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紅爽 劉秀巖
[摘 要] 以山芹菜〔Pimpinella brachycarpa(Kom.)Nakai.〕為材料,監(jiān)測溫度對山芹菜的生長影響進行研究,研究結果表明:平均溫度在15℃-25℃范圍內(nèi)山芹菜長勢良好,溫度過低或過高都會影響山芹菜的生長。溫度最低達到4℃,達到了山芹菜的休眠溫度,平均溫度最高達到30℃,達到了山芹菜的高溫休眠溫度。
[關鍵詞] 山芹菜 溫度 馴化培養(yǎng)
[中圖分類號] S647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6)11-0153-01
山芹菜〔Pimpinella brachycarpa(Kom.)Nakai.〕又名短果茴芹、大葉芹等,為傘形科、山芹屬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分布于中國遼寧、吉林、黑龍江等省山區(qū),生長于針闊葉混交林、雜木林下、溝谷濕地。山芹有主治風濕痹痛、腰膝酸痛、感冒頭痛、癰瘡腫痛等功效。近年來,山芹菜作為珍稀山野菜的主栽品種受到人們的喜愛,在東北特色經(jīng)濟產(chǎn)業(yè)中占有重要的作用。根據(jù)人工栽培及根莖繁殖工作的進展,在長白山區(qū)已經(jīng)建成了一定面積的栽培保護區(qū),為山芹菜的產(chǎn)業(yè)化生產(chǎn)及深加工奠定了基礎,目前山芹菜已經(jīng)成為我國出口的重要野菜品種之一。
由于人們的過度采摘,大葉芹的野生資源遭到嚴重破壞。依托我院新建立的生命科學學院“日光智能溫室”,為更好地保護利用野生資源,提高大葉芹的商品率與經(jīng)濟價值,開展馴化培養(yǎng)是切實有效的措施。以期為長白山野生山芹菜的開發(fā)利用提供技術指導,促進山芹菜人工栽培產(chǎn)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本文在國內(nèi)外以往研究基礎上,采用無性繁殖馴化培養(yǎng)山芹菜,研究在智能日光溫室特殊條件下山芹菜的生長特性。
1 植物學特征
山芹菜為多年生草本植物,高50~120cm。主根粗短,有數(shù)分枝,黃褐色至棕褐色。莖直立,中空,基生葉及莖下部葉矩圓狀卵形,三出全裂或二回三出全裂,葉柄長5~16cm;上部莖生葉簡化成披針形,具牙齒狀苞片。復傘形花序總苞片1~3個,花序梗、傘輻和花柄均有短糙毛;萼齒卵狀三角形;花瓣白色,長圓形,基部漸狹,成短爪,頂端內(nèi)曲?;ㄆ?~8月;果熟期8~9月。
2 生態(tài)學特征
山芹菜為耐蔭植物,在自然條件下多生于山坡針闊葉混交林及雜木林下蔭濕處、溪流旁也有分布,喜土層深、富含腐殖質多的砂質土壤,含水量高但不積水的偏酸性腐葉土,pH 值 5.5-7.0左右,植株在全光條件下易得日灼病,植株枯萎、分蘗少,從而影響產(chǎn)量,但是光照過弱也影響植株發(fā)育,因此栽培時應選擇適合山芹菜生長發(fā)育的自然環(huán)境,這樣才能保證幼苗翠綠多汁,清香爽口。
3 材料與方法
3.1 實驗材料
2015年10月1日去臨江貓耳山采收枯萎的山芹菜根莖,挖大約20厘米左右深,即將山芹菜的根成坨挖取,應盡量減少對植株根部的損傷,分成三部分,一部分運到溫室,一部分置入4℃冰箱,一部分置入30℃光照培養(yǎng)箱,于10月6日進行栽種。
3.2 實驗方法
觀察和記錄溫室內(nèi)、冰箱和光照培養(yǎng)箱溫度對植物的影響,選擇15株定期進行測量株高。
4 結果與討論
4.1 極限溫度對山芹菜生長的影響
放置在4℃冰箱內(nèi)的山芹菜根莖狀態(tài)良好,根芽沒有生長,也沒有凍傷。放置在30℃光照培養(yǎng)箱內(nèi)的山芹菜根莖狀態(tài)良好,根芽沒有生長,也沒有腐爛。
4.2 溫室溫度與山芹菜長勢分析
將溫室內(nèi)溫度測定結果列于(圖1)。
由圖1可以看出10月9日-12月30日溫室內(nèi)溫度隨著外界溫度的降低而沒有較大的溫度變化;山芹菜長勢良好,但是由于溫室的玻璃棚上面有積雪覆蓋的時間比較長,導致11月25日-12月20日這段時間山芹菜長勢受到影響,植株比較瘦弱,影響了產(chǎn)量,但不影響口感。
山芹菜的生長與溫度密切相關,同時也與光照密切相關,山芹菜在移栽后10天內(nèi)均出土并開始生長,但由于后期光照條件達不到生長需求,故在11月25日-12月20日這段時間內(nèi),未見其生長,導致其在生長期平均株高為8.5±1.2cm,呈現(xiàn)矮化的山芹菜。
4.3 收割后生長狀況
2016年1月到4月,由于溫度適中,平均每10天采收一次,雖然仍是矮化的品種,但是不影響口感和質量,達到馴化培養(yǎng)的目的。
參考文獻
[1]Edited by Chinese vegetation committee.Vegetation in China[M].Beijing:Science Press,1995.3-1363.
[2]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Institute of Botany,five rooms:1997 plant cytology,Science Press.
*通訊作者簡介:欒志慧 (1980-),女,吉林通化人,講師,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生態(tài)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