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元濤
中華醫(yī)學博大精深,是具有五千年歷史的璀璨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其中,為世人奉為“醫(yī)之始祖”的《黃帝內經》,集中反映了我國古代的最高醫(yī)學成就,中華醫(yī)學理論體系至此創(chuàng)立,這是一份豐厚的文化遺產。作為華夏子孫、尤其對從事醫(yī)學工作的人們而言,如何傳承和弘揚中華醫(yī)學遺產,這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大而現實的課題。
陰陽理論是中醫(yī)理論體系的核心?!瓣庩枴?,是我國古代用來認識自然和解釋自然變化的一種認識論,具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它是抽象的概念,不是具體的物質,正如《黃帝內經》《靈樞·陰陽系日月篇》所說:“且夫陰陽者,有名而無形,故數之可十,離之可百,散之可千,推之可萬,此之謂也。”這說明“陰陽”既可以代表事物所固有的相互對立又相互依存的屬性,也可以代表同一事物相互對立又相互依存的兩個方面。當“陰陽”這一概念滲透到醫(yī)學領域,即《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表述的:“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彼驹诤暧^的高度,運用“陰陽”法則,把人體分為一陰一陽兩個方面,捕捉人體在不同時間、不同空間所產生的不同的體征變化,按陰陽進行分類、歸納、推理、總結,以涵蓋人體生理、病理中的一系列復雜問題,由此形成了中醫(yī)陰陽理論。
在中醫(yī)陰陽理論指導下,中醫(yī)不但能治好病,而且能治好許多沉疴大病。這就表明,中醫(yī)陰陽理論一定包含著許多科學道理,否則兩千多年來用中醫(yī)陰陽理論指導臨床診療,是不可能有規(guī)律地治好那么多種疾病。然而,就目前的現狀分析,中醫(yī)能治好病,但講不清治好病的道理,原因究竟在哪里呢?
筆者認為原因主要有三:
一、陰陽理論是中醫(yī)理論體系的核心。前文已表述,陰陽是抽象的概念,不是具體的物質。在中醫(yī)陰陽理論的背后物質主體是什么,目前沒有搞清楚。人體陰陽體征是一種動態(tài)反應,而運動是物質的運動。運動和物質是不可分割的。所以在人體陰陽的背后一定有物質主體的支撐。陰陽是“有名而無形”,這個“形”,歷代先賢沒有明指,應當由我們后人把它揭開。
二、中醫(yī)講辨證論治,望、聞、問、切,根據患者的陰陽體征來治病。人體內產生陰陽變化的生命結構是怎樣的,至今還是個謎。
三、既然中醫(yī)治病是以人體的陰陽為依據,那么人體陰陽的量化標準是什么,仍然是個謎。
正因為上述三個基本問題沒有弄清楚,所以中醫(yī)陰陽理論的科學性就不可能講清楚,給人的感覺是抽象的、模糊的,一切憑醫(yī)者的經驗。從歷史發(fā)展觀反思,受限于科技水平,300年前不可能剖析中醫(yī)陰陽理論的物質主體,而300年后生物學家發(fā)現了細胞,認識了細胞,我們的視野豁然開闊、深銳了。實驗證明,細胞是構成人體的最小生命體,具有獨立完整的代謝體系,是有機體生長發(fā)育的基礎,是遺傳的基本單位,且具備遺傳的完整性。
十幾年行醫(yī)過程中,我們有意識地借助理化檢驗,致力于中醫(yī)陰陽理論科學性的探索。歷經多年的臨床實踐和分析研究,終于比較清晰地認識到:中醫(yī)陰陽理論的物質主體是人體細胞;人體細胞的合成代謝和分解代謝是導致人體陰陽體征變化的生命結構。
因為人體是由細胞組成的,細胞是構成人體最小的生命體。細胞既然是生命體,就有新陳代謝,即用自身的能量來維持自身生命的存在。細胞代謝有兩種,一種叫合成代謝,一種叫分解代謝。合成代謝是吸收能量,屬“陰”;分解代謝是釋放能量,屬“陽”。這就符合自然法則中的“陰陽太極”,即在同一事物內部存有一陰一陽兩個方面,兩者既相互對立又相互依存,這就形成了一個“陰陽太極”。人體細胞就是一個完整的“陰陽太極”。病理生理學的實驗證明,人體的一切運動變化都是人體細胞周期代謝的運動變化,當然也包括人體的陰陽體征。
需要說明的是,雖然人體的陰陽是出自于人體細胞代謝過程之中,但是細胞代謝不等于人體的陰陽。細胞代謝只是反映人體細胞的合成和分解、同化和異化、物質和能量代謝過程中的動態(tài)體征,而人體的陰陽是從哲學層面上運用陰陽法則加以分類、歸納、推理、總結,從而形成陰陽理論的辨證關系。人體的陰陽是一個宏觀概念,用以闡明和分析人體的生理、病理活動的規(guī)律,是診斷疾病、治療疾病的法則。
“中醫(yī)陰陽理論的物質主體是細胞”,細胞處于代謝之中,這就將人體的陰陽追索到人體的細胞代謝上。人體細胞在代謝過程中所顯示的各項理化指標,無疑就成為人體陰陽的量化指標。但是,這一量化指標并不是原來意義上的量化指標,而是在陰陽理論指導下,用以辨別人體陰陽變化的量化指標。具體而言,就是設定血液化驗正常值的平均數為標準,檢測結果凡是在平均數以上,正常值以下的為“陽”;檢測結果凡是在平均數以下,正常值以上的為“陰”;大于正常值的是“陰虛陽亢”或“虛陽外泄”;小于正常值的是“陰勝陽虛”或“陰陽皆虛”。這一標準適用于人體內環(huán)境中的血液、組織液、淋巴液和腦脊液等的各項理化指標。人體的內環(huán)境是細胞的生存環(huán)境,同時也客觀地反映細胞在生存代謝過程中所產生的物質結構(理化指標)。爾后對這些代謝產物,通過上述標準劃分繪成的陰陽曲線圖加以分析,便能從數據上反映出人體的“陰陽”狀態(tài)。這個診斷是客觀的、準確的,經臨床驗證也是與人體脈象相一致的。脈象是人體陰陽氣血的動態(tài)反應,是陰和陽、氣和血的共存。血液檢測的是人體細胞的代謝產物,是陰和陽、氣和血的分離,但依然反映了陰和陽的靜態(tài)數據,在陰陽曲線圖上顯示出高低變化。這個數據的高低變化,就能客觀地反映人體的陰陽狀態(tài)。臨床上中醫(yī)師從陰陽曲線圖上分析出患者各個臟腑、器官的陰陽變化,結合傳統的望、聞、問、切四診八綱,從而有助于中醫(yī)診斷準確性和治療效果的提高。
目前,筆者所在的診所正在試行中醫(yī)師參照陰陽曲線圖治病,收到較好效果。久而久之,一個可喜現象呈現了:醫(yī)生講得清陰陽,病人看得懂陰陽,治療的效果驗證出陰陽。從這一探索中,我們真切感受到:
從人體細胞代謝入手,借助現代技術手段,讓我們認清中醫(yī)陰陽理論是建立在堅實的科學基石之上的。
傳承中華醫(yī)學遺產,必須堅持文化自信,絕不可妄自菲薄、人云亦云、迷失方向。只有沉下心來,甘于寂寞,堅持研讀經典,力求吃透精髄;堅持長期臨床實踐、總結、再實踐,方能使中華醫(yī)學遺產代代相傳,永放光芒。
作為當代醫(yī)學工作者,不僅要傳承中華醫(yī)學遺產,更要弘揚中華醫(yī)學遺產,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借鑒不斷涌現的科技新成果新技術,推進中醫(yī)的現代化,更好地為億萬人民的健康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