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艷青
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在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實習四個月。我是“純粹”的英語(翻譯)專業(yè),對金融無一竅通,連“債券”和“證券”都傻傻分不清。但實習之初,我對自己的翻譯水平抱有迷之自信,以為看幾篇《經濟學人》,背一些金融詞
匯,還有寶書詞典,應能對付得了翻譯任務。
領導給我一份美國的銀行報告翻譯下。我滿懷信心,心想一定要做好這份翻譯,給領導留下個好印象??墒强赐陥蟾鎱s發(fā)現(xiàn),雖然沒有生詞、難詞,為什么卻有種霧里看花、水中望月的感覺呢?這份報告比《高級英語》中的課文簡單多了,沒有長難句,沒有復雜的句型,可就是看不懂!內心無比沮喪之余,面對滿紙熟悉而又陌生的單詞,我抓耳撓腮,不停地查每個術語的對應英文,硬著頭皮翻譯。
金融英語往往是熟悉的單詞在不同語境下是完全不同的含義,比如,portfolio日常意為“文件夾;公文包”,在金融語境下則是“投資組合”的意思。遇到實在查不明白的地方,我不得不去向領導請教。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終于做完這份翻譯,身心俱疲。原本以為考過專八,雅思高分,拿到翻譯資格證書,即使文學翻譯做不來,非文學材料翻譯應該不在話下,怎奈連一份英文銀行報告都翻得磕磕巴巴。
經過半個月的磨練,我逐漸熟悉基本的金融術語,了解一定的銀行業(yè)務,再次翻譯銀行報告時不像一開始那么艱難。一開始的艱難是因為我不熟悉銀行的各項業(yè)務,缺乏背景知識。我深刻體會到學校老師常說的話,一名優(yōu)秀的翻譯應該具備非常廣闊的知識面,各個行業(yè)的知識都應該了解。
本以為接下來的工作便能得心應手了,結果卻還不能如我所愿。如果說翻譯
72 China Campus
金融材料是實習路上碰到的小妖怪,那么研究國外銀行的年報可以算得上是“白骨精”級別的障礙,打敗它簡直耗費了我大半元氣。我需要進行定性分析,橫向、縱向地比較美國四大行的業(yè)務類型和收入結構等等,我只想說“臣妾做不到啊”!
實習前,我天真地以為銀行就是個存款、貸款的地方,不曾想到銀行業(yè)務范圍之廣泛。除了存款貸款,還有諸多中間業(yè)務,如代理、擔保、租賃業(yè)務等等。雖然通過借鑒國內銀行的業(yè)務類型與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了解美國的銀行業(yè)務。但中美金融業(yè)制度不同,業(yè)務模式并不一樣。我覺得腦袋里一團亂,沒有任何頭緒,不知如何下手,仿佛一個新廚師面對一頭牛一樣,不知從哪里開始下刀。
面對這么多難題,我突然感到非常后悔,懷疑自己的選擇是錯誤的,一個沒有任何金融基礎的人為什么去銀行實習?我掌握一定的金融術語,會翻譯一般材料就夠了,何必跟自己過不去,去鉆研那么深有何用處?不過我很快打消了這種念頭,想想自己實習的初衷,難道不就是為了豐富其他專業(yè)知識才選擇銀行嗎?這點困難不能將我打敗。
鼓起勇氣,我向領導請教。好在領導是個有耐心且負責任的人,他給我推薦了一些書,并給了一些指導和建議。我又去打聽經濟或金融專業(yè)同學用的教材,硬著頭皮去學習經濟金融相關知識,從基礎的《經濟學原理》和《貨幣銀行學》開始學習,另外借助網絡視頻資源,如網絡公開課上的《金融理論》、《金融學》、《金融市場》等等,我一步一步地學習。看完這些書,聽完這些公開課,漸漸覺得對金融行業(yè)有了了解,也產生了興趣。
四個月之后,我發(fā)現(xiàn) Financial Times(《金融時報》)和 Wall Street Journal(《華爾街日報》)不再是難題,英文的報告也能看出一些門道,不再有霧里看花的感覺,不再覺得完成領導的任務是一個煎熬的過程。我為自己一點一滴的進步感到高興。
這份實習讓我收獲頗多,感悟頗多。以前我很少關注英語之外的領域,只局限于兩本詞典,埋頭苦學翻譯,真正到了工作崗位,卻發(fā)現(xiàn)自己翻譯的水平遠遠不夠。應該擴大知識面,多學習其他領域的知識,這樣將來才能不局限于傳統(tǒng)的英語專業(yè)就業(yè)崗位,比如英語老師、英文編輯、外企翻譯等等。
如果能了解其他人文社科領域,與英語專業(yè)結合,就會成為復合型人才。實習時的部門主管也是學英語出身,后來轉到金融行業(yè),主管曾表示英語對他現(xiàn)在的工作幫助很大。我頓時感覺這是一個成功的英語專業(yè)轉型案例。金融和英語相輔相成,英語讓金融之路走得更遠更順,金融則挖掘出更多的英語優(yōu)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