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繁榮
摘要:隨著課程改革的推進,選修課越來越受重視。在高中語文選修課程中,《先秦諸子選讀》屬于"文化論著"模塊內容之一,這一模塊在"拓寬文化視野和思維空間,思考人生價值和時代精神,增強使命感和責任感,培養(yǎng)科學精神,提高文化素養(yǎng),努力形成自己的思想、行為準則"方面具有十分獨特的價值。在實際教學中,我們必須從教學的基本依據(jù)、教學策略和方法選擇等方面進行深入探討。
關鍵詞:《先秦諸子選讀》;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6)12-0030-01
1.高中階段選擇開設本課程的現(xiàn)實意義
中學時期是一個人成長和成熟的關鍵時期,也是學生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需要攝取多方面的精神食糧,學生對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知之甚少,難免寫作文捉襟見肘,內容浮淺、精神疲軟。而《先秦諸子選讀》一書,所選擇的內容,展現(xiàn)了中華民族思想的精華,足以讓學生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有一個大概的認識,這些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都應該成為他們成長的精神根基。
《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作為一個高中生,必須"認同中國古代優(yōu)秀文學傳統(tǒng),體會其基本精神和豐富內涵,為形成一定的傳統(tǒng)文化底蘊奠定基礎。學習用歷史的觀點理解古代文學的內容價值,從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現(xiàn)代眼光審視作品的思想傾向,評價其積極意義與局限。"因此,學習先秦諸子文章,不論是對于文言文的學習,還是對于一個人的成長都具有極為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2.《先秦諸子選讀》課程教學的基本依據(jù)、教學策略和方法選擇
本教材教學內容對于教師和學生而言,先秦文章閱讀的難度是相當大的。在很短的時間內,讓學生讀懂讀透,有所收獲,的確是一大的難題。如果沒有對教材全面而深刻的把握,沒有對先秦諸子原著盡可能的閱讀和了解,沒有對有關先秦諸子在歷史上和現(xiàn)當代的研究成果的認識和了解,沒有對教學設計和教學方案的精心研究和統(tǒng)籌安排,不能充分解放教學思想,打破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要想達到教學目的,幾乎是不可能的。為此,我認為本課程教學的基本依據(jù)、教學策略和方法選擇應著重考慮以下幾個問題。
2.1 認真研究《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文化論著選讀與專題研討"部分教學要求。如果我們用心研究《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文化論著選讀與專題研討"部分的教學要求,就會發(fā)現(xiàn)以下三個問題:
一是學習文化論著必須著眼于當下育人的需要,力求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從文化視野、思維空間、文化素養(yǎng)方面讓學生有一個明顯的擴充和提高。力求學生在價值取向、情感境界、科學精神和思想探索等方面,使學生形成自己探索、思考乃至堅定自己的行為準則。
二是在具體方法上,對于選擇教學的文化論著,必須讓學生盡量全面系統(tǒng)的了解該文化論著的基本內容,必須讓學生盡量了解"作者情況和相關的文化背景,了解論著中涉及的主要問題,排除閱讀中遇到的障礙。"同時,要以"把握論著的主要觀點和基本傾向,了解用以支撐觀點的關鍵材料"為目的,"選取其中的重點章節(jié),有側重地進行探究學習",這都告訴我們,選取的重點章節(jié)以及教學的側重點,也必須符合"把握論著的主要觀點和基本傾向,了解用以支撐觀點的關鍵材料"的要求。
三是教學方式要注意在教給學生"學習運用科學的思想方法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教給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注重理性的反思"的基礎上,讓學生自己自主的"探究論著中的疑點和難點",并"敢于提出自己的獨立見解",讓學生學會合作探究學習;讓學生"對感興趣的社會、歷史、文化現(xiàn)象進行理論思考,獨立作出自己的價值判斷,開展專題討論和研究,積極參與先進文化的傳播和交流。" 另外,教學過程中還必須"聯(lián)系當代社會生活中的有關問題和中外文化現(xiàn)象"、"關注現(xiàn)實生活和社會的發(fā)展"。因為這是實現(xiàn)學習文化論著現(xiàn)實意義的必由之路。
2.2 認真落實本教材的教學說明。本教材在教學說明共有4條。第1條提出了教學的總體要求,也就是本教材的教學宗旨,對于這一要求,我們可以把以上表述分為兩部分去看:一是從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上做要求,即"引導學生陶冶身心,涵養(yǎng)德行,提高對我國文化傳統(tǒng)和思想傳統(tǒng)的認識,加深學生對優(yōu)良傳統(tǒng)的熱愛";一是從所要達到的閱讀能力做要求,即"發(fā)展學生閱讀古文的基本功"。
第2條說明了本教材中閱讀專題的分類,教材把所有的章節(jié)分成了必讀和選讀兩類;第3條說明了要求背誦的條目,要求"可根據(jù)實際情況要求學生背誦更多的選文。第4條說明了本教材的選編范圍和編選重點。
根據(jù)以上教學說明,本教材共選編了《論語》、《孟子》、《荀子》《老子》、《莊子》、《墨子》、《韓非子》共七部著作的選讀。其中《論語》和《孟子》的選讀兩個單元共占了14個小專題,其中《論語》和《孟子》占了整個模塊的一半以上的分量。因此,不管是從編排的體例,還是從實際數(shù)量,《論語》選讀和《孟子》選讀都是本教材的著力點。不僅如此,《論語》以全書僅1萬1千字的數(shù)量,就占去了本教材選讀四分之一的頁碼,可見《論語》的教學又為本教材的重中之重。
2.3 借鑒歷代哲人閱讀經(jīng)典的現(xiàn)成經(jīng)驗和方法。要借鑒歷代哲人閱讀經(jīng)典的現(xiàn)成經(jīng)驗和具體方法,當然是最為后人推重的閱讀方法和閱讀經(jīng)驗是孟子和宋代程頤的有關論述。孟子認為評論詩的人,要根據(jù)作品的全篇立意,來探索作者的心志。這一論斷同樣適用于我們今天研讀經(jīng)典著作。而程頤認為閱讀經(jīng)典應從整體上全面深入地把握經(jīng)典著作,由淺入深仔細理會。 由此可見,本教材教學的另一個重要任務,還要交給學生閱讀經(jīng)典的規(guī)律和方法。
所以,不管是《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以及本課程教材編輯者的意圖,還是歷代哲人的閱讀經(jīng)驗,都明確的告訴我們,學習文化論著,特別是文化經(jīng)典,切不可照本宣科,只重視字句的疏通和誦讀,以至"讀《論語》不知《論語》",必須在知人論世,整體把握的基礎上,盡可能把握其要旨和精髓。切不可在課堂教學形式上或因循守舊,以現(xiàn)成結論代替學生的思考、探究。
2.4 重視與其他學科的相互滲透,使學生的學科知識更加全面和系統(tǒng)。高中《思想政治》③必修部分《文化生活》以怎樣正確認識、對待傳統(tǒng)文化為視角,介紹了孔子;高中歷史"必修Ⅲ"《文化發(fā)展里程》中的第一單元"中國古代思想寶庫" 分兩課較為全面深入的介紹了先秦諸子百家。在本教材的教學中充分注意和相關學科的學科滲透,有助于提高教學效益,實實在在提高教學效率。
3.結語
總之,先秦諸子是經(jīng)典中的經(jīng)典,精華中的精華,是最寶貴的文化遺產,我們每位語文教師更要增強這種歷史使命感,在選修課教學中努力研究、大膽實踐,探索出更多更好的方法,在大量閱讀古代作品中受啟發(fā),最終能夠引導學生提高對我國文化傳統(tǒng)的認識,加深學生對優(yōu)良傳統(tǒng)的熱愛,增強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引導學生陶冶身心、涵養(yǎng)德性,使人格健全地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把握社會、人生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 王安逸.《<先秦諸子選讀〉教學法的探究》,語文教學與研究[J].2011-04-15
[2] 鄭文鳳,《高中語文選修課程<先秦諸子選讀〉教材與教學探索》,河北師范大學,2014(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