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慧琴
(張家口市博物館,河北 張家口 075000)
論文物環(huán)境對文物保護的影響
呂慧琴
(張家口市博物館,河北 張家口 075000)
作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中國是一個智慧而神秘的國度,伴隨著數不勝數的文化藝術品、文化遺址、建筑遺跡等文物的相繼出土,這個勤勞而偉大的中華民族從此揭開了她神秘的面紗。然而文物的出土面世只是一個起點,接下來如何保護這些不可再生的珍貴遺產,成為我們厚重的課題。
文物環(huán)境;文物保護;影響
文物是人類祖先留給后代人的珍貴財富。中華民族上下五千文化燦若星河,智慧而勤勞的民族在漫漫歷史長河中發(fā)明、創(chuàng)造出精彩絢麗的文化古跡。它們對于我們來說,不僅是祖先智慧的見證,更是不可再生的遺產,然而伴隨著紛繁復雜的外界因素變化,尤其是自然環(huán)境和人為破壞,使得不少璀璨的文化古跡寶藏正在時光的流逝里黯淡下來,本篇文章立足于文物保護,從文物環(huán)境對文物保護的影響著眼,來制定切實可行的文物保護措施。
祖先留下來的每件文物都是珍稀的、不可復制再生的資源,我們后世人的妥善保護是其保持原貌的前提。文物種類紛繁復雜,如洞窟石刻、古代建筑遺址、各類藝術品等,不同材質、規(guī)模類別的文物所遭受的外界破壞因素不盡相同,概括起來主要有自然環(huán)境威脅(水污染、輻射污染、微生物污染、大氣污染)和人文環(huán)境威脅兩大類因素。下面,筆者就根據這兩大類文物環(huán)境因素來談談文物保護中文物環(huán)境因素的作用。
(一)自然環(huán)境威脅
自然環(huán)境因素對于文物來說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文物的留存和延續(xù)需要依賴于自然環(huán)境,另一方面,自然環(huán)境中水、輻射、微生物、大氣等因素對于文物會起到腐蝕和破壞作用。
第一,水污染。經濟飛速發(fā)展一方面帶來了人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一方面導致了嚴重的水污染,而污染的水源對于文物的生存構成了極大的威脅。工業(yè)經濟生產過程中將含有氮化物、硫化物的工業(yè)廢水排放到江河湖海,導致大量的地表水源和地下水被污染。污染水體中富含有機物、酸堿類物質,而這些物質一旦滲入或者直接接觸到地面的文物,將會嚴重侵蝕破壞文物質地,根據近幾年的調查統計發(fā)現,我國10%的地下古墓文物中的鐵器、化石、青銅器等物都不同程度地遭受到了這些污染水源的破壞和侵蝕。這種情況給我們的地下文物保護、發(fā)掘工作帶來了壓力。
第二,輻射污染。強烈的光線對于文物,尤其是紙質、織物文物等有著極大的影響,這其中我們所說的光線主要是指大氣中的紫外線和藍光。近幾十年來,伴隨著工業(yè)生產和人類生活,自然生態(tài)破壞嚴重,空氣中的氟化物嚴重削弱著地球的保護膜——臭氧層,而臭氧層就是抵御紫外線、阻隔藍光的主要物質。長期置身于這種環(huán)境下的文物,不可避免地遭受著光線的侵蝕和污染。例如,甘肅燦爛的敦煌壁畫就是一個讓人心痛的案例。敦煌壁畫中高超的繪制技藝和絢麗奪目的用色搭配,曾經令世界嘆為觀止,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光線的破壞力在鮮艷的壁畫中留下了難以逆轉的印記。不少原本精美絕倫的畫作出現了剝蝕,更有甚者面目全非。這種現象不論對于考古界還是對于我們普通民眾,都是一種損失。
第三,微生物。古代低下的生產力并沒有阻礙祖先們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提高生活質量的愿望。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代,智慧的祖先已經掌握了嫻熟的紡織技術。他們利用栽種的棉花、蠶絲等有機物紡織成布匹,再對其進行精細裁剪縫合,制作成精美合體的衣飾,除了衣物,還有精巧實用的木器家具、繪畫紙品等,他們均是古人智慧的見證。由于特殊的保存技巧和地理環(huán)境作用,這些織物穿越了千年的歷史時空,走到了現代人們的視野中。然而由于這些珍稀木器、紡織物、紙品的材質屬于天然的有機物質,極易受到大自然微生物的威脅,所以他們的保存成了考古界的難題。
第四,大氣污染。在眾多自然環(huán)境因素中,大氣污染對于文物保護的影響最為致命。工業(yè)革命以來,污染一詞就像夢魘一樣陪伴著人們,工業(yè)生產導致含有大量的污染物排放到大氣中,這其中的污染物包括粉塵、硫化物、氮化物等,這些物質或者暴漏于空氣中,或經由大氣作用,化入雨水中,回到地面下滲入地下水源。而這種立體交互式的污染對于文物的保護是一種巨大的威脅。首先這些化為雨水,形成酸雨的污染物質,對于石窟雕刻文物的傷害極為致命。山西大同的云岡石窟以精美的石像雕刻聞名于世,然而由于這些石刻中含有大理石材質,所以近幾十年來受酸雨的沖刷、侵蝕,損毀嚴重。其次,下滲入地下水的這些污染物質會改變土壤酸堿值,影響土質,這些被污染的土壤一旦作用于地下文物,必將侵蝕地下文物中鐵質、青銅等材質的文物,嚴重威脅這些珍貴文物的生存。
(二)人文環(huán)境威脅
威脅文物留存與保護的因素中,除了自然環(huán)境因素,人文環(huán)境因素也是造成文物破壞的重要原因。目前人文環(huán)境因素對文物保護構成威脅的內容包括旅游污染和噪音污染兩個方面。
第一,旅游污染。旅游對于文物部門來說是利弊兩摻的行為。好的一方面是通過旅游,讓大量精美的文物走進人們的視野,讓人們認識和感知我國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先人智慧,它不僅可以增加人們的閱歷、拓寬視野,亦可以增強人們的愛國主義情操的培養(yǎng),這也是我國相關文物部門所期望的事情。然而旅游卻伴隨著破壞。首先,我國國民素質參差不齊,文物旅游管理單位也沒有辦法對旅游者的素質加以測評,所以在文物展示旅游過程中,素質低下的旅游者破壞文物的現象時有發(fā)生。最常見的就是我國不少文化遺址古跡上,那耳熟能詳的“**到此一游”字眼,這種不文明的行為不僅破壞了文物,也凸顯了旅游者的無知與野蠻。其次,旅游人數的增多,導致不少文物尤其是石雕類文物置身于酸性氣體環(huán)境,長此以往,石窟壁畫和雕刻就會出現侵蝕、剝落、掉色等現象,嚴重影響文物的美觀和生存。
第二,噪音污染。當今社會人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經濟繁榮現象卻帶來了大量的噪音污染,不管白天黑夜,公路街道車水馬龍,喧鬧嘈雜聲充斥雙耳。噪音污染不僅對人們身體健康造成危害,對于文物的保護更是一種不可忽視的威脅。尤其是位于山區(qū)的石雕洞窟和古墓遺址。山地資源的開發(fā)過程中,時不時會用到爆破作業(yè)和大型器械操作,而就是這些尋常的開采作業(yè)噪音振動,對于山中文物的生存和保護構成了嚴重的威脅。另外交通方面,鐵路、盤山公路上不斷駛過的車輛也會影響文物的保護工作。
介于威脅文物保護工作的兩個環(huán)境因素(自然環(huán)境和人文環(huán)境),筆者幾經查閱相關文物保護資料、典籍,通過實地走訪相關專家、實地調研,總結歸納出針對“威脅文物保護工作的兩個環(huán)境因素(自然環(huán)境和人文環(huán)境)”的有效措施,以期更好地改善目前文物保護現狀,讓越來越多的文物得以妥善留存下來。
(一)治理環(huán)境污染、控制污染排放
想要降低污染帶給文物保護的傷害,需要國家文物主管部門和環(huán)保部門聯動起來,監(jiān)控大氣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的排放。對于大氣污染,治理文物附近的污染源頭,嚴格控制各類大氣污染物,尤其是富含硫化物、氮化物等污染物的排放。在定時定期對排放到空氣中污染的合格度抽查的同時,對于違規(guī)操作的企業(yè)加大處罰力度,建立企業(yè)一把手問責制度,針對屢教不改的違規(guī)排放行為一查到底。對于水污染,一方面要嚴格排查工廠企業(yè)的廢水合格率,一方面要發(fā)動群眾,及時舉報文物周圍廢水排放不達標企業(yè)。對于噪音污染,文物保護部門要密切監(jiān)控文物周圍的大型施工作業(yè)行為,針對足以威脅文物保護的噪音污染行為及時予以制止,另外對于周邊通行車輛過多的文物遺址,文物部門及時聯系交通部門,倡導噪音較大的車輛安裝減震、消音等設備。
(二)優(yōu)化生態(tài)體系、構建和諧環(huán)境
生態(tài)環(huán)境和文物的保存息息相關。不少文物就是因為所在地區(qū)的生態(tài)環(huán)境較差,而損毀嚴重。針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特點,筆者歸納整理出來兩種保護策略:對于可移動、較為小巧靈活的文物,建議修筑博物館進行集中統一保管。針對無法移動的石窟、石雕、壁畫、遺址等文物,建議通過建設生態(tài)保護區(qū)、修復生態(tài)環(huán)境(如增加綠化面積、控制旺季旅客數量等),來對文物進行妥善保護。
(三)引進先進科技、助力文物修復
在文物保護的過程中,我們會遇到各種文物破壞情況,比如文物受損,尤其是瓷器類文物、紙質類文物等,對于這些文物狀況,掌握先進而精密的修復技術顯得極為重要。國家文物保護單位應當積極引進人才和掌握、學習先進的修復技術,把破損對于文物的影響降到最低。
文物是一種不可再生的智慧精華,它是人類祖先留給我們最值得珍惜的寶藏,我們有責任有義務做好這些文物寶藏的保護工作。雖然目前的自然環(huán)境和人文環(huán)境相對比較惡劣,但我們只要采取相應的措施和技術,還是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護好這些文物遺產的,本篇文章中,筆者正是結合目前文物保護的兩大威脅因素,結合國內外文物保護的優(yōu)秀經驗,探究文物環(huán)境中文物保護的方法,以期來喚起大家對于文物保護的關注。由于筆者經驗不足,文章中的觀點、內容難免有時偏頗,有錯誤和不足之處,希望廣大專家學者、朋友、前輩予以批評指正。
[1]蔡志偉.基于文物保護展示最佳化的文物環(huán)境影響評估探索——以鄭州市歐洲時尚中心(錢塘路連片開發(fā))(項目)為例[A].中國城市規(guī)劃學會、貴陽市人民政府.新常態(tài):傳承與變革——2015中國城市規(guī)劃年會論文集(08城市文化)[C].中國城市規(guī)劃學會、貴陽市人民政府,2015:11.
[2]張曉燕,師瑞平.淺談環(huán)境因素對文物的影響及文物考古環(huán)境保護問題[J].黑龍江史志,2014(1):73.
[3]張珊珊.探討環(huán)境因素對文物的影響及文物考古環(huán)境保護問題[J].才智,2013(22):296.
[4]遲暢.環(huán)境因素對文物的影響及文物考古環(huán)境保護問題探討[J].環(huán)境科學與管理,2013(2):11-13.
[5]劉建波,陳新征.文物保管環(huán)境對文物保存的影響及控制[J].網絡財富,2008(6):154-155.
X503.5
A
呂慧琴(1981-),張家口市博物館,本科,館員,主要從事工作:文物保管,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