕學者學習的,但關于廣西漁鼓基本曲調的分析整理、板式種類變化的總結歸納以及譜學方面的研究還是不夠的,這3個方面算是目前廣西漁鼓音樂本體研究方向上比較薄弱的地方,應加以重視,深入研究。
廣西漁鼓的曲目分層其實是很明顯的,每段社會歷史、時代背景下都產生了不同題材內容、反映不同社會風向的漁鼓曲目作品。涉及到廣西漁鼓曲目的著作有近二十余篇,期刊論文也有,很大程度上廣西漁鼓曲目都是作為音樂作品被收錄在著作(期刊)中。
1.著作類
(1)綜合收錄著作類。
蘇韶芬主編的《桂林漁鼓傳統(tǒng)曲目、優(yōu)秀作品集》是目前廣西漁鼓唯一一本曲目匯總,并附有曲目譜例的著作,將曲目分為傳統(tǒng)曲目長篇、中篇以及原創(chuàng)優(yōu)秀作品選兩大類,前者反映的是新中國成立以前廣西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曲目,以人物傳記、神話傳說居多;后者則是大多創(chuàng)作于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桂林漁鼓奠基人王仁和創(chuàng)作較多,多為反映好人好事、傳揚真善美的美德教化作用,將唱本唱詞與簡譜譜例相結合,利于學習演唱漁鼓、分析漁鼓唱與說的密切結合。
(2) 《王老頭子學文化》曲目收錄。
廣西漁鼓中最為膾炙人口,家喻戶曉的一首代表曲目就是《王老頭子學文化》,是贊揚王老頭子活到老、學到老、熱愛學習的精神,劉正維的《民族民間音樂概論》《中國民歌選聲樂教材第一集》 《江定仙作品集聲樂鋼琴曲》江橋的《江定仙聲樂作品選上》中都收錄了《王老頭子學文化》這一優(yōu)秀漁鼓曲目。
3.收錄個別廣西漁鼓代表曲目著作
李侃的《愛的女神》、《藝苑漫步》中收錄了廣西漁鼓《巖畔倩影》的唱本;《唱詞創(chuàng)作選集》中收錄了《水上抓匪》;《大紅花給誰戴》中收錄了贊揚老勞模謙讓有禮美好品德的《老勞模三讓住房》;《瑞獅搶彩·廣西各民族曲藝作品選》中收錄了傳統(tǒng)漁鼓曲目《敬酒》 《巧相連》;《真假少尉曲藝集》和《東方紅農村政治文化綜合讀物1980》中收錄了張武的歌頌紅軍戰(zhàn)士的《霹靂戰(zhàn)士梁英瑞》;《長纓頌廣西民兵革命斗爭故事集》中收錄了鄭肆創(chuàng)作的宜州漁鼓《漁鼓老爹》、《全國第四屆文藝會演小型戲劇、曲藝選》中收錄了張付華的《華主席教我學雷鋒》;《演唱第4期》中收錄了陶橋付的《顆粒歸倉》;《工農兵演唱第一輯》中收錄了歌頌抗戰(zhàn)時期抗日戰(zhàn)士的《心紅壯志》;王曉亞的《流蜜的棗香》中收錄了桂林‘心紅壯志’組創(chuàng)作的歌頌標兵黨員唐廣祥的《標兵黨員唐廣祥》;余永年的《廉政曲藝》中收錄了李侃創(chuàng)作的《熱血金穗》,是贊揚農業(yè)銀行中誓死保衛(wèi)人民財產的工作人員趙春燕;《群眾演唱材料選輯·第二輯》中收錄了《雙龍斗龜》和《雷鋒參軍》;梁南江主編的《鐵班長曲藝集》中收錄了《春燕闖關》。
2.期刊類
目前針對廣西漁鼓中個別曲目進行深入研究的學術論文只有周琳的《桂林漁鼓‘三姑記’唱詞的草根價值觀》一文,文章從傳統(tǒng)中篇漁鼓曲目《三姑記》唱詞唱本的題材內容入手,體現(xiàn)了《三姑記》中所蘊含的四個價值觀。
《廣西文藝》期刊自1961年——1976年的十五年時間里刊載了十余首廣西漁鼓優(yōu)秀代表曲目,題材內容多為五十年代反映社會風氣、歌頌新社會、贊美好人好事,有越南戰(zhàn)爭時期戰(zhàn)士贊美越南母親的《越南媽媽》 《我們的縣委書記》 《龍城虎躍》《雙龍斗龜》 《一擔百米》 《春燕闖關》《新舊社會兩個天》 《達瓦除豹》 《運稻草》 《漫天風雪訪貧農》 《放牛娃智擒匪兵》 《小阿春參軍記》十二首曲目。
廣西漁鼓的曲目資料是比較豐富的,因為是新中國成立之前才開始興盛,又有專門的漁鼓藝人從事這一曲藝事業(yè),不論是口頭傳承還是曲譜傳承,廣西漁鼓的曲譜資料數量還是很客觀的,但是就學術研究上來講,針對于漁鼓曲目內容、題材的劃分,分類研究的比重還是不夠的,可以說是廣西漁鼓曲目內容分類上的空白之處。
隨著廣西漁鼓先后被列入廣西自治區(qū)區(qū)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的名單中,研究學者逐漸把眼光投入到了這一具有濃郁地域特色的曲藝藝術中,關于這一類的研究著作還不是很多,唯有高敏、何正榮的《民族音樂文化藝術研究》一書中提到桂林漁鼓具有宣傳功能、生存功能、娛樂功能三大功能價值,分析了當前桂林漁鼓文化發(fā)展受政府行為導向的影響、經濟的制約、教育斷層的發(fā)展現(xiàn)狀以及新媒體、文化主流的影響。
期刊學術論文有孟卓的《傳承廣西漁鼓之探討》從廣西漁鼓獨特的藝術特色出發(fā),提出關于漁鼓傳承保護的三大途徑。周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曲藝的傳承構想以開發(fā)利用廣西戲曲藝術為例》中提出了曲藝傳承的重要性,對目前廣西曲藝的現(xiàn)狀進行了整理分析出專業(yè)藝人流失嚴重等三大方面,針對這三方面提出了相應的開發(fā)建議。楊瑩的《廣西傳統(tǒng)曲藝音樂之漁鼓的藝術價值與開發(fā)利用研究》分析了廣西漁鼓的藝術價值,提出了廣西漁鼓的傳承與保護思考。洪園的《論地方政府對宜州漁鼓藝術的保護》從政府干預角度出發(fā),呼吁有關部分重視宜州漁鼓這一地方特色曲藝,使其生生不息。
廣西漁鼓的音樂研究自桂林漁鼓奠基人王仁和開始,在眾多漁鼓藝人、傳承人以及眾多研究者的共同努力下已經取得了較為豐碩的成果,涉及多個研究層面,但仍然存在許多不足之處和有待挖掘的領域,比如廣西漁鼓基本曲調的分析整理、板式種類變化的總結歸納以及譜學方面的研究,這3個方面算是目前廣西漁鼓音樂本體研究方向上比較薄弱的地方,應加以重視,深入研究。針對于漁鼓曲目內容、題材的劃分,分類研究的比重還是不夠的,可以說是廣西漁鼓曲目內容分類上的空白之處,這些都是需要在今后展開深入的研究。
注:本文系廣西研究生教育創(chuàng)新計劃項目,課題編號:YCSW2016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