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豬腹瀉的致病因素與防治措施
導致仔豬腹瀉的因素主要有非疾病性、細菌性、病毒性、寄生蟲類四種。非疾病性腹瀉通常由于蛋白含量過高、粗纖維含量過高、營養(yǎng)因子缺乏、應激因素、飼料中毒等原因引起。
1.細菌性腹瀉。
仔豬白痢 由大腸桿菌感染引起,7~14日齡最常見,氣候劇變、陰雨潮濕、乳汁不足或過濃過稠等均可引起該病的發(fā)生;病豬以排乳白色或灰白色漿狀、糊狀的腥臭糞便為特征。
仔豬紅痢 由C型或A型魏氏梭菌引起的急性傳染病,主要侵害3日齡以內的仔豬,以排淺紅或紅褐色稀糞和腸黏膜壞死為特征。病豬精神沉郁,食欲廢絕,排血便,有的糞便中含有壞死組織碎片和小氣泡,發(fā)病快、病程短、死亡率高。
豬痢疾 由腸道內密螺旋體與厭氧菌相互作用而發(fā)病,7~12周齡的仔豬易發(fā)。初期體溫達40~41℃,排黃色或灰色軟便,后期糞便呈水樣,呈現(xiàn)黏液性出血性下?。徊∝i拱背吊腹,迅速消瘦,食欲減退,渴欲增加,最后脫水衰竭而死亡。
仔豬副傷寒 由沙門氏菌引起,2~4月齡的仔豬易發(fā),多雨潮濕季節(jié)多發(fā)。急性呈敗血癥癥狀,
初便秘后下痢,排惡臭稀糞,體溫下降,
不久死亡;慢性病豬初便秘后呈持續(xù)性或間歇性腹瀉,排淡黃色或黃綠
色惡臭稀便,混有血液、壞死組織
或纖維素絮片,病豬呈漸進性消瘦。
2.病毒性腹瀉。
豬流行性腹瀉 由豬流行性腹瀉病毒引起的一種豬的急性腸道傳染病,冬春季節(jié)易發(fā)。哺乳仔豬、斷奶仔豬和育肥豬感染發(fā)病率100%,成年母豬為15%~19%;以2周齡內哺乳仔豬死亡率最高;仔豬病初常嘔吐,排灰色或黃色粥樣或水樣稀便,惡臭。
豬傳染性胃腸炎 由豬的傳染性胃腸炎病毒引起的一種高度接觸性傳染病,主要引起2周齡以下的仔豬嘔吐、嚴重腹瀉和高死亡率,排水樣黃色或灰色糞便,常有未消化的凝乳塊,惡臭。
輪狀病毒 由豬輪狀病毒引起的急性腸道傳染病,主要發(fā)生于2月齡以內的仔豬,種豬和大豬呈隱形感染。冬末春初季節(jié)最多,死亡率可達50%;病豬常于食后嘔吐,排水樣或糊狀、黃色或灰褐色糞便,常因脫水在3~7天內死亡。
3.寄生蟲性腹瀉。
以球蟲、蛔蟲、錐蟲引起的腹瀉較為多見,20日齡以上的豬易發(fā),呈慢性經過,通常伴有食欲不振、咳嗽、呼吸困難、貧血等癥狀,有的腹瀉與便秘交替出現(xiàn);有的伴有體溫升高,病豬發(fā)育不良,逐漸消瘦,衰竭死亡或變成“僵豬”。
4.綜合防治措施。
強化免疫接種 妊娠母豬產前5周和1周各免疫1次豬傳染性胃腸炎與流行性腹瀉病毒二聯(lián)活疫苗或滅活疫苗;新生仔豬通過吃初乳獲得被動免疫,可預防仔豬黃痢、白??;斷奶仔豬用豬副傷寒活菌苗飲水免疫,50日齡時再加強免疫1次,可預防仔豬沙門氏菌病。
保證妊娠母豬營養(yǎng) 給妊娠母豬飼喂營養(yǎng)全面均衡的全價配合飼料,滿足各種維生素、微量元素及礦物質需要,保證胎兒健康發(fā)育。在母豬日糧中加入適量的低分子脂肪酸可顯著提高初乳中總蛋白質、免疫球蛋白和不飽和脂肪酸含量,從而增強仔豬抗御腸道病原體的能力,防止腹瀉發(fā)生。仔豬出生后應讓其及早吃上初乳,獲得被動免疫保護,而及時補鐵,則可有效防治仔豬營養(yǎng)性貧血,增強仔豬抵抗力。
藥物防治 早發(fā)現(xiàn)早治療,抗菌與補液相結合。細菌性病原感染而引起的腹瀉,可選用諾氟沙星、慶大霉素、磺胺類藥物等配合微生態(tài)制劑如益生菌、促菌生等進行治療。為防止仔豬脫水和電解質紊亂,結合口服補液(氯化鈉3.5克、硫酸氫鉀2.5克、氯化鉀1.5克、葡萄糖20克,加溫水1000毫升)可取得較滿意的治療效果.病毒引起的腹瀉,沒有特效藥物治療,主要通過加強飼養(yǎng)管理和疫苗預防,對癥療法,口服微生態(tài)制劑,防止繼發(fā)性感染,以降低病毒性腹瀉引發(fā)的死亡率。
(楊振燕 萊蕪市畜牧獸醫(yī)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