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歐陽千倩
甄秀才
文丨歐陽千倩
甄秀才近來諸事不順。
村里人都這樣說。可他還是每天清早提個破書簍,樂呵呵地從村東晃悠到村西,溫溫吞吞地踱到涑水邊的大石頭,翻開那幾本缺胳膊少腿的書,好像那個落第五次的人不是他。
什么叫讀書人的樣子?村里人都勸他多學學賈生。人家柴門掩得結(jié)結(jié)實實、嚴嚴密密,人家頭懸梁錐刺股,發(fā)憤忘食,全村都聽得見他激昂的讀書聲和因病重而震得茅草翻飛的咳嗽聲。大家都說他是個好苗子,必有大出息。
他娘也曾拐彎抹角地勸過他。甄秀才愣了好一會兒,才撿起一絲苦笑,訥訥道:“讀書人……樣子……娘,什么是讀書人呢?”他娘望著這個不開竅的兒子,翻著白眼重重掄了他幾巴掌,罰他三天不能吃飯。這是甄秀才第二件不順的事。
可甄秀才就像著了迷一樣,逢人便問這個問題,一來二去地,他碰見了難得出來溜達的賈秀才。賈秀才見他先是一笑,然后大老遠地喊:“甄兄以為如何?”
甄秀才一驚,他心里轉(zhuǎn)了八十一個彎,思忖來琢磨去,硬著頭皮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讀書人的追求。讀書人不求名,不求利,畢生所愿,無非是明明德于天下,無非是學有所用解民倒懸?!?/p>
賈秀才收攏了手中紙扇,“哦?那甄兄應(yīng)致力科舉,及早衣紫啊?!?/p>
甄秀才雙肩漸漸塌了下去,耷拉著眼皮,有氣無力:“甄某好讀書,經(jīng)史子集皆有涉獵。見識多了,越發(fā)覺得八股不過一個花架子。且對圣賢著作的解釋,本是個見仁見智的事,何必因一家之言廢千千萬萬讀書人肺腑之見?甄某性不喜束縛壓抑,便……”
賈秀才笑出了聲,打斷他:“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又接著說:“口口聲聲標榜自己不逐名利,往往是因為名利從不青睞于他,由此而生憤懣,生陰怨。甄兄整日無所事事,與鄉(xiāng)里小兒無二致,卻妄談明德,將己列入高士……賈某,不以為然?!?/p>
甄秀才雙眼微瞇,專注地聽著。
“賈某家貧,眾所周知。故一日不敢稍加懈怠,珍重科考,望有朝一日,一舉躍龍門,報父母之恩,報父老之懷。君荒廢正業(yè),不思家中米缸,只求自身心安,逍遙度日,渾渾噩噩,哪里是個士人樣?”
甄秀才死命地盯著賈秀才,陰惻惻地道:“聽君一言,勝醍醐灌頂,哈哈?!彼行┌d狂地轉(zhuǎn)過身,顫巍巍地往前走,不知何時來了湊熱鬧的人,半是同情半是欣慰地望著他。賈秀才揚了揚下頜,倒是嘆了一聲。
等曾經(jīng)到過的最遙遠的地方都已經(jīng)走過,甄秀才席地而坐。天色還早,樹聲稀稀落落,藍色天穹離人近,壓得他喘不過氣來。
他開始自說自話:“那賈秀才,怎么幾年不見,成了這副模樣?無禮自傲,洋洋得意。哪里是圣人看好的傳人,分明是個不自知的蠢材。瞧瞧他沾沾自喜,妄想鯉魚躍龍門,把圣賢之道當成什么了?”他越想越生氣,手揪住地上野草,一根根地拔,“但我來指責他,又有什么倚仗呢?依他的意思,我這樣溺于孤高,比毫無追求之人更無用。怪哉!怪哉!”
他的動作靜止,眼里光亮一閃,喃喃:“這樣……那,他以為他高于我的……追求。他,有擔當?真是混賬!”甄秀才覺得賈秀才是個讓人腦殼疼的人物,他開始反駁:“世人汲汲,唔,無可厚非,讀書人若個個像他,那還了得,奸佞當?shù)?,武將奪權(quán),民不聊生……”甄秀才打了個寒噤,顫了顫?!安灰?,不要利,是因為本來沒有名利。這,這,這哪是個讀書人,唉……”
他這時對賈秀才竟生出一些微妙的同情來,似乎打算“大人不記小人過”。
“甄某空有報國之志,不逢盛世,不愿折腰為五斗米。世人不知吾,理固宜然。萬萬不可拘己以媚世,萬萬不可?!彼缡强偨Y(jié)。
整理好心情,甄秀才還是一如既往地飄回村,路上遇見的張裁縫、剪刀李都不約而同地捶捶他的肩,力度……不可謂不重。甄秀才只當是玩笑,沒看見張、李神色之莊重,仿佛在用這個行為向下一輩傳遞責任。承平天下有他們的一份力,他們賣力干了,他們覺得,也該是甄秀才大出氣力的時候了。
至于甄秀才怎么覺得,誰知道呢?
點評
賈秀才追逐科考,望有朝一日,一舉躍龍門,甄秀才追逐于學有所用解民于倒懸,以求報國。前者重現(xiàn)實,但因為追逐方向的局限,終究擺脫不了“俗”與“迂”二字,就算得了功名,報得父母之恩、父老之懷,也難成為濟世之才;后者重理想,但因為人生追求僅停留在口頭上,即便目標高遠,意義非凡,但也只是鏡花水月,空中樓閣,于人無助,于時無用,終歸不過夢一場,幻一場。
本文中,作者的高明之處,在于設(shè)計了兩個相對的人物形象,而又絕非形成正與反的對比,也無意于去區(qū)分兩位秀才的高下,只是通過他們言行的呈現(xiàn),表現(xiàn)出雙重的諷刺意義。而對于我們讀者而言,更要從諷刺中明白一個道理:追逐,需要高遠的目標,也需要努力與實干。對此,段末張裁縫、剪刀李這一細節(jié)值得我們深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