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江浙早期海洋群體的發(fā)展和探源

2017-02-07 01:41陳政禹
世界海運 2017年1期
關鍵詞:海洋

陳政禹

江浙早期海洋群體的發(fā)展和探源

陳政禹

江浙沿海自古便存在徐夷等東夷族支系和于越、句吳、東甌和外越等百越族支系,這些東夷族和百越族之間存在著歷史的傳承性,他們的生產(chǎn)和生活帶有海洋性特征,共同構成江浙沿海早期的海洋群體。這些海洋群體給江浙文化的發(fā)展注入了海洋因素,使其形成一脈相承的海洋文化發(fā)展脈絡。這既表明江浙海洋文化具有自身的土著生成性,也進一步表明中華民族在發(fā)展形成過程中,自古就包含著海洋民族的成分。

江浙;海洋群體;發(fā)展;探源

21世紀是海洋世紀,關于海洋文化的研究受到學者的日益重視。要對一個區(qū)域的海洋文化作深入的研究,就要有海洋文化的主體意識,對海洋文化主體進行深入的分析。海洋文化是海洋群體與海洋互動中產(chǎn)生的。海洋群體為了生存和發(fā)展,要不斷地適應并改造其所處的海洋環(huán)境,從而建立起適合自身生存與發(fā)展的海洋社會制度,并創(chuàng)造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海洋信仰和習俗。從這個意義上說,對海洋文化的認識和解讀都要抓住海洋文化的創(chuàng)造主體。東夷和百越是我國東南沿海早期的海洋群體,他們的存在和發(fā)展是一個地區(qū)是否存在海洋文化基因的重要標志。在江浙沿海,存在著東夷族支系和百越族支系,因此筆者認為有必要對他們的源流和演化作一個簡單的分析。

一、江浙沿海早期的東夷族支系

東夷是江浙地區(qū)早期的海洋族群。“夷”字本身就與海相關。據(jù)《越絕書》:“越人謂船為須慮……習之于夷,夷海也。”[1]28因此凌純聲先生認為:“亞洲地中海的大陸沿岸,為環(huán)太平洋古文化的起源地,中國古史稱為夷的文化,故可名之海洋文化?!盵2]343根據(jù)凌純聲先生的觀點,夷族應為海洋民族。根據(jù)分布地點的不同,夷族的名稱各異。呂思勉先生認為:“(東夷)在江以北者,古皆稱夷,《禹貢》冀州、揚州之鳥夷、萊夷,徐州之淮夷是也。在江以南則稱越?!盵3]245

在吳越未興起之前,江浙的主要海洋族群為徐夷。徐人是東夷諸強中的強宗。據(jù)《左傳·昭公元年》:“周有徐、奄,杜注:二國皆贏姓?!磿颉翟唬撼赏醴セ匆?,遂踐奄。徐即淮夷?!盵4]1636可知,徐人屬于淮夷。

徐夷中最著名的首領要數(shù)徐偃王。關于徐偃王時徐夷的活動區(qū)域,據(jù)《韓非子·五蠹》:“徐偃王處漢東,地方五百里,行仁義割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國?!盵5]445可知徐人生活的區(qū)域在東南沿海,其主要地區(qū)在今江蘇泗水一帶。后徐偃王為楚文王所敗,其部屬開始遷徙。關于徐偃王的逃亡方向。有四種說法,一是北逃至徐州。依據(jù)是《后漢書·東夷列傳》:“楚文王大舉兵而滅之,偃王仁而無權,不忍斗其人,故致于敗乃北走彭城武原縣東山下?!盵6]2808一種說法是南逃到無錫的膠山,據(jù)《寶佑重修琴川志·敘祠》:“王失國而亡至膠山而終,遂立廟于此?!盵7]2740一種說法是逃至會稽。據(jù)韓愈的《衢州徐偃王廟碑》:“衢州,故會稽太末也。民多姓徐氏,支縣龍丘有偃王遺廟,或日:偃王之逃戰(zhàn),不之彭城,之越城之隅;棄玉幾研于會稽之水?!盵8]45還有一種說法是徐偃王逃至舟山。據(jù)《括地志·越州·鄖縣》:“徐城在越州鄮縣東南入海二百里。夏侯〈志〉云翁洲上有徐偃王城,傳云昔周穆王巡狩諸侯,共尊偃王,穆王聞之,令造父御,乘腰裹之馬,日行千里,自還討之?;蛟泼鯉泿煼ブ?,偃王乃于此處立城以終?!盵9]239

考察徐偃王可能的四條逃亡線路,可知,除了北逃徐州之說外,其他的方向南下江浙,其終點或為無錫,或為紹興,或為舟山。明確徐偃王遷移的路線對明確徐夷在江浙早期海洋族群中的地位至關重要。據(jù)筆者對江浙兩省地方志的查閱,徐偃王廟主要分布在江蘇南部和浙江境內。與徐偃王的逃難路線相符,而徐州地區(qū)卻無供祀徐偃王的廟宇。從這個意義上說,徐偃王南下的可能性很大。表1為江蘇地區(qū)徐偃王廟的分布。表2為浙江地區(qū)徐偃王廟的分布。

表1 江蘇地區(qū)徐偃王廟的分布

表2 浙江地區(qū)徐偃王廟的分布

筆者推測,就算徐偃王本人沒有南下,其部屬也是以江浙沿海為主要遷徙方向。在浙江舟山和黃巖縣皆有徐偃王城。據(jù)《寶慶四明志》:“徐偃王城翁洲以居其址。”[10]1195《嘉定赤城志·紀遺門》:“古城在黃巖縣南三十五里……即徐偃王城也,城東偏有偃王廟?!盵11]7371可知,徐人大量南下浙江。徐人的后裔在浙江也有大量分布。據(jù)《元和姓纂·徐》:“于濳,偃王之后為杭州望族?!盵12]206這一切也印證了據(jù)郭沫若先生的觀點:“則春秋初年之江浙殆猶徐土者,亦未可知也?!盵13]109

浙江徐偃王遺跡多分布在沿海地區(qū)。這不僅反映了徐人濱海而居的特性,而且也反映了徐人遷徙路線以海路為主。曹錦炎先生歷數(shù)了浙江有關偃王的遺跡,指出:“我們若將上述浙江有關徐偃王事跡的地點連結起來看,不難發(fā)現(xiàn),徐人勢力進入浙江,顯然不是從陸路而是從海上而來。”[14]《詩經(jīng)·大雅·江漢》有記載,召宣王派兵平定淮夷叛亂之事:“江漢浮浮,武夫滔滔,匪安匪游,淮夷來求。既出我車,既設我旗,匪安匪舒,淮夷來鋪。……江漢之滸,王命召虎,式辟四方,徹我疆土。匪疚匪棘,王國來極,于疆于理,至于南海。”[15]482-483“于疆于理”和“至于南?!闭f明周宣王征服徐淮而疆域達到南海,可見徐國的疆域也一定達于海中。由此推測,徐人是一個善于航海的族群?!对娊?jīng)·常武》載:“不測不克,濯征徐國?!盵15]487可知,對徐人的戰(zhàn)爭涉及到海戰(zhàn),這也進一步證實了徐人善于航海。秦始皇時渡海求仙的徐福也是徐人后裔。據(jù)《徐氏歷代名人錄》載:“徐福,秦,齊人,……偃王二十九世孫。”[16]2由此可知,徐人身上的海洋性特征明顯。

根據(jù)一些文獻記載,可知徐人的生活與海的關系也很緊密。據(jù)《尚書》:“泗濱浮磬,淮夷嬪珠暨魚?!盵17]55可知徐人有以海為生的現(xiàn)象。又據(jù)《尸子》卷下:“徐偃王好怪,沒深水而得怪魚?!盵18]24可見徐人不僅善于航海,也善于捕魚,以海為生。

綜上所述,徐夷是活躍在江浙沿海的早期海洋族群,他們身上帶有明顯的海洋性特征。

二、江浙沿海早期的百越族支系

越族也是江浙地區(qū)一個古老的航海民族,據(jù)筆者對相關文獻的查閱,江浙境內活動的越族有于越、句吳、東甌和外越。

(一)于越

在浙江會稽地區(qū)居住著土著的越族居民,被稱為于越。據(jù)《逸周書》:“於越納,注:於越,越也?!盵19]245因為“於”與“于”同音,因此“於越”也可以叫做“于越”。

于越應為春秋時的越國。據(jù)《吳越春秋·越王無余外傳》云:“禹周行天下,還歸大越,登茅山以朝四方群臣,封有功,爵有德,崩而葬焉。至少康,恐禹跡宗廟祭祀之絕,乃封其庶子于越,號日無余?!盵20]152可知越國的歷史源于于越。

關于于越的范圍,據(jù)《漢書·嚴助傳》云:“會稽,東接于海,南近諸越,北枕大江?!盵21]2789辛土成先生認為,于越最初的地域范圍以浙江紹興為中心,包括有今寧紹平原、杭嘉湖平原和金衡丘陵地。[22]隨著不斷發(fā)展,到戰(zhàn)國時,據(jù)《史記·越王勾踐世家·正義》:“戰(zhàn)國時永、郴、衡、潭、岳、鄂、江、洪、饒并是東南境,屬楚也,袁、吉、虔、撫、歙、宣,并越西境屬越也?!盵23]2112可見,戰(zhàn)國時越國疆域已占有今浙江的大部、江西的東北部、安徽的南部、江蘇全境和魯南及魯東沿海之地。

生活在江浙地區(qū)的于越族,其生活具有明顯的海洋性特征。

首先,于越人善于航海。如《水經(jīng)注》有記載:“四月,越王使公師隅來獻乘舟。始罔及舟三百?!盵24]54又據(jù)《越絕書》:“夫越性脆而愚,水行而山處,以船為車,以楫為馬,往若飄風,去則難從,銳兵任死,越之常性也?!盵1]62《淮南鴻烈解》也有云:“胡人便于馬,越人便于舟?!盵25]396《慎子·逸文》也有記載:“行海者,坐而至越,有舟故也?!盵26]16由上可知,越人使用舟船已經(jīng)非常普遍,并以此泛江涉海,來往交通。

于越族善于造船,并修建了許多與海船有關的設施。據(jù)《越絕書》載:“舟室者,句踐船宮也,去縣五十里。”[1]68又據(jù)《藝文類聚》引《周書》:“周武王時,于越獻舟?!盵27]1230將舟船作為貢物獻周武王,所獻之“舟”必定是自造的,表明于越族善造舟。

越國將海戰(zhàn)作為自己的主要戰(zhàn)爭方式。如《史記·越王勾踐世家》:“勾踐復問范蠡,蠡曰可矣,乃發(fā)習流二千。”[23]2105“習流”指士兵中善于泅水者?!蹲髠鳌ぐЧ辍芬灿杏涊d:“吳子三日哭于軍門之外,徐承帥舟師將自海入齊,齊人敗之,吳師乃還?!盵4]2359《國語·吳語》也有云:“于是越王勾踐乃命范蠡、后庸,率師沿海溯淮,以絕吳路。敗王子友于姑熊夷。越王勾踐乃率中軍,溯江以襲吳,入其郛,焚其姑蘇,徙其大舟?!雹夙f昭注.國語[M].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把睾K莼础焙汀八萁砸u吳”說明越國的滅吳之戰(zhàn)很多通過海戰(zhàn)的方式進行。由此可見,越國還善于駕舟水戰(zhàn)。

除此之外,越族人還喜食海產(chǎn)品。據(jù)《史記·貨殖列傳》:“今楚越之俗,尚有‘裹搖’之語,椘越水鄉(xiāng),足螺魚鱉,民多采捕積聚,揺疊包裹,煮而食之?!盵23]3968所謂“椘越水鄉(xiāng)”當然包括濱海地帶。可知越人多以“揺疊包裹”海產(chǎn)煮食為生。

(二)句吳

句吳是江浙早期的海洋族群之一。句吳這個名稱出自史記,據(jù)《史記·吳太伯世家》語:“吳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歷之兄也。季歷賢,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歷以及昌,于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荊蠻,文身斷發(fā)。示不可用,以避季歷,季歷果立,是為王季,而昌為文王。太伯之奔荊蠻,自號句吳。荊蠻義之,從而歸之千余家,立為吳太伯?!盵23]1747句吳這個稱號應為族名。據(jù)《漢書·地理志下》:“號曰句吳,師古注曰:句音鉤,夷俗語之發(fā)聲也,亦猶越為于越也?!盵21]1667

句吳為春秋時吳國的前身。據(jù)魏嵩山先生考證,根據(jù)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的春秋吳國銅器《攻吳壬大差鑒》上的銘云:“攻吳王夫差擇厥吉金,自作御監(jiān)。”再根據(jù)王國維先生的解讀:“古音工、攻在東部,句字在侯部,二部之字,陰陽對轉,故句吳亦讀攻吳?!盵28]141可知,句吳就是春秋時的吳國。

關于句吳的范圍,據(jù)劉和惠先生的考證:“大約東抵于海,在太湖東南與越族錯居;南達新安江上游南岸;西臨彭蠡,與楚為鄰;北以長江為界,與南淮夷隔江相望。地域范圍大致相當于現(xiàn)在的蘇南、皖南和浙北一部分地區(qū)?!盵29]295可知其疆域多有與海相接的。

句吳和于越一樣同屬越族。據(jù)《越絕書》:“吳越二邦,同氣共俗。”[1]51《呂氏春秋·貴直論》也有云:夫吳之與越也,接土鄰境,壤交通屬,習俗同,言語通,我得其地能處之,得其民能使之。[30]628辛土成先生認為:句吳在習俗、語言、經(jīng)濟生活、地域、心理素質諸方面和百越較一致,故應屬于百越的一支。[31]筆者認同辛先生的觀點,句吳族群同樣屬于百越,為其支系。藍達居先生也指出句吳是百越族群之一。[32]367

句吳族的經(jīng)濟生活也具有海洋性特征。沿海的句吳居民以漁業(yè)采集為生,據(jù)《國語》:“今吳民既罷,而大荒薦饑市無赤米,而囷鹿空虛,其民必移就蒲贏于東海之濱,韋昭注:蒲深蒲也,蠃蚌蛤之屬?!雹夙f昭注.國語[M].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芍?,句吳有向海洋取食的傳統(tǒng)。

句吳的造船業(yè)也很發(fā)達。據(jù)《春秋大事表》卷三十三:“吳不能一日而廢舟楫之用也?!雹诖呵锎笫卤砭砣齕M].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句吳當時能造巨大的海船,還形成了水軍的配備標準。據(jù)《太平御覽》引《越絕書》:“伍子胥水戰(zhàn)法,大翼一艘,廣丈六尺,長十二丈,容戰(zhàn)士二十六人,棹五十人,舳艫三人,操長鉤矛斧者四,吏仆長各一人,凡九十一人。當用長鉤矛長斧各四,弩各三十二,矢三千三百,甲兜鍪各三十二。”[33]1450

句吳人善于海戰(zhàn),當時形成了水軍的戰(zhàn)法。據(jù)《太平御覽》引《越絕書》:“闔閭見子胥,敢問舩運之備何如?對曰:舩名大翼、小翼、突胃、樓舡、橋舡。今舡軍之教北陵軍之法,乃可用之。大翼者當陵軍之車,小翼者當陵軍之輕車,突冐者當陵軍之沖車,樓舡者當陵軍之行樓車也,橋舡者當陵軍之輕足剽定也?!盵33]3413可見,海洋對吳國的經(jīng)濟活動和軍事活動都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三)東甌

東甌人為越族的一支。據(jù)《逸周書》:“東越海蛤,歐人蟬蛇。注:東越,歐人也。”[19]245孫治讓先生指出:“夏為甌、殷為漚、周為歐,實一字也。”[34]103可見,“歐人”即為“甌人”,屬于越族。到了戰(zhàn)國時期,出現(xiàn)了甌越的概念。據(jù)《戰(zhàn)國策·趙策二》:“被發(fā)文身,錯臂左祍,甌越之民也?!盵35]159到了西漢,甌越之名逐漸消失,浙江南部越人被稱為東甌?!妒酚洝|越列傳》:“閩越王無諸及越王海王搖者,其先皆越王句踐之后也,姓鄒氏。秦已并天下,皆廢為君長……漢擊項籍,無諸、搖率越人佐漢。漢五年,復立無諸為閩越王,王閩中故地,都東冶。孝惠三年(公元前191),舉高帝時越功,曰閩君搖功多,其民便附,乃立搖為東海王,都東甌,世俗號為東甌王?!盵23]3609從甌人到甌越再到東甌,可以發(fā)現(xiàn)甌人與越人聯(lián)系緊密,逐漸成為新的越族?!妒酚洝峭蹂袀鳌罚骸皡谴髷?,士卒多饑死,乃畔散,于是吳王乃與其麾下壯士數(shù)千人夜亡去,度江走丹徒保東越。正義注:《東越傳》云,東甌即東越也?!盵23]3430可知,西漢時期東甌已經(jīng)被看做是越族的一支。王克旺先生也認為東甌族是春秋于越后的新越族。[36]

關于東甌的范圍,據(jù)《太平御覽》引《十道志》曰:“臺州古越州,會稽郡之地,禹貢楊州之域,春秋時越國,秦屬閩中郡,后越王無疆孫閩君揺,率越人佐漢伐秦,惠帝錄其功封姚為東越王,都于甌。郭璞注云:今臨海永寧縣即東甌故地也?!盵33]833臨海和永寧縣皆在今天的臺州地區(qū),可知東甌國包括今天的臺州地區(qū)。又據(jù)《四庫全書總目·百越先賢志》:“南方之國越為大,自句踐六世孫無疆為楚所敗,諸子散處海上,其著者東越無諸,都東治至漳泉,故閩越也,東海王搖,都于永嘉,故甌越也?!盵37]524可知溫州永嘉地區(qū)也是東甌國的一部分。由此可以得出東甌國的范圍在今天的臺州和溫州一帶。這點從溫臺地區(qū)的地方志中也能找到證明。據(jù)《嘉靖永嘉縣志·祠祀志》:“東甌王廟,在華蓋山下……惠帝三年(公元前192)……立搖為東海王,都東甌,歿葬甌浦山,因立廟焉世稱永嘉地主昭烈廣澤王?!雹偌尉赣兰慰h志[M].明嘉靖四十五年刻本。地方志的記載印證了上述看法。

海洋因素滲透到東甌社會的各個方面?!渡胶=?jīng)·海內南經(jīng)》有云:“甌居海中?!盵38]219乘船渡海是當時東甌人的重要交通方式?!妒酚洝|越列傳》有云:“至建元六年(公元前135),閩越擊南越……閩越王郢發(fā)兵距險。其弟馀善乃與相、宗族謀曰……今殺王以謝天子,天子聽,罷兵,固一國完;不聽,乃力戰(zhàn),不勝,即亡入海?!盵23]3611“即亡入海”說明當時東甌的越族善于航海。又據(jù)《史記》:“會稽太守欲距不為發(fā)兵,助乃斬一司馬,諭意指,遂發(fā)兵浮海救東甌。未至,閩越引兵而去。”[23]3610“浮海救東甌”說明當時東甌的對外交通也以渡海最為便利。

東甌人并以海為生,從事漁業(yè)采集?!兑葜軙肪淼诎耍骸熬乓?、十蠻、越漚(甌)、鬋文身,請令以魚支(皮)之鞞、烏鲗之醬、鮫瞂、利劍為獻?!盵19]254可知東甌人不僅捕魚,而且以加工魚類為生。

(四)外越

外越是活動于東海島嶼上的越族。據(jù)《越絕書》記載:“婁北武城,闔廬所以候外越也,去縣三十里,今為鄉(xiāng)也。宿甲者,吳宿兵候外越也,去縣百里,其東大冢,揺王冢也,烏程、余杭、黝、歙、無湖、石城縣以南,皆故大越徙民也?!盵1]15據(jù)徐建春在《外越與日本列島》中考證,“婁北武城”在今江蘇省昆山縣,文中提到的“外越”都在姑蘇以東距大陸不遠的海島上。[39]415又據(jù)《越絕書》:“秦始皇帝以其三十七年東游之會稽……因徙天下有罪適吏民,置海南故大越處,以備東海外越,乃更名大越,曰山陰。”[1]72“東海外越”說明在浙江以東的海島上有越民存在。蒙文通先生在《越史叢考》中也有云:“所謂外越者,殆指東海外之越地而言?!盵40]102除了《越絕書》外,《史記》也對外越有間接的提及。據(jù)《史記·吳太伯世家》:“越王句踐欲遷吳王夫差于甬東,予百家居之。集解賈逵曰:甬東,越東鄙甬江東也。韋昭曰:勾章東,??谕庵菀?。”[23]1781甬東當在今舟山群島。董楚平先生以為這些人大概是今舟山群島上的越人。[41]261-292外越人作為海島上的島民,其生產(chǎn)和生活自然會帶有海洋性特征。

綜上所述,于越、句吳、東甌和外越皆活動在江浙沿海及其島嶼,皆屬百越支系,他們的生產(chǎn)和生活帶有海洋性特征,因此應被看做江浙沿海早期的海洋族群。

江浙早期的東夷族支系和后來的百越族支系共同構成了江浙早期的海洋族群。蒙文通先生指出:“吳、越之版圖亦徐國之舊壤,自淮域至于東南百越之區(qū),及乎東海外越之地?!盵40]147這表明江浙的東夷族和百越族之間存在歷史的傳承性,也說明了江浙自古就存在著海洋文化的基因。

三、結論

在中國文化史學中,農耕文化處于顯性地位,而海洋文化則處于隱性層面,甚至傳統(tǒng)社會中國海洋文化的發(fā)展被“海禁”一詞所否定。究其原因,是過于看重農業(yè)主體而忽視海洋主體。缺乏對海洋文化主體的研究,海洋文化發(fā)展的種種事實就會變?yōu)槿狈ιΦ谋硎?。江浙海洋群體發(fā)展的種種歷史事實表明,江浙沿海自古存在連續(xù)發(fā)展的海洋文化主體,從中原王朝的史書記錄上來看他們的影響是有限的,但考古發(fā)現(xiàn)表明,他們的足跡遍及東南沿海、東南亞和南洋群島。凌純聲先稱其為“亞洲地中海海洋文化”,以其珠貝、舟楫、文身為標志,區(qū)別于以金玉、車馬、衣冠為標志的華夏大陸文化。[42]339早期的夷越海洋群體與江浙其后的漁民和海商等海洋群體具有一脈相承的關系。歷史上江浙輝煌燦爛的海洋文化實際上是對夷越先民的海洋文化傳承的結果。

[1]袁康.越絕書[M].上海:上海中華書局,民國25年.

[2]凌純聲.中國的邊疆民族與環(huán)太平洋文化、中國古代海洋文化與亞洲地中海[M].臺北:臺北聯(lián)經(jīng)書局,1982.

[3]呂思勉.先秦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4]左丘明.春秋左傳正義[M].北京:中華書局,1962.

[5]王先謙.韓非子集解[M].北京:中華書局,1998.

[6]范曄.后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5.

[7]孫應時.重修琴川志[M].臺北:成文出版社,1983.

[8]韓愈.昌黎先生文集[M].北京:商務印書館,1896.

[9]李泰.括地志輯校[M]//中國古代地理總志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80.

[10]胡榘.寶慶四明志[M].臺北:成文出版社,1983.

[11]陳耆卿.嘉定赤城志[M].臺北:成文出版社,1983.

[12]林寶.元和姓纂(附四校記):第一冊[M].北京:中華書局,1994.

[13]郭沫若.公伐徐鐘之鑒別與其年代[M]//殷周青銅器銘文研究上冊.

[14]曹錦炎.春秋初期越為徐地說新證——從浙江有關徐偃王的遺跡談起[J].浙江學刊,1987(1):143.

[15]周振甫.詩經(jīng)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2.

[16]香港徐氏宗親會編輯委員會.徐氏歷代名人錄[M].香港:香港徐氏宗親會,1971.

[17]慕平.尚書[M].北京:中華書局,2009.

[18]尸佼.尸子[M].北京:中華書局,1991.

[19]孔晁.逸周書三[M].北京:中華書局,1985.

[20]趙曄.吳越春秋[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6.

[21]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82.

[22]辛土成.于越名稱居地和越國疆域變遷考[J].浙江學刊, 1992(4):111.

[23]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2014.

[24]陳橋驛.水經(jīng)注[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1.

[25]劉安.淮南鴻烈解[M].北京:中華書局,1985.

[26]慎到.慎子[M]//古代文選第23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4.

[27]歐陽詢.藝文類聚[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28]魏嵩山.釋“句吳”[M]//學林漫錄五集.北京:中華書局,1982.

[29]劉和惠.荊蠻考[M]//文物集刊(3).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

[30]許維適.呂氏春秋集釋[M].北京:中華書局,2009.

[31]辛土成.句吳族源族屬初探[J].中南民族學院學報:社科版, 1986(增刊):18.

[32]陳春生,陳東有.楊國楨教授治史五十年紀念文集[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9.

[33]李昉.太平御覽[M].北京:中華書局,1960.

[34]孫治讓.溫州建置沿革表引[M]//浙江省通志館館刊創(chuàng)刊號.杭州:杭州古籍書店,1997.

[35]高誘注.戰(zhàn)國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58.

[36]王克旺.浙江古越族歷史初探[J].杭州師范學院學報:社科版,1984(2):98-99.

[37]永瑢.四庫全書總目[M].北京:中華書局,1965:524.

[38]袁訶.山海經(jīng)校譯[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219.

[39]徐建春.外越與日本列島,國際百越文化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

[40]蒙文通.越史叢考[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41]董楚平.吳越文化新探[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42]凌純聲.中國邊疆民族與環(huán)太平洋文化[M].臺北:聯(lián)經(jīng)出版公司,1979.

10.16176/j.cnki.21-1284.2017.01.012

陳政禹(1985—),男,廣東省惠州市博物館,博士

猜你喜歡
海洋
海洋之歌
跨越海洋的30年握手
出發(fā),去看看未來的海洋
海洋收納包
遠行回海洋
愛的海洋
第一章 向海洋出發(fā)
書的海洋
《海洋之歌》
《海洋你好》
枞阳县| 东明县| 丽江市| 泽普县| 昭平县| 陆河县| 遂昌县| 白银市| 资溪县| 德格县| 定襄县| 集贤县| 萝北县| 五大连池市| 富顺县| 房产| 北宁市| 牙克石市| 镇江市| 金坛市| 海林市| 化隆| 开江县| 宜城市| 辉县市| 文水县| 苍梧县| 庐江县| 昂仁县| 龙口市| 乌鲁木齐市| 荥经县| 房产| 福清市| 阳山县| 阿克苏市| 肇源县| 德化县| 大庆市| 搜索| 筠连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