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曼
(中共河南省委黨校 學習論壇編輯部,河南 鄭州 450018)
列寧對人權的認識是先通過批判資本主義自由、平等來確證內含著消滅階級含義的無產階級自由、平等,再在無產階級自由、平等的要求下,牽引出體現(xiàn)了這些要求的具體權利形式。資本主義人權理論認為,人權內含著自由和平等的基本要義,其中,自由是資本主義人權內容的內核所在。列寧對此進行了辯證地、歷史地分析。列寧繼承了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觀點,認為在資本主義人權理論中,人權雖然量化為所謂的自由的權利訴求,但這些權利本質上已被資本主義社會閹割為一種公民權和政治權。而從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的立場觀點出發(fā),定性為公民權利與政治權利的自由被賦予了新的含義——消滅階級。
關于自由,列寧曾旗幟鮮明地指出:“對于任何革命,無論是社會主義革命或是民主主義革命,自由都是一個非常非常重要的口號??墒俏覀兊木V領聲明,自由如果同勞動擺脫資本壓迫相抵觸,那就是騙人的東西?!保?]基于這一認知,列寧認為,在無產階級革命爆發(fā)前的俄國,“大多數(shù)人都沒有清楚地認識到俄國人民中的各階級對爭取自由的斗爭所持的態(tài)度是各不相同的,并且它們所爭取的自由也是各不相同的”[2]。資產階級所爭取的自由是建立在資本剝削基礎上的少數(shù)富人的自由,而無產階級所爭取的自由則是同“勞動擺脫資本壓迫”相適應的真正的自由。
1.列寧從正反兩面對資本主義自由進行剖析。從歷史角度考量,自由因作為資產階級反對封建專制的口號之一而被冠以資本主義產物之名。在資本主義發(fā)展和上升時代,大量從土地束縛中解放出來的且能夠出賣自己的自由勞動力成為資本主義發(fā)展不可或缺的條件之一。這種生產方式的新變革激發(fā)了資產階級理論家對禁錮人身的封建專制的批判和對無限自由的向往。正如列寧所言,“全世界的資本擔負過創(chuàng)造自由的任務,它推翻了封建的奴隸制,創(chuàng)造了資產階級的自由,我們很清楚,這是一個有世界歷史意義的進步”[3]。隨著資本主義的發(fā)展而誕生于人類社會歷史舞臺上的且被打上資本主義烙印的自由并不一定就代表了真正的自由或體現(xiàn)自由的本質,這是因為,只要階級依然存在,那么就“應當提出這樣的問題:是哪一個階級的自由?到底怎樣使用這種自由”[4]?雖然資產階級提出自由這件事情本身說明了資本主義相比封建專制是一種巨大的歷史進步,但“文明的先生們,你們忘記了一件小事情,忘記了你們的自由是寫在把私有制法定下來的憲法上的”[5]。這種自由對資產階級而言是“牟取暴利的自由、發(fā)財?shù)淖杂伞⑸虡I(yè)周轉的自由”[6],對無產階級而言則是“死的自由,餓死和戰(zhàn)死的自由!”[7]一句話,資產階級的“自由”實際上無非是占據(jù)人口極少數(shù)的富人,也就是資產階級的自由。誠然,資產階級對自由的認定和劃分是與無產階級的觀點截然不同的,資產階級即使意識到自由在資產階級革命勝利之后所暴露出來的這種剝削、壓迫的本質,也會極力掩蓋這一事實,他們以出版自由和集會自由為幌子,將這兩種寫在資產階級憲法規(guī)定上的自由視為自由最為基本的表現(xiàn)和最為本質的概括,并進而指責無產階級破壞自由。針對這一點,列寧一針見血地指出,資產階級特別強調的出版自由和集會自由無非是資本主義自由的一部分?!霸谌澜?,凡是有資本家的地方,所謂出版自由,就是收買報紙、收買作家的自由,就是買通、收買和炮制‘輿論’幫助資產階級的自由”[8]。同時,關于集會自由,“工人們很清楚,即使在最民主的資產階級共和國,‘集會自由’也只是一句空話,因為富人擁有一切最好的公共建筑物和私人建筑物,同時還有足夠的空閑時間去開會,開起會來還有資產階級政權機構保護。而城鄉(xiāng)無產者和小農,即大多數(shù)居民,既無房屋開會,又無空閑時間,更無人保護”[9]。列寧對資本主義自由本質的揭露暴露了這種自由所固有的虛偽性和欺騙性。
2.列寧從歷史維度和辯證視角展示無產階級爭取的真正的自由。從資產階級的立場出發(fā),資本家爭取自由是為了獲取可以自由出賣自己的勞動力,是為了榨取剩余價值,歸根結底是為資產階級的利益而服務的,因此,自由同勞動擺脫資本壓迫無疑是相互抵觸的。而從無產階級的立場出發(fā),“工人階級爭取自由,為的是使自由為全體人民服務,而不是僅僅為達官顯貴效勞。工人需要自由,為的是展開廣泛的斗爭,使勞動徹底擺脫資本的壓迫,消滅一切人剝削人的現(xiàn)象”[10],故而,真正的自由恰恰是也必須是與勞動擺脫資本壓迫相適應的。就資產階級所特別強調的集會自由和出版自由而言,列寧則進行了能夠彰顯出與資本對抗這一特色的新闡發(fā)。列寧借鑒了資產階級在資本主義革命勝利之際剝奪封建專制統(tǒng)治者的集會自由的做法,進而論證了無產階級剝奪資產階級集會自由的歷史合理性:“要使勞動者從資本的壓迫下解放出來,就必須剝奪資本家的集會自由,就必須取消或削減他們的‘自由’。這有利于勞動擺脫資本壓迫,這有利于真正自由?!保?1]而對于出版自由,列寧則是作了與集會自由同一原理的認定,并深信:相比資本主義國家,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是世界上把‘出版自由’這個任務完成得最好的國家”[12]。誠然,集會自由和出版自由絕非是體現(xiàn)無產階級真正自由高于、優(yōu)于資本主義自由的唯一內容,從自由的整體含義而言,“我們要爭取的不是關于自由的許諾,不是關于自由的一紙空文,而是真正的自由”[13],而真正的自由的“重心從形式上承認自由(如在資產階級議會制度下那樣)轉到在實際上保證推翻了剝削者的勞動者享受自由”[14],是真正的同“勞動擺脫資本壓迫”相適應的自由。
政治自由和公民自由是列寧闡析同“勞動擺脫資本壓迫”相適應的真正自由的兩個向度,也是列寧對真正自由的表現(xiàn)形式進行劃分的最凝練的體現(xiàn)。列寧深刻地意識到,由于“勞動擺脫資本壓迫”本身是一個體現(xiàn)著人的解放這一特征的發(fā)展歷程,因此,真正自由的具體表現(xiàn)形式應該在不同的發(fā)展階段有著不同的體現(xiàn)。
1.同“勞動擺脫資本壓迫”相適應的政治自由。列寧對真正的自由(即同“勞動擺脫資本壓迫”相適應的自由)的探索首先是從政治自由開始的,而列寧之所以會首先關注政治自由是與當時俄國的社會現(xiàn)實密切相關的。當“歐洲所有其他國家的人民早就爭得了政治自由。只有在土耳其和俄國,人民仍然是蘇丹政府和沙皇專制政府的政治奴隸”[15],而這一切皆源于沙皇專制政府的殘暴統(tǒng)治。雖然“政治自由不能使勞動人民馬上擺脫貧困”[16]。但是,從無產階級爭取權利的角度出發(fā),政治自由對于無產階級爭取自身權利而言具有至關重要性。從歐洲其他國家的資本主義革命發(fā)展史來看,爭取政治自由是本國資產階級責無旁貸的歷史任務。基于俄國軍事封建制度下封建殘余與資本主義相結合的現(xiàn)實國情,爭取政治自由成為俄國無產階級必須承擔的重大使命,即“無產階級為俄國各階級和各民族的自由而斗爭,為無產階級追求社會主義的自由而斗爭”[17]。既然俄國無產階級成為爭取政治自由的中堅力量,自然地,無產階級這個最具革命性的階級所追求的政治自由是不同于資產階級所追求的政治自由的。歷史發(fā)展造就了“現(xiàn)代生產關系即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基礎上的全部政治自由都是資產階級的自由。自由這一要求首先表現(xiàn)了資產階級的利益。資產階級的代表人物最先提出了這個要求。資產階級的擁護者到處都以主人的資格來利用所得到的自由,把它局限在溫和謹慎的資產階級的范圍內,在和平時期把它和鎮(zhèn)壓革命無產階級的最精巧的手段配合起來,在風暴時期把它和鎮(zhèn)壓革命無產階級的野蠻殘暴的手段配合起來”[18]。與之不同的是,真正的與“勞動擺脫資本壓迫”相適應的政治自由會為無產階級的聯(lián)合和階級斗爭提供可能性,“政治自由并不排除階級斗爭,反而會使階級斗爭更自覺、更廣泛地進行,使人民中最落后的階層卷入斗爭,教他們學習政治,學習如何捍衛(wèi)自己的觀點,捍衛(wèi)自己的利益”[19]。由于無產階級的聯(lián)合和階級斗爭是無產階級擺脫貧困、擺脫被奴役命運的唯一路徑,因而,沒有政治自由,無產階級將無法實行聯(lián)合、無法進行階級斗爭,所以將一直處于被奴役、被壓迫的地位。
2.同“勞動擺脫資本壓迫”相適應的公民自由。俄國的社會現(xiàn)實促使列寧將政治自由視為首要爭取的目標,他關于公民自由的闡釋是作為論證政治自由的引子而出現(xiàn)的。立足于列寧整體的文本,他關于公民自由的具體表述也是較為少見的,且分布零散。因此,對于列寧關于公民自由的思想體現(xiàn)了他與“勞動擺脫資本壓迫”相適應的自由思想的多元化視角,它的存在對于列寧自由思想的意義遠遠大于其自身內涵所出具的價值。根據(jù)列寧的觀點,公民自由有別于政治自由,但公民自由與政治自由又有融合之處,這是因為自由在政治自由方面和公民自由方面的體現(xiàn)皆是構架在“勞動擺脫資本壓迫”這一基礎上的。從含義上看,列寧指出:“公民自由,就是在家務、私事和財產方面的自由?!保?0]但這種自由必須附著于“勞動擺脫資本壓迫”的基礎之上,因為這一基礎是帶來真正的、完全的公民自由的必要條件。在如何理解“完全”性這一問題上,列寧反其道而行之,從不完全性中推導出了具有完全性的公民自由的本真。“在農奴制度下,沒有老爺?shù)脑S可,農民是不能離開村子到別的地方去的?,F(xiàn)在,只要村社放他走,只要他沒有欠稅,只要他能領到身分證,只要省長或縣警察局長不禁止移居,農民有想上哪兒就上哪兒的自由。也就是說,農民即使現(xiàn)在也還沒有想上哪兒就上哪兒的完全自由,還沒有遷徙的完全自由,農民還是半農奴”[21]。在上述每一項權利中,列寧雖然首肯了公民自由的部分實現(xiàn),但也緊隨其后地指出了其自身固有的不完全性??梢哉f,在從不自由到半自由的過程中,公民自由的實現(xiàn)恰恰反映了勞動擺脫資本壓迫的歷程。既然公民自由的不完全性受到“勞動擺脫資本壓迫”這一條件的影響,那么,反之,勞動擺脫資本越徹底,則公民權利的實現(xiàn)就越完全,當這種擺脫得以徹底完成時,它所帶來的真正的、完全的公民自由也就得以實現(xiàn)。
概而論之,列寧對人權的認識是以自由為體現(xiàn)的,而自由又是列寧闡釋經濟、社會等具體權利形式的內涵支撐和邏輯紐結?;诖?,雖然列寧關于人權的觀點在其文本中的體現(xiàn)是十分龐雜而且瑣碎的,但這些零碎思想的本質和內核最終都可以歸結于自由之中,也就是說,自由是列寧就人權展開論述的邏輯引線,貫穿于列寧人權思想的始終,緊扣住列寧關于這一點的思想脈絡無異于把握了列寧人權思想的理論精髓。
[1][3][5][11]列寧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334,335,336,337.
[2]列寧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410.
[4]列寧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424.
[6]列寧全集(第3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24.
[7]列寧全集(第2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61.
[8][12]列寧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85,85.
[9]列寧全集(第3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488.
[10]列寧全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104.
[13]列寧全集(第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52.
[14]列寧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68.
[15][16][20][21]列寧全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15,118,114,113-114.
[17]列寧全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256.
[18]列寧全集(第1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94.
[19]列寧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