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逵夫
(西北師范大學文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
《迢迢牽牛星》《蘭若生春陽》二詩關(guān)系淺論
■趙逵夫
(西北師范大學文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
《玉臺新詠·枚乘雜詩》中的《蘭若生春陽》一詩中說蘭草、杜若“涉冬猶盛滋”,據(jù)宗長白之說當為漢武帝太初改歷以前作品。或者“冬”當是“秋”字之誤。由詩中“美人在云端,天路隔無期”、“愿言追昔愛”看,應(yīng)同《迢迢牽牛星》為組詩,彼以織女口吻言之,此以牽??谖茄灾?。兩詩皆西漢時所傳古樂府辭?!豆旁娛攀住分杏惺氖灼^長者皆文人之作,而五首民歌色彩較濃者同《蘭若生春陽》皆篇幅較短,應(yīng)為西漢時樂府詩。
《古詩十九首》;《枚乘雜詩》;古樂府;牽??椗畟髡f
漢代詠及“牽牛織女”傳說的詩歌,最早為《文選》所收《古詩十九首》之第十首《迢迢牽牛星》。學者們普遍認為這首詩是東漢末年之作。因而,學界認為“牽??椗眰髡f見之于詩歌在漢末。今先錄此詩于下: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迢迢牽牛星》一首中未寫及氣候時令,也未言及典章制度之類,難以考知其時代,但如認為它一定是東漢末年之作,也過于武斷?!度o黃圖》說秦始皇筑咸陽宮,“端門四達以則紫宮,象帝居,引渭水貫都以象天漢,橫橋南渡以法牽?!?。說明牽??椗商鞚h以相會的故事情節(jié)在秦代已在民間廣泛流傳,因而才有秦筑咸陽宮以牽牛渡河會織女的情節(jié)作設(shè)計依據(jù)的事。但以前學者們多認為《三輔黃圖》成書時代較遲,故多不相信。但魏晉時學者如淳、晉灼注書已多次引《三輔黃圖》①。而更有力的證據(jù)是湖北云夢睡虎地11號秦墓出土《日書》中有關(guān)牽牛織女的兩條簡文。其中《日書甲》中第三簡簡背說:
戊申,己酉,牽牛以取織女,而不果。不出三歲,棄若亡。
可見在戰(zhàn)國末期“牽?!薄翱椗眱蓚€星名已轉(zhuǎn)化為故事中的人物,在當時的傳說中牽牛在娶了織女之后,未過三年,棄之而去,就像沒有妻子一樣。由此看,《三輔黃圖》中所記載秦始皇時在渭水上架橋,取法牽??椗鄷那楣?jié),是可信的。
東漢初年班固《西都賦》中說:“臨乎昆明之池,左牽牛而右織女,似云漢之無涯?!惫湃嗽诓徽f明面向的情況下言左右,都是就面南而言。那么,言昆明湖上的牽牛織女像,是織女像在西,牽牛像在東。這同我所考證織女來自秦人遠祖女修,因而在西,織女星也在天漢西側(cè);牽牛來自周人祖先叔均,相對而言在東面,因而牽牛星在天漢東側(cè)的情形一致②。這進一步證明了“牽牛織女”傳說同周秦文化的關(guān)系,同時也說明了西漢前期牽??椗南?,已成為帝王苑池中的景物,而且其位置也體現(xiàn)著相關(guān)的情節(jié)。
《迢迢牽牛星》一詩在《玉臺新詠》中被列入《枚乘雜詩》中。自然這些詩未必為枚乘所作,有的也可能不是西漢時的作品。但在南北朝以前即傳說為漢初枚乘之作,則應(yīng)是見之于較早的文獻的。
《玉臺新詠》所收《枚乘雜詩》中,又有《蘭若生春陽》一首,不見于《古詩十九首》,也不在《文選》所收“蘇李詩”之內(nèi),我以為也是以“牽??椗钡膫髡f為題材的。全詩為:
蘭若生春陽,涉冬猶盛滋。愿言追昔愛,情款感四時。美人在云端,天路隔無期。夜光照云陰,長嘆戀所思。誰謂我無憂,積念發(fā)狂癡。
詩中說蘭草、杜若至冬還枝葉茂盛,生機勃勃,若按夏歷,顯然與實際情況不合。清初宗長白《柳亭詩話》卷十二論《古詩十九首》中《明月皎夜光》一詩云:“《淮南子》:‘孟秋之月,招搖指申?!嗽娪写倏?、秋蟬之景,則是漢朔之孟冬,非夏正之孟冬也?!稘h紀》:高祖以十月之霸上,因用為歲首,至武帝元初年丁丑五月,始改夏正。然此詩為漢初人作,又何疑哉?”所引《淮南子》文見《天文》篇,其中所說的“招搖”,同詩中的“玉衡”一樣,都是指北斗七星的斗柄③。申是指西方而偏南的角度?!痘茨献印愤@句話是說北斗七星的斗柄所指方向由南向西,到了指向申的方位時,便是孟秋七月。但《明月皎夜光》一詩既說“玉衡指孟冬”,又說“促織鳴東壁”、“白露沾野草”、“秋蟬鳴樹間”,所寫全為秋景。又說“玄鳥逝安適”,玄鳥即燕子,其向南飛也是在秋季。所以宗長白說此詩之所謂“孟冬”,指夏歷之孟秋七月?!短m若生春陽》一詩說蘭、若之草“涉冬猶盛滋”,據(jù)宗長白之說,也應(yīng)為太初改歷以前之作。
有沒有可能詩中的“冬”字是“秋”字之誤?作為可能性,是存在的。陸機《擬蘭若生朝陽》(“朝”或作“春”)曰:“凝霜封其條”,言“凝霜”而未言及“冰雪”,則是秋季。擬詩是據(jù)原詩立意,依此,則“冬”為“秋”字之誤。而如果是這樣,這首詩同《西京雜記》卷一所載西漢之時宮廷中即有初秋七月七日舉行穿針乞巧活動的事實相合。詠牽??椗娨郧锞捌鹋d(朱熹《詩集注》中所說“興而比也”),是自然之事。
這首詩中所寫情節(jié)同《迢迢牽牛星》相比,有異有同。不同的是:一是這首詩的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所思念的是女性。二是男女雙方,男的在人間,而女的在云端。
相同的是:一是詩中說“追昔愛”,看來原來在一起,而后來被分開了。二是詩的抒情主人公希望早日相會,但“天路隔無期”,沒有辦法,只有“長嘆戀所思”。這同《迢迢牽牛星》的“泣涕零如雨”等正好相應(yīng)。
因此,我覺得這首詩同《迢迢牽牛星》是一組詩,表現(xiàn)了“牽??椗惫适轮袃蓚€主要人物的感情。這是以前研究漢詩者所未言及的。詩中說:“夜光照云陰”,“夜光”即月光。前半夜見到月光,正當夏歷上旬時景象,也同漢代宮廷在七月七日舉行乞巧風俗相一致。民俗總是先在民間流行,以后才傳入宮廷。詩開頭的兩句說蘭草、杜若這兩種香草生于春天陽和之際,但入秋仍然繁盛潤澤,用以喻愛情的忠貞。這同漢代寫婚戀愛情作品中,表現(xiàn)一般的思念和怕被對方拋棄、忘卻(如《悲與親友別》一首所說“念子去我去,新心有所歡”),或擔心對方不能履行諾言(如《孟冬寒氣至》一首所說“一心抱區(qū)區(qū),懼君不識察”)等,都有所不同。而同《迢迢牽牛星》合讀之,則雙方情感都得以更深的展現(xiàn)。上面所談不同的第二點,可以看作:《蘭若生春陽》是就牽牛沒有追到天上時的情形言,《迢迢牽牛星》是就牽牛追到天河邊,被阻隔河兩岸時情形言。在這“異”的當中,暗示出了雙方的身份與情節(jié)的變化。
我認為這兩首都本是民間的作品,是民間所流傳,后來被收入樂府,作為樂府詩傳下來。關(guān)于這個看法有以下幾點理由:
第一,馬茂元先生《古詩十九首初探》把《古詩十九首》中作品分為兩類,“一類描寫游子的感慨,一類刻劃思婦的心情?!雹芷淞性诘谝活悺懊鑼懹巫痈锌钡挠小豆旁娛攀住返牡谌住肚嗲嗔晟习亍?、第四首《今日良宴會》、第五首《西北有高樓》、第六首《涉江采芙蓉》、第七首《明月皎夜光》、第十一首《回車駕言邁》、第十二首《東城高且長》、第十三首《驅(qū)車上東門》、第十四首《去者日以疏》、第十五首《生年不滿百》、第十九首《明月皎夜光》,共11首。其余8首為第二類。
實際上,這11首有的表現(xiàn)“貧士失職而志不平”的感慨,有的表現(xiàn)當國家薦賢之際無知音以引薦的哀傷,有的表現(xiàn)對已經(jīng)顯貴的同學朋友不援引自己的怨望,有的是嘆老傷時,表現(xiàn)及時行樂的思想。從中并不能看出是宦游在外,也并無思家念妻的情緒。這11首詩,除《涉江采芙蓉》以外,都可以看作文人之作。這類作品在《古詩十九首》中還有《行行重行行》、《冉冉孤生竹》、《凜凜歲云暮》、《孟冬寒氣至》4首,共14首。
這14首詩除《去者日以疏》、《生年不滿百》、《明月何皎皎》3首每首10句外,其余11首篇幅都比較長:
《行行重行行》16句,《青青陵上柏》16句,《今日良宴會》14句,《西北有高樓》16句,《明月皎夜光》16句,《冉冉孤生竹》16句,《回車駕言邁》12句,《東城高且長》20句,《驅(qū)車上東門》18句,《凜凜歲云暮》20句,《孟冬寒氣至》14句。以上11首最長者20句,最短者12句(只一首),平均將近18句。
《古詩十九首》中包括《迢迢牽牛星》在內(nèi)的另外5首,加上《蘭若生春陽》共6首,則篇幅都比較短,《涉江采芙蓉》8句,其馀皆10句。一般來說,民歌總是短小一些,而文人之作則刻意鋪排,篇幅較長。
因此,從形式上說,《迢迢牽牛星》、《蘭若生春陽》等6首應(yīng)是民歌的類型。
第二,《迢迢牽牛星》、《蘭若生春陽》等6首在表現(xiàn)手法和語言風格上民歌的特征比較明顯。語言的口語化,一讀可知。雖然《古詩十九首》中其作品也不同程度地表現(xiàn)出這些特征,但我們在確定這兩首作品的類型時,也不能不特予指出。比如《迢迢牽牛星》一首中出現(xiàn)了“迢迢”、“皎皎”、“纖纖”、“札札”、“盈盈”、“脈脈”等迭音詞,這在《古詩十九首》中也并不多見。
第三,隋代杜臺卿撰《玉燭寶典》卷七引《迢迢牽牛星》,作“古樂府”?!段倪x·陸衡擬古詩》李善注《擬蘭若生朝陽》云:“枚乘樂府詩曰:美人在云端,天路隔無期。”所引正是《蘭若生春陽》中二句,而稱作“枚乘樂府詩”。李善于《文選》注其它處引該詩中這兩句也稱作“枚乘樂府詩”。則此二詩本為樂府詩無疑。
據(jù)以上三點,我以為《迢迢牽牛星》與《蘭若生春陽》二首,是西漢時的樂府詩而流傳下來的。
漢武帝時代在昆明池上雕刻牽牛、織女二石像,朝野不會不以為盛事而稱說之,“牽??椗钡膫髡f無形中得到強化和進一步擴散,在文人當中、在民間成了常常說起的故事、傳說;而宮廷中采集民間歌謠,也會對這個題材更感興趣。《西京雜記》卷一說:
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俱以習之。
由此也可以看出西漢時代七夕乞巧風俗的流行。關(guān)于《西京雜記》的作者與材料來源,東晉葛洪《西京雜記跋》肯定是西漢末年的劉歆。北宋黃伯思《東觀馀論》以此為據(jù)說:“此書中事,皆劉歆所記,葛雅川采之,以補班史之闕耳?!鼻宕R文弨、姚振宗,近人張心澄等均認為此書為劉歆所撰,而葛洪編集。但自清李慈銘以來,多疑為葛洪雜抄漢魏百家短書而成,葛洪托名以自重。我的博士生丁宏武副教授有《<西京雜記>非葛洪偽托考辨》、《考古發(fā)現(xiàn)對<西京雜記>史料價值的印證》和《從敘事角度看<西京雜記>原始文本的作者及其寫作時代》,論證精詳,可以參看⑤。七夕風俗同“牽??椗钡膫髡f是聯(lián)系在一起的。西漢時代七夕乞巧活動的流行,也從側(cè)面證明了“牽牛織女”傳說在西漢時代的流行。成書于兩漢之間的《易林》中,也有同“牽??椗眰髡f有關(guān)的民歌被收入⑥?!兑琢帧ね椭⌒蟆吩疲?/p>
夾河為婚,期至無船。搖心失望,不見所歡。
其中并無“牽?!薄翱椗钡淖謽樱憩F(xiàn)情節(jié)同“牽??椗钡膫髡f一致,至少反映了這個傳說的影響。那么,兩漢時代“牽??椗钡膫髡f已廣泛流傳,在各方面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是可以肯定的?!短鎏鰻颗P恰?、《蘭若生春陽》二首產(chǎn)生于西漢中期以后,也就是完全有可能的。
總之,我認為《玉臺新詠》所收《枚乘雜詩》中《迢迢牽牛星》和《蘭若生春陽》二詩都是西漢時所傳樂府詩,也都是詠“牽??椗眰髡f的,不過一個是從織女的角度寫、一個是從牽牛的角度說罷了。這兩首詩本產(chǎn)生于民間,有可能經(jīng)過文人的潤飾,但不失民間作品的本色。因為見于西漢時文獻,或傳為西漢時作品,才被后代文人同西漢時三首文人之作和其他幾首樂府詩一起被看作枚乘之作,最后被編入《玉臺新詠》。
南朝詩人顏延之(384—456)有《為織女贈牽牛詩》,沈約(441—513)有《織女贈牽牛詩》,王筠(481—549)有《代牽牛答織女星》。三詩未必同時之作,而互相關(guān)聯(lián),同《迢迢牽牛星》、《蘭若生春陽》二詩的情形相近,是否受此二詩的影響,不得而知,要之論有關(guān)“牽??椗睂Υ鹬M詩,當以見于“枚乘雜詩”中此二首為最早。而這種表現(xiàn)形式在唐宋以后甚多,成了詠“牽??椗痹娮鞯囊环N特殊形式,可堪注意。
注釋:
①如淳曾任曹魏陳郡丞。他撰《漢書注》曾多次引《三輔黃圖》。晉灼是晉初人,曾任晉尚書郎,他注《漢書集注》也常引《三輔黃圖》。
②參拙文《漢水與西禮兩縣的乞巧風俗》,刊《西北師大學報》2005年第6期;《先周歷史與牽牛傳說》,刊《人文雜志》2009年第1期;《再論“牛郎織女”傳說的孕育、形成與早期分化》,刊《中華文史論叢》2009年第4期。
③玉衡為北斗七星的第五星,見《史記·天官書》。招搖為北斗的第七星?!抖Y記·曲禮上》:“招搖在上,急繕其怒。”《釋文》:“北斗第七星。”古代皆用以代指斗柄三星。
④ 馬茂元《古詩十九首初探》,陜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6月第1版,第4頁。
⑤前兩文依次刊《圖書館雜志》2005年第11期,《文獻》2006年第2期,末一文近期將在《圖書館雜志》刊出。
⑥《易林》,舊題西漢焦贛撰,又名《焦氏易林》。然書中林辭有些是言焦贛以后事。由早期傳本所題作者籍貫及有關(guān)文獻記載看,應(yīng)為王莽時崔篆所撰。“崔”、“焦”二字形體相近,也是致誤的原因之一。原書應(yīng)名《崔氏易林》。
(趙逵夫,1942年生,甘肅西和人,西北師大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甘肅省先秦文學與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編輯:魏 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