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銀川晚報·教育周刊》“開課吧”欄目為例"/>
文/胡清萍
教育向來是全社會關注的熱點,教育領域的“一舉一動”都會成為新聞報道的焦點。其實,教育不僅是值得報道的領域,更是一個值得評述的領域。《銀川晚報·教育周刊》打破地市級都市報傳統(tǒng)的報道模式,開設新聞評論欄目“開課吧”,在眾聲喧嘩的教育思潮中傳播客觀、理性的聲音,在紛繁的社會現(xiàn)象中引導正確的教育觀念,受到廣大讀者尤其是學生家長、教育工作者的廣泛好評。
作為新聞媒體的重要宣傳手段之一,新聞評論是社會輿論的集中反映,又反過來有力地引導社會輿論。新聞評論以自己獨特的方式發(fā)揮作用,其社會功能表現(xiàn)在引導觀念、深化思想等方面。如今,我國教育體制正處于轉型期,教育亂象比較突出。2017年1月,《銀川晚報·教育周刊》開設“開課吧”欄目,每周推出一篇教育評論,截至目前已經刊發(fā)40余篇,其宗旨主要針對廣大讀者特別是學生和家長,抓住教育熱點問題發(fā)聲,敢于及時亮明觀點。
針砭不良現(xiàn)象,引導正確觀念。
教育領域的各種不良現(xiàn)象屢見不鮮,各種錯誤認識大行其道。教育新聞評論必須明辨是非、亮明態(tài)度。
高考自主招生方興未艾,全國試點自主招生的高校達90所。與此同時,自主招生被一小部分人當作進入好大學的“捷徑”:有開具虛假社會實踐證明的,有父母為孩子代寫論文的。因此,在2017年自主招生報名階段,《銀川晚報·教育周刊》發(fā)表評論《參加自主招生 莫把“途徑”當“捷徑”》,提到,這些學生如果走“捷徑”成功,必將產生僥幸心理,而難以腳踏實地寒窗苦讀,看似一時得意,卻可能貽害一生。
每逢高考填報志愿,選什么專業(yè)是眾多考生和家長的艱難抉擇。不少家長不顧孩子的興趣和特長,強迫孩子填報所謂“熱門”專業(yè)?!躲y川晚報·教育周刊》發(fā)表評論《上大學選專業(yè),不妨給“瞎摸”一次機會》,文中引用了郝景芳上大學的經歷,郝景芳曾獲全國中學生新概念作文大賽一等獎,本科、碩士階段學物理專業(yè),博士階段改讀宏觀經濟學,2016年以《折疊北京》小說獲得了世界科幻大獎雨果獎。文中的案例引導了家長換角度看問題,尊重孩子的想法。
透過現(xiàn)象探本質,為讀者釋疑解惑。教育領域的新聞內容異常豐富,各種新事物、新問題層出不窮。新聞評論應該對大家最為關心、最為焦慮的問題做出明確的回答,為讀者釋疑解惑。
每年高考語文考試之后,針對作文題目便會開始一場人人評說的“狂歡”,更有無數專家進行解讀,然而多數說的是空話、套話,讓學生對于如何寫好高考作文更加困惑?!躲y川晚報·教育周刊》發(fā)表評論《高考作文的思路,藏在幼兒園的游戲里》,以2017年高考語文全國卷(卷I)的作文題目為例,當年的作文題目提供了12個“中國關鍵詞”,要求從中選擇兩三個關鍵詞,寫一篇文章幫助外國青年讀懂中國。而在幼兒園常見的游戲中,老師在一組卡片上畫出各種動物、植物、人物等,讓孩子們隨意翻開3張,把上面的圖畫串聯(lián)起來講一個故事。這與高考作文的要求完全一致。許多孩子還玩過“333學具”,玩的時候要按顏色、形體或材料的不同來分類,對12個關鍵詞語進行選擇,也是類似的思路。
2017年11月1日,據新華社報道,寧夏教育部門明確規(guī)定:學生是完成作業(yè)的主體,教師是設計和評價作業(yè)的主要責任人,不得布置要求家長完成或者家長代勞的作業(yè)。有的媒體更稱“家長簽字”是教育領域的“怪胎”。不簽字還如何督促孩子學習?眾多家長陷入糾結之中。《銀川晚報·教育周刊》及時發(fā)表評論《家長應是孩子成長的“音樂背景”和“精神底色”》,提出叫停“家長簽字”,本質上是學校教育責任的回歸,但并不意味著家長教育責任的減輕。家長理應是孩子學習過程中縈繞不絕的“音樂背景”,是孩子人生征途中須臾相伴的“精神底色”。
剖析具體實踐,深化理論認知。
2017年10月,一篇名為《當小學生遇見蘇軾》的文章引發(fā)媒體廣泛關注。清華大學附屬小學學生的研究成果《大數據幫你進一步認識蘇軾》《蘇軾的旅游品牌價值》《蘇軾的心情曲線》等,讓人眼前一亮。許多家長和學生除了驚艷,更多的是“驚羨”。
《銀川晚報·教育周刊》發(fā)表的評論《研究中學習柔軟地改變教育》中提到,從理論上講,學生的學習方式大體分為三類:書本中學習、實踐中學習和研究中學習。傳統(tǒng)教育是一種學科化的教育,每個學科的知識點都是割裂的,脫離真實情境。而研究中學習其實就是要讓學習與真實世界有交集,這種交集越多,學生就越覺得這些知識有意思。從這一點上來說,研究中學習也是在構建一種吸引力,柔軟地改變教育。
在新媒體時代,《銀川晚報·教育周刊》及時跟進,采用眾籌式寫作方式,紙媒、網絡、客戶端等三位一體傳播,與媒體組織的各種線下活動聯(lián)動配發(fā)評論。
借力“外腦”,探索眾籌式新聞評論寫作。眾籌式評論的寫作過程與眾籌式融資運作過程有一定的相似性。有業(yè)內人士總結出眾籌式評論的概念,即為了更好地傳播觀點,媒體編輯部與評論寫作隊伍就某一選題加強溝通與合作,以眾籌的方式匯集思路或觀點,并行之于文的過程。
作為一家地市級都市報,《銀川晚報·教育周刊》擁有一支專門的評論寫作隊伍是不現(xiàn)實的,借力“外腦”是最佳選擇之一。在眾籌式評論的理念中,作者可以不是編輯部成員。由于《銀川晚報·教育周刊》編輯以開放、平等、協(xié)作的精神對待作者,調動作者的參與積極性,面對不斷涌現(xiàn)的教育新聞熱點事件,雙方合作默契,在事件萌芽時迅速關注、及時溝通,第一時間推出評論;在寫作過程中,雙方通過QQ、微信等社交軟件,隨時交換意見,確保評論的導向正確、成品率高。
《銀川晚報·教育周刊》眾籌式評論的作者,包括媒體從業(yè)人員、教育行政部門的主管領導、教育工作從業(yè)者、大學在校學生、中小學生?!伴_課吧”欄目刊發(fā)的《對<琥珀>一文內容的質疑》,作者就是一名小學六年級學生。該學生在自己所學語文課文《琥珀》中,發(fā)現(xiàn)了幾個知識性的錯誤,包括時間錯誤、地理環(huán)境錯誤、用詞錯誤,并一一列出理由。編輯專門為該文章加了按語,指出這也許是“一家之言”,但該學生勇氣值得點贊,希望有越來越多的學生在學習時不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媒體融合,“三位一體”擴大傳播效果。《銀川晚報·教育周刊》將“開課吧”當作重點欄目來打造,將該欄目稿件安排在最為突出的版面,絕大多數情況下占據周刊的頭版頭條,而且評論標題采用的是版面上最醒目的字體、字號。與此同時,“開課吧”欄目的新聞評論都會及時通過《銀川晚報》官網進行網絡“二次傳播”。
目前,微信已經成為國內應用最為廣泛的社交媒體。《銀川晚報·教育周刊》的微信公眾號“銀川教育”,充分利用周刊的內容和公信力資源運營,如今已經擁有5萬粉絲。“銀川教育”公眾號經常將“開課吧”欄目的新聞評論作為重要內容推出,既擴大了評論的影響力和傳播效果,又豐富了微信的內容,受到眾多粉絲的關注和點贊。
由于目前新聞用戶的注意力日益碎片化,單一冗長的文字評論已經很難獲得廣大受眾的持久關注,因此,“開課吧”欄目積極嘗試融合傳播。比如,近期刊發(fā)的評論《糾結的語文教與學,更需“運用之妙”》,在微信公眾號上進行播發(fā)時,文字中插入了魯迅雜文《考場三丑》的資料圖片、著名學者溫儒敏的肖像,同時配發(fā)了時長4分10秒的評論朗讀音頻,形成了集文字、圖片、漫畫、音頻于一體的融合傳播模式。
拒附風雅,追求評論與實踐聯(lián)動。新聞評論是媒體的靈魂和旗幟,其創(chuàng)作不是為了附庸風雅或單純追求轟動效應,而是生活體驗的真實表達。《銀川晚報·教育周刊》的“開課吧”欄目,不是為了評論而評論,而是追求說理與實踐相結合、評論刊發(fā)和具體實踐互動。該欄目評論經常闡釋周刊所組織活動的內在價值,讓參與者除了活動本身的收益外,更得到思想的提升和豐富。
《銀川晚報》主辦的中小學生現(xiàn)場作文大賽,已舉辦五屆,深受學生和家長的歡迎,每一屆參加的學生都達近萬人。但在現(xiàn)實中,有一種膚淺的認識,參賽只是單純追求獲獎拿證書,為小升初或中招升學“鋪路”。
《銀川晚報·教育周刊》在2017年作文大賽報名之際,發(fā)表評論《現(xiàn)場作文大賽的啟示:百度,亦須有“度”》,文章提到,依靠搜索寫文章,是人腦與網絡“聯(lián)網”狀態(tài)下進行的,而現(xiàn)場作文大賽的“現(xiàn)場”規(guī)則提醒人們,現(xiàn)實中眾多考試、比賽,是在人腦與網絡“斷網”情況下進行的。在搜索依賴癥流行的時代,現(xiàn)場作文大賽最為寶貴的、被很多家長和學生所忽視的價值,恰恰是“現(xiàn)場”二字暗含的啟示。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fā)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新時代對教育的需要,比任何時候都迫切。作為教育媒體評論欄目,《銀川晚報·教育周刊》的“開課吧”欄目要發(fā)揮更大作用,必須堅持以新鮮生動、親切可信的實例,如抵膝交流、娓娓道來的說理,彰顯更強的思想力、引導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