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媽馬瑞
被我那樣吼過,真的會發(fā)自內(nèi)心笑著說“媽媽我愛你”嗎?“媽媽我愛你”這種柔情蜜意的話,不是應該雙方和諧有愛的時候,有感而發(fā)的嗎?
我心里知道自己這樣指責孩子不好,他只是愛玩,后果也沒有多嚴重,我的反應過激了點;我今天心情不好,從起床就開始忙,所以給他洗手時想速戰(zhàn)速決;如果我心情好的話,可能這事兒會處理得更溫和有效一點。
飯后,我給小樹洗手。
水池里泡著沒刷的鍋,小樹站在小板凳上,等著我給他擦香皂,無所事事間,例行公事地開始搞那個裝滿水的鍋。
“小樹,你別弄那個鍋,水會灑一身?!?/p>
“小樹,別弄那個鍋!”
“小樹!”
“小樹!??!”
我弄了一手泡沫想要給小樹洗手,眼睜睜地看著他帥氣地一伸手,把鍋提起來,水流出來,濺在我們倆身上,鍋里泡著的碗啊筷子啊,也都掉出來。
“小樹!媽媽一直跟你說,不要動,不要動,你為什么還弄那個鍋!怎么說都不聽!”
“水灑了一身,還得給你換衣服!”
“你非要惹媽媽生氣是不是!媽媽說不讓動還動!”
好吧,我知道不應該對孩子嚷,不應該對孩子發(fā)出指責的“你信息”,可是我實在生氣,那一刻,不想忍。
一片沉默,空氣仿佛凝結(jié)了。
小樹背對著我,默默被我洗手,看不到他的表情,我想他一定被我的嚷嚷嚇壞了,也有可能在生氣,所以不說話。
所以,我也不知道該說什么了。
再說點狠話?我已經(jīng)沒脾氣了。給他講道理?我覺得沒必要。給他道歉?不至于吧,本來就是他給我?guī)砺闊┝恕?/p>
所以我也只是默默地給小樹洗完手,抱他在沙發(fā)上坐下。
我想說點什么打破沉默,又不知道說什么,沒想到,小樹先開口了:
“媽媽我愛你!”
他說這話的時候,一臉訕笑,就是平時拍照的時候,如果姥姥姥爺說“笑一個”,他露出的那種一看就知道的假笑。
他把臉湊近我,“笑”著說:“媽媽,你笑吧!”
我第一感覺是放松:呼——太好了,終于有臺階下了,這事就這么過去了。孩子還算聽話,知道自己錯了,討好我呢。那我假裝大度一下,教育兩句,這個事就這么過去了,挺好!
第二個感覺是別扭——這孩子笑得太詭異了。被我那樣吼過,真的會發(fā)自內(nèi)心笑著說“媽媽我愛你”嗎?“媽媽我愛你”這種柔情蜜意的話,不是應該雙方和諧有愛的時候,有感而發(fā)的嗎?
我決定傾聽他一下,看是否能描述出他的心理活動?!靶?,媽媽剛才特別兇,你害怕了,是嗎?”
小樹臉上的笑一下子干住了,嘴角向下,委屈地撇了起來?!班拧彼杨^在我胸前蹭著,開始抽泣。
我吃驚地摟緊他,天哪,原來孩子心底埋了那么沉重的情緒。
我繼續(xù)說:“小樹雖然委屈,但是不想讓媽媽生氣,所以來安慰媽媽?!?/p>
小樹哭得更厲害了,但是同時,他的小手也抱緊了我。
孩子的笑容背后,看起來是“懂事”,其實是委屈。他才兩歲半?。∫呀?jīng)學會了舉起“媽媽我愛你”做白旗,重建和平。
有一些小事,在細碎的親子日常溝通中很容易被忽略過去,甚至有的家長大概會覺得這是件“好事”,是孩子“懂事”,但我不這么認為。不是只有大人才會把情緒壓藏起來,以假面示人,孩子也會——當他真的被嚇到,就不再敢露出真正的自己。小樹連哭都不敢,因為我看起來太厲害了,他只知道如何自保,那就是取悅我——這個手握資源、能決定他命運的人。
這不分年齡,是每個人類潛意識里都有的智慧。只是,這智慧應該用在家外面,用在那些我們不得不面對的人、不得不應對的事件上——而不是自己最親的人身上。
如果孩子的討好和取悅,在家里頻繁地被用到,最終會成為一種模式,泛化到家以外的地方:討好老師,討好同學,討好欺負他的人,討好領導,討好全世界。而笑臉下面,被積壓下來的情緒,并不會真的消失。它可能在下次變本加厲地爆發(fā)出來,也有可能深藏心底,成為一塊小小的傷痕。
我十分后怕,幸虧我做了積極傾聽,讓孩子把“討好”下面埋著的委屈釋放出來;幸虧我沒有欣慰地認為:孩子真“懂事”,看來以后還是得對他厲害點!
而那天,釋放情緒之后的小樹,依戀地趴在我懷里聊著他是“孫悟空,有72變”。這種平靜和溫暖,不需要他說“媽媽我愛你”,我也能感覺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