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山無銘
關于研山的說法,歷來紛紜變幻,不足為訓,以目前現(xiàn)有的資料綜合觀之,大致有兩種說法:一是指山形之研,研者,硯也,即是一種山形的硯臺,可以磨墨,除觀賞外,可作文房的實用器,又名“山硯”,二是指山形的筆架、筆擱,因常常與硯臺同時出現(xiàn)而得名,不能磨墨,除架擱毛筆之外,無實用之功能。哪種說法更接近古人本意,已未可知也。
研山究竟出現(xiàn)于何時,一不可考證,但至少應在宋代以前,道理非常明顯,米芾《研山銘》天下聞名,正是米元章研山之“銘”,研山之名始天下流傳。
一般認為,研山為南唐后主李煜的舊物,為靈璧石質(zhì),真?zhèn)闻c否,已不可考。而米芾得到此“研山”后十分喜愛。據(jù)《志林》記載,他“抱眠三日”,狂喜之下,即興揮毫,留下了傳世之作《研山銘》。
根據(jù)金石大家翁方綱《寶晉齋研山考》一文記載,米芾的研山很可能并非一座,而是有兩座,皆來自南唐內(nèi)府之中,一座“五十五峰”者歸蘇氏,一座“高下凡六峰”者歸薛氏。前者之中有二寸許之方寸之地,可以研墨,可歸為硯臺類,又名山硯,而后者則無處研墨,不可名之為山硯,可見在翁方綱這里,硯山之名非常強調(diào)與硯類要名副其實。
據(jù)考證,關于研山的形象歷史上另有二圖有著錄,一是元代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卷六有“寶晉齋研山圖”,系工筆線描而成,形制題記與該圖相同。二是明代林有麟《素園石譜》卷一“寶晉齋研山”,也為線描所繪,不過有所變形,且題記略有不同。
根據(jù)傳說,研山為五代十國時期南唐時李后主所提倡,專取一類天然平底、峰巒如筆架的天然奇石作為文房清供,有些則中間還有天然凹陷之處,以作硯池。
【摘自《中華奇石》雜志2016年第9期,作者:顧默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