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麗 谷惠剛
建平縣地處遼寧省西北部,以山地丘陵為主。屬于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qū),由于南部有松嶺山脈阻隔,受海洋暖濕空氣直接影響機率較少,而北方蒙古高原冷空氣入侵頻繁,形成半干旱半濕潤易旱的氣候特點。溫差較大,四季分明。春季氣溫回升較快,少雨干旱,大風日數多;夏季炎熱,雨水集中;秋季降溫快,日照充足;冬季寒冷,降雪稀少。主要自然災害為旱災,正所謂“十年九旱”,素有“雨養(yǎng)農業(yè)”之稱。境內土壤處于褐土地帶,土壤類型以褐土為主,主要集中于平地,低山丘陵上,境內多數土壤是沙壤土,肥力較低,土地瘠薄。
建平縣光能資源豐富,年均日照時數2779小時,其中農作物生育期(5-9月份)累年平均日照時數為1247小時,年日照率為65%,是遼寧省的高光區(qū)。年平均氣溫≥10℃,積溫在3100-3357℃之間,無霜期北部120-125天、南部135-140天,年平均降水量450毫米,且大都集中在6-8月份,適于一年生作物生長。
蕎麥是一種適應性強,生育期短的作物,非常適應建平縣的氣候資源和地理環(huán)境,在建平縣廣為種植。蕎麥耐貧瘠、耐旱,在瘠薄地和新墾的土地上都能較好生長,可夏種,也可作為春小麥、馬鈴薯的下茬復種,還可以作為受災后的救災作物種植,能夠充分利用建平縣氣候資源和土地的生產潛力,在建平縣的農業(yè)生產中占有獨特地位。為保證蕎麥高產穩(wěn)產,應采取如下栽培技術。
1 蕎麥的生長特點
蕎麥是喜溫、喜光、喜濕植物,不耐高溫和旱風,對光照強度反應敏感。幼苗期光照不足時,植株瘦弱;結實期光照不足時,則引起花果脫落,產量下降。
1.1 精細整地
蕎麥是雙子葉植物,幼苗出土能力強,根系纖細,適宜在疏松細碎,排水良好的砂質土壤重栽培。為爭取苗齊苗壯,蕎麥在播種前應做到用旋耕機整地,使土壤疏松、平整,為蕎麥良好生長打下基礎。
1.2 種子選擇
應選擇優(yōu)良的品種,以提高發(fā)芽率和發(fā)芽勢。
1.3 適時播種
我縣的最佳播種期一般在6月15-20日為宜,播種的太晚,容易受到早霜的危害,影響產量。蕎麥是雙子葉作物,出苗比單子葉困難。播種時覆土不能太厚,為2-3厘米為宜。應采用條播方式播種,便于田間管理。
2 田間管理
2.1 幼苗期
蕎麥幼苗期生長速度很快,短期內就能長出較多枝葉,覆蓋地面。在溫度、降水、日照適宜的情況下,蕎麥出苗后8-12天長出第一對真葉,15天左右長出第二對真葉,然后就在腋下長出分枝。所以加強苗期管理十分重要,一般在株高達到20厘米時,進行第一次鏟地,以后,可適當增加鏟地次數,促進根系生長。
2.2 開花期
蕎麥出苗后15-20天開花,開花時間長短因品種而異,一般早熟品種花期25-30天,晚熟品種30-40天。開花以后植株生長進入旺盛期,干物質積累增多,有70%以上的干物質在開花以后積累,所以開花后要加強肥、水管理,爭取結粒多、籽粒飽滿,達到高產穩(wěn)產。
2.3 灌漿期
蕎麥受精后子房開始膨大,進入籽粒灌漿期。蕎麥的成熟期較長,且籽粒成熟不一致,有的籽粒已經成熟,有的還在開花現蕾,開花到籽粒成熟長達35天左右。這段時間是營養(yǎng)生長和生殖生長并進時期,應保證肥水供應,來滿足蕎麥對營養(yǎng)的需求,以增加籽粒重,提高產量。
3 種植方法
條播分為小行距、大行距,清種一般采取大行距,壟寬35厘米左右,畝播種量在4千克左右。春小麥復種多采用小行距,行距在30厘米左右,畝播種量在5千克。大粒種子用種量稍多,而小粒種子用種量則少。
建平縣屬半干旱地區(qū),廣泛栽培的蕎麥品種是甜麥。甜麥花朵為粉紅色或白色,籽粒呈三棱形,黑色或黑灰色的品質較好。目前,北方半干旱地區(qū)蕎麥品種都具有葉子大,莖稈粗、抗倒伏、結實率高、籽粒飽滿,增產潛力大等優(yōu)點,畝產可達240千克。
4 合理施肥
根據試驗,每生產50kg蕎麥籽粒,需要從土壤中吸收氮肥1.85kg,磷肥0.85kg,鉀肥2.55kg??梢姡w麥鉀肥最多,其次是氮肥和磷肥。蕎麥不同生長時期,對氮、磷、鉀吸收量是不同的。苗期吸收氮肥和鉀肥較多,分別占全生育吸收總量的61%和64%;開花至結實期,生長旺盛,進入營養(yǎng)生長和生殖生長并進時期,對磷的吸收量最大,占全生育期吸收總量的60%。蕎麥生育期短,依據其需肥特點,一施底肥為主,每畝施農家肥2-3噸,或長效復合肥40千克。以促進植株發(fā)育健壯,是蕎麥早開花、早結實、后期不倒伏。
5 加強管理
5.1 鏟趟管理
蕎麥播種后遇有陣性降水地表發(fā)生板結時,應及時劃破地皮,以利幼苗出土。蕎麥為圓錐根系,主根入土較深,側根比較少、不發(fā)達。因此,鏟趟要在開花以前,苗高30厘米左右時及時完成,以免破壞根系。第一次鏟地應在苗高10厘米左右時進行,并適當間苗,把較弱幼苗除掉,保證苗齊苗壯。第二次鏟地應在苗高30厘米左右時完成。結合鏟地進行趟地培土一次,促進蕎麥不定根的發(fā)育,為后期干物質積累創(chuàng)造條件。
5.2 人工輔助授粉
蕎麥是異花授粉作物,花粉的傳播主要靠昆蟲、蜜蜂。每三畝蕎麥放一箱蜜蜂,可以大大提高蕎麥授粉率。在無蜜蜂的情況下,可采用人工輔助授粉。其方法是在蕎麥開花鼎盛時期的上午8-11時,用兩端系著繩子的軟布條,由兩人拉著,讓布條順著布條頂部輕輕掠過,使植株晃動即可達到授粉的目的。人工授粉沒個3天左右開展一次,,如能進行2次,可達到15%增產幅度。
6 適時收獲
蕎麥開花時間較長,一般需要25-30天左右的時間,籽粒成熟很不一致,早熟的籽粒容易脫落,及時收獲很重要。全株有三分之二呈現黑褐色時為適時收獲期,此時,應及時收獲。收獲不能過早或過晚,以免品質和產量。遇有大風預警時,應抓緊時間收獲,以避免損失。收割時要注意輕割輕放,減少籽粒掉落,以達到增產增收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