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市召陵區(qū)農業(yè)技術推廣站 朱芳云
小麥播前藥劑拌種實用技術
漯河市召陵區(qū)農業(yè)技術推廣站 朱芳云
漯河市召陵區(qū)地處河南省中部,是一個典型的農業(yè)大區(qū),耕地面積2.67萬hm2,常年種植小麥2.47萬hm2,年均產量1.74億kg。近年來,隨著小麥機械化程度的進一步提升,小麥病蟲害防治進入一個嶄新的階段,特別是小麥藥劑拌種的大量使用,對小麥地下害蟲、土傳、種傳等病害的防治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為了提高農民朋友對藥劑拌種重要性的認識,增強使用效果,現(xiàn)將小麥藥劑拌種實用技術介紹如下:
“麥收胎里富,播種是基礎”,而小麥播種期的藥劑拌種是小麥一生中病蟲害防治的重中之重,它具有操作簡便、環(huán)保,對人畜安全,成本低,防效好,省工省時等特點。在我國最初小麥拌種不是用來殺蟲(菌),而是為了播種均勻。按照農業(yè)部2020年農藥零增長要求,當前推廣的小麥拌種劑,既能殺金針蟲、螻蛄、蠐螬等地下害蟲,也能控制小麥生長期蚜蟲、吸漿蟲、灰飛虱等危害,同時也能預防小麥散黑穗病、腥黑穗病、全蝕病、紋枯病等病害,還具有促根壯苗、促進分蘗、增加成穗數(shù)的功能,是小麥生產上的一大變革。它不僅改變了過去單一強調注意小麥后期防治的傳統(tǒng)觀念,也從根本上解決了在小麥后期無法解決的科學難題(如小麥腥黑穗病、小麥全蝕病的防治),減輕了農民的勞動強度,減少了小麥后期的農藥使用量,降低了小麥的生產成本,提高了農民的經濟效益。
小麥藥劑拌種的主要防治對象:一是種傳病害,包括各種黑穗病、黑胚病等;二是土傳病害,主要是小麥紋枯病、全蝕病、根腐病、胞囊線蟲等;三是苗期病蟲害,主要包括小麥銹病、白粉病、病毒病、蚜蟲等;四是地下害蟲,主要是螻蛄、蠐螬、金針蟲、地老虎等;五是地上害蟲,主要是吸漿蟲、灰飛虱等。
小麥拌種劑存在以下問題:一是品種多、亂、雜,質量欠佳,以次充好;二是配方成分單一,防治效果難以令人十分滿意;三是種衣劑使用趨于規(guī)范,但市場銷售監(jiān)管不力;四是農藥標簽使用不規(guī)范;五是高毒種衣劑繼續(xù)使用。
小麥藥劑拌種要針對當?shù)夭∠x害發(fā)生情況選擇對路拌種劑,對病蟲害發(fā)生嚴重地塊要與土壤處理相結合,有時為了增強小麥抗逆能力,拌種時也可適量加入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起到“一拌多效”的作用,實現(xiàn)小麥苗齊、苗壯、苗勻的目的。
(一)防治小麥黑穗病兼治紋枯病、根腐病等,用3%苯醚甲環(huán)唑(敵萎丹)懸浮種衣劑20~30 mL或2%戊唑醇(立克秀)拌種劑10~15 g,對水700 mL,拌麥種10 kg。
(二)防治小麥全蝕病用12.5%硅噻菌胺(全蝕凈)懸浮種衣劑 20 mL,對水 0.5~0.75 kg,拌麥種10 kg,攪拌均勻后堆悶6~12 h,晾干后播種。
(三)防治小麥霜霉病用35%甲霜靈拌種劑20~30 g,對水700 mL,拌麥種10 kg。
(四)防治地下害蟲用50%辛硫磷乳油20 mL、48%毒死蜱乳油10~20 mL,對水 700 mL,拌麥種10 kg。
(五)防治灰飛虱、蚜蟲、葉蟬等傳毒媒介及苗期害蟲,用70%吡蟲啉種子處理可分散粉劑30 g或70%噻蟲嗪(銳勝)可分散粒劑10~20 g,對水700 mL,拌麥種10 kg。
(六)土壤處理,對地下害蟲和全蝕病發(fā)生嚴重的地塊,可用3%辛硫磷顆粒劑或3%甲基異硫磷顆粒劑和70%甲基托布津每667 m2用3~4 kg,在犁地前均勻撒施地面,隨犁地翻入土中。
(七)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拌種,為培育壯苗,提高小麥抗逆能力,拌種時應先用蕓薹素內酯0.5 mg/L浸種,晾干后拌種。
如果苗期蟲害發(fā)生較輕,病害發(fā)生較重,只用殺菌劑拌種即可,不必使用殺蟲劑;如果病蟲害混合發(fā)生,既用殺蟲劑又用殺菌劑拌種;如果地下病蟲害發(fā)生較重,僅靠拌種達不到預期防治效果,應采取拌種和土壤處理。
農民應嚴格按照使用說明書拌種,不能憑“估計”用藥,盲目加大用藥量,造成藥害,導致小麥出苗推遲,生長緩慢,嚴重者缺苗斷壟。
小麥用辛硫磷拌種應先用水稀釋,再拌種;小麥用五氯硝基苯、粉銹寧和立克秀拌種,應先將種子用清水噴至濕潤,然后將藥劑均勻混拌在種子上,立即播種或晾干備用;對于既用殺蟲劑又用殺菌劑拌種,應先拌殺蟲劑,堆悶后再拌殺菌劑,隨后立即播種。
小麥用殺菌劑拌種后,一般堆悶2~3 h,最多5~6 h,待藥劑被麥種吸收后隨即播種;小麥用殺蟲劑拌種后,應隨即播種或陰干后立即播種。切記小麥拌種后堆悶時間過長或拌種后久置不播,會對小麥造成藥害,殺菌劑拌種后不要在日光下攤曬,否則降低防病效果。
禁止使用“3911”拌種,其對人畜毒性高,對小麥藥害重,對地下害蟲防效差;拌種、播種、土壤處理要有防護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