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雪萍
記得大學(xué)課上《走向海洋》老師上課講到河豚,突然提起潮汕地區(qū)吃河豚的傳統(tǒng)。然后意外地,老師點我名字問我有沒有吃過以及河鲀到底是什么味道。那是我第一次知道別人眼中的河鲀是一種如此神秘的動物,而對我來說,從小到大,河豚都是我家的盤中普通之餐。
這是早上上課第四節(jié),我早已饑腸轆轆,突然回想起上一次吃河豚的場景,那一盤河豚似乎還在滾燙的魚湯中邀游?;匚逗与嗄欠N獨特的香味,鮮美嫩滑的口感,以及嫩白色魚湯中漂浮著切成細(xì)絲的姜和辣椒,我嘴中口水早已翻滾起來。
我家離海邊只有五分鐘路程,平時沒事散步談心都會到海邊品味咸澀的海風(fēng)。在這個環(huán)境下也鍛煉了我小麥色的皮膚。海邊的孩子聽說比較聰明,吃魚腦吃多了,而我是哪個專挑魚腦吃的孩子。
吃河豚也不例外,只是可惜河豚肚子下是一層“胡子”,潮汕土方言就叫“粗肚”,也就是粗糙的肚子,跟沒剃干凈的胡子一樣刮人,每次也只有老爸能把它吞下去,每次都會回味無窮地說“這可是滿嘴的膠原蛋白”,讓我們這些愛美的女孩兒也忍不住心癢癢試了試,咬上一口總會又把“粗肚”放回老爸的碗中。
很多種類河豚是有毒的,挑選和處理方法十分重要,在日本需要河豚烹飪資格證才能烹飪河豚,而在我家,老媽是有著十幾年經(jīng)驗烹飪河豚的老廚。在全班和老師的眼中,我似乎成了一個獨特的河豚試驗者,成為班中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確實令我意外,這是我第一次正視和認(rèn)識河豚。
河鲀,俗稱“河豚魚”,是一類經(jīng)濟(jì)價值很高的硬骨魚類。在日常意義上,河豚(河鲀)是指與餐飲文化密切相關(guān)的一類含毒卻味道鮮美的品種,在中國各大海域都有分布。河豚的別名又叫暗紋東方、豚泡魚,有趣的是在潮汕地區(qū)叫“乖魚”。人們約定俗成地把“河鲀”寫作“河豚”,這其實是一個生物學(xué)常識錯誤,但也成了一種習(xí)慣。河豚種類很多,大多有毒,毒性強弱不等,所以有一個“拼死吃河豚”的說法。
吃的任務(wù)是全家人的,但是烹飪河鲀這個高科技的任務(wù)就是老媽的。由于一些種類河鲀是含有毒的,所以家鄉(xiāng)中流傳著挑選不含毒素的河豚方法,這需要從河鲀的頭人手,按上河鲀頭部鼻子到嘴部之間發(fā)現(xiàn)硬邦邦的,沒有“粗肚”,同時看顏色是藍(lán)色較深的,就是有毒的。當(dāng)然,這個連老媽也沒看過有毒河豚的樣子,魚販子早已將其挑選開來。
再者就是如何切好洗好河鲀,河豚的內(nèi)臟是一定要清理干凈,河豚以組織器官而論,以卵巢、肝臟的毒素最多,脾、腸和皮膚次之,肉則幾乎無毒,即使最毒的河豚,其肉中所含毒素亦甚少。里面含有一層黑色的薄層也定要細(xì)細(xì)清理,還要將河鲀牙齒部位切除。
最后重頭戲在烹飪,姜絲與冬菜,辣椒放入滾燙的水中,把魚一扔,加點鹽,剩下的就是火候的功勞,大火翻滾一會兒,轉(zhuǎn)小火,看到水分基本吸收剩下濃密的奶油色湯汁,加點青蔥配料,這河觸就成了。那一盤熱乎乎鮮嫩微辣細(xì)膩口感的河鲀,最后連湯汁都不會剩,魚骨頭也成了流浪貓的美餐?!安皇澈与?,不知魚味。”真不假。
河豚鮮美但是卻因為有毒不得不讓人望而卻步,但是在沿海的潮汕地區(qū),也似乎多了很多敢于冒險的吃貨們,而我不知不覺成為其中之一。從海邊長大的孩子總是有一些大海的魄力,向往自由的生活,以及勇敢愛冒險的靈魂。而我,早已從大學(xué)課堂中畢業(yè),也走入了人生中的冒險之旅,希望自己對未來掌握著自己的力量,拽著希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