嘯 馬
抗戰(zhàn)號角 民族吼聲
——寫在七七事變八十周年之際
嘯 馬
從九一八事變到七七事變,凡是從那個年代過來的人,一聽起《義勇軍進行曲》和《黃河大合唱》,頓時熱血沸騰。這短暫的一二十年,是中國音樂史上的黃金時代。時間穿越了大半個世紀,親歷者都是耄耋之年的人了。他們的思緒常??M繞著難忘的動蕩歲月,感到有一種責任,把那段歌聲譜寫的歷史記載下來,讓子子孫孫不要忘記過去!
1933年初春,已突破山海關的日本侵略軍,對北平東北前哨的古北口實施密集的空中轟炸。守軍來不及構建有效的防空掩體,數萬官兵只好以血肉之軀死守陣地。戰(zhàn)火中,田漢組織的慰問團沖到長城腳下。他目睹我軍將士在敵人的猛烈攻擊下大批陣亡,但中國軍人沒有被打垮。他們摞起戰(zhàn)友的尸體,堵住長城被炸出的豁口,繼續(xù)與敵人作殊死的搏斗……“把我們的血肉,筑成我們新的長城”,一幕幕慘烈的景象,成了田漢創(chuàng)作《義勇軍進行曲》的源泉。
1934年秋末,田漢寫了電影劇本《風云兒女》,不久被捕。在獄中,他在一張香煙殼的襯紙上,寫了《風云兒女》的主題歌《義勇軍進行曲》的歌詞,傳到獄外的夏衍,夏衍把它交給聶耳,請他作曲。這位年僅22歲的音樂家,以飽滿的政治熱情,立即開始譜曲。
1935年夏,電影《風云兒女》正式放映。它的主題歌《義勇軍進行曲》,最初由袁牧之等人演唱,唱出了中華兒女的心聲,吹響了抗日救亡的進軍號角,很快傳遍了大江南北、長城內外。“起來,不愿做奴隸的人們”的戰(zhàn)斗吼聲,振蕩神州大地,誓死不當亡國奴的精神鼓舞著每一個中國人。無論是由北平南下宣傳救亡的學生,還是各地投身抗日救國的青年和各界愛國人士以及同情中國革命的國際友人,他們都喜愛這支歌,都在唱這支歌。在北平城內的“一二·九”運動中,學生們手挽著手唱著這支歌,沖破反動軍警的棍棒、水龍和大刀;在白山黑水之間,東北義勇軍唱著這支歌,沖鋒陷陣。1936年6月30日,音樂界進步人士劉良模在上海公共體育場指揮近萬名群眾齊聲高唱這支歌。有人撰文指出:這支歌“在抗戰(zhàn)未全面爆發(fā)以前,對整個民族的解放,起了啟蒙的作用,成為歌詠光明追求光明的黎明前的前奏曲。”
全民族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這支歌在國內外傳唱更為廣泛。劉良模把它帶到美國,著名黑人歌唱家羅伯遜演唱了這支歌,還灌了唱片在美國各地傳唱。左翼音樂人士《漁光曲》的曲作者任光把這支歌帶到了南洋和法國。印度廣播電臺的對華廣播節(jié)目,用《義勇軍進行曲》為前奏曲。在重慶,國民黨的中央廣播電臺,在廣大人民強烈要求下,也不得不播放這支雄壯的戰(zhàn)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前夕,美國著名的廣播音樂指揮家伏爾希提議,在同盟國勝利之日,電臺應當選定適當的音樂廣播節(jié)目。美國國務院有關人員特定了一個演奏節(jié)目表,其中有中國的《義勇軍進行曲》、美國的《美麗的美利堅》和法國的《馬賽曲》等,這些歌曲都成為“盟國勝利凱旋之歌”,由此也可以看出《義勇軍進行曲》的卓越成就和崇高地位。
國歌同國旗、國徽一樣,是一個國家的象征。新中國成立前夕,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討論國歌時,馬敘倫、徐悲鴻提議采用《義勇軍進行曲》為國歌。他們說:十幾年前,這首歌曲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戰(zhàn)斗熱情;今后它將繼續(xù)鼓舞我們勝利前進,去建設一個繁榮強盛的新中國。但也有人表示不同意見:現(xiàn)在中國人民已經獲得了解放,中國人民已經站起來了,怎么還唱“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至少應該改掉這個詞。周恩來談了自己的看法,說:“我們前面還有帝國主義,我們建設越進展,帝國主義將越加妒恨我們,破壞我們,進攻我們,你能說我們就不危險了嗎?還不如留下這句話,經常保持警惕的好?!贝蠹艺J為周恩來說得有道理,應該居安思危。經過認真討論,通過決議: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歌未正式制定前,以《義勇軍進行曲》為代國歌;1982年12月第五屆全國人大第五次會議決議,正式把《義勇軍進行曲》定為國歌。
聶耳,1912年生于云南昆明,原名聶守信,字子義(紫藝),自小表現(xiàn)出很高的音樂天賦。20歲到上海,考入“明月歌舞團”當小提琴手。因為他姓聶,耳朵又特別靈,大家管他叫“耳朵先生”,他也樂于接受這個雅號,索性改名聶耳,四只耳朵。1933年由田漢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開始了音樂創(chuàng)作生涯。一年多時間,他為一些電影譜寫的主題歌和插曲,如《畢業(yè)歌》《賣報歌》《大路歌》《開路先鋒》《四季歌》《鐵蹄下的歌女》等等,表現(xiàn)了當時中國人民的深重苦難和英勇反抗精神以及抗日救國的堅強意志,迅速風靡全國。1935年,聶耳為了躲避國民黨逮捕,離開上海取道日本去蘇聯(lián)。7月17日聶耳在日本海濱游泳,不幸溺死,時年23歲。他短暫的一生,為中國音樂史上寫下了光輝的篇章。
就在聶耳逝世不久,又一顆音樂巨星冼星海在革命圣地延安升起。冼星海來自南海之濱的廣東番禺的貧苦漁民家庭,在星夜大海之中的漁船上降生,所以名叫星海。他從小喜愛音樂,進入了上海國立音樂院,1929年遠涉重洋去法國,考入巴黎音樂學院高級作曲班,學成回國后參加抗日救亡活動,創(chuàng)作了《在太行山上》《青年進行曲》《救國軍歌》等著名愛國歌曲。1938年10月,他化裝潛離國統(tǒng)區(qū),奔赴延安,在魯迅藝術學院擔任音樂系主任,193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在大片國土淪于日寇鐵蹄之下,華北人民在敵后廣泛開展游擊戰(zhàn)爭。他們端起土槍洋槍,揮動大刀長矛,在青紗帳里,在黃河兩岸,英勇殺敵。詩人光未然親赴黃河壺口瀑布,體驗母親河的雄奇,深入生活,寫成組詩《黃河大合唱》,交給了冼星海,請他譜曲。冼星海滿懷信心地表示:“我有把握把它作好!”三月的延安,夜是很冷的?!暗呛?chuàng)作的熱情卻比火焰還要熾熱。他把自己多年以來對祖國命運的關注,對民族災難的憂憤,對革命戰(zhàn)爭的頌揚,對抗戰(zhàn)勝利的信心,全都傾訴在這部音樂創(chuàng)作中,猶如奔騰的黃河一瀉千里!由于思想認識的提高,長期生活的積累,又如此忘我艱苦的勞動,僅僅六天的時間,這部氣勢磅礴、震撼人心的《黃河大合唱》的初稿就創(chuàng)作成功了!”(錢韻玲《憶星?!罚?/p>
這部作品以黃河為背景,熱情地贊頌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能夠戰(zhàn)勝任何艱難險阻的堅強意志和斗爭精神,歌頌了她的悠久文化歷史,突出地表現(xiàn)了中國人民勤勞儉樸、酷愛自由、胸懷寬廣的崇高品德,憤怒地控訴了侵略者給黃河兩岸人民造成的深重災難,最后以昂揚旋律威武雄壯地奏出了中國人民為反抗日寇的侵略,為保衛(wèi)黃河、保衛(wèi)全中國而英勇戰(zhàn)斗的時代最強音。它是一部反映中國人民為民族解放,爭取民族獨立和民主自由的優(yōu)秀杰作,藝術上也有很高的成就和獨創(chuàng)性。
《黃河大合唱》的演出,轟動了延安。在慶祝魯迅藝術學院成立一周年的晚會上,毛澤東等觀看了冼星海親自指揮的演唱,當演到第七樂章《保衛(wèi)黃河》:“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保衛(wèi)家鄉(xiāng)!保衛(wèi)黃河!保衛(wèi)華北!保衛(wèi)全中國”時,臺上臺下歌聲響成一片,演員和觀眾的心也融成一體,場面十分感人。毛澤東熱烈鼓掌,連聲贊好,特意單獨接見了冼星海。毛澤東了解到冼星海在創(chuàng)作中用壞了不少蘸水筆筆尖,就派人送給他一支派克鋼筆和一瓶派克墨水,勉勵說:希望你為人民創(chuàng)作更多更好的音樂作品。1939年7月,周恩來回延安,觀看了演出,親筆給冼星海題詞:“為抗戰(zhàn)發(fā)出怒吼!為大眾譜出呼聲!”郭沫若在《黃河大合唱》的序中寫道:“《黃河大合唱》是抗戰(zhàn)中所產生的最成功的一個新型歌曲,音樂的雄壯而多變化,使原有富于情感的辭句,就像風暴中的浪濤一樣,震撼人的心魄?!?/p>
1940年5月,黨中央派冼星海到蘇聯(lián)為影片《延安與八路軍》配樂。不久,蘇德戰(zhàn)爭爆發(fā)。他以創(chuàng)作參加戰(zhàn)斗,譜寫了歌頌蘇聯(lián)人民衛(wèi)國戰(zhàn)爭的《圣戰(zhàn)之歌》。由于積勞成疾,同年10月30日,冼星海病逝于莫斯科。毛澤東親筆題詞:“為人民的音樂家冼星海同志致哀!”
(作者:《炎黃縱橫》原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