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人的生成與馬克思的“兩條道路”

2017-01-25 02:50:00呂乃基
中共寧波市委黨校學報 2017年2期
關鍵詞:人性語境對象

呂乃基

(東南大學,江蘇 南京 211189)

人的生成與馬克思的“兩條道路”

呂乃基

(東南大學,江蘇 南京 211189)

人以自身為對象的認識過程,也就是人性的生成過程。人性的發(fā)展,經(jīng)由第一條道路否定原始的自然性,達到“最貼近的規(guī)定”,然后由此逐步建構社會性。中國的發(fā)展道路是“兩條道路”的結合。馬克思“兩條道路”為中國的發(fā)展道路提供理論依據(jù)和參照系,中國以自己獨特的認識與實踐豐富和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為人性的生成與提升作出貢獻。

兩條道路;人性;人的生成

馬克思在《政治經(jīng)濟學批判》中提出認識過程的“兩條道路”:“如果我從人口著手,那么這就是一個混沌的關于整體的表象,經(jīng)過更貼近的規(guī)定之后,我就會在分析中達到一些最簡單的規(guī)定。于是行程又得從那里回過頭來,直到最后我又回到人口,但是這回人口已不是一個混沌關于整體的表象,而是一個具有規(guī)定和關系的豐富的總體了”。馬克思把上述認識過程歸結為“兩條道路”:“在第一條道路上,完整的表象蒸發(fā)為抽象的規(guī)定;在第二條道路上,抽象的規(guī)定在思維行程中導致具體的再現(xiàn)”。①

學者從政治學、經(jīng)濟學等領域對此進行了深入的研究②。應當認為,“兩條道路”同時具有深刻的科學方法論和實踐論意義③。而從根本上說,馬克思的“兩條道路”貫穿于哲學意義上的人的生成過程。

一、第一條道路

“在第一條道路上,完整的表象蒸發(fā)為抽象的規(guī)定”。

“當我們從政治經(jīng)濟學方面觀察某一國家的時候,我們從該國的人口,人口的階級劃分,人口在城鄉(xiāng)海洋的分布,在不同生產部門的分布,輸入和輸出,全年的生產和消費,商品價格等等開始?!瓘膶嵲诤途唧w開始,從現(xiàn)實的前提開始,”“從分析中找出一些具有決定意義的抽象的一般的關系,如分工,貨幣,價值等等。”(馬克思)馬克思由政治經(jīng)濟學領域的研究得出關于認識過程的“兩條道路”具有普遍意義,可以應用于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的廣泛領域。

包括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在內的所有的研究,都是從目所能及耳所能聞的現(xiàn)象層面開始,幾何學始于土地丈量,力學源于杠桿斜面、鐘擺、樹上掉下的蘋果,以及天體的運行,化學從燃燒等現(xiàn)象,從空氣的成分、水的組成等著手,生物學從馴養(yǎng)的動物的生老病死、植物從播種到收獲的周期積累知識,再加上望遠鏡看得更遠,顯微鏡看得更細,逐一揭示各個領域的“最貼近的規(guī)定”。

“最貼近的規(guī)定”有兩種情況,其一是現(xiàn)象后面的本質,如馬克思所說的“分工,貨幣,價值等等”,以及“剩余價值”。牛頓表示,科學研究要“從運動的現(xiàn)象去研究自然界的力,……我希望我們可以用同樣的推理,從機械的原理中推演出其余一切現(xiàn)象,因為我有許多理由疑心它們可能全部取決于某些力”。

其二是實體,如化學、地質學和生物學,由現(xiàn)象沿量子階梯逐級深入。生物學由生物、器官、細胞到生物大分子,化學由分子、原子到原子結構,等等。

從近代科學革命開啟的數(shù)百年科學的發(fā)展,基本上是沿著第一條道路步步深入,直至揭示最簡單的運動方式,機械運動、熱運動和電磁運動的規(guī)律,提出牛頓力學、熱力學定律和麥克斯韋方程等。20世紀科學革命后,一方面物理學沿量子階梯繼續(xù)下探各種基本粒子乃至宇宙起源,另一方面,其他學科先后走上第二條道路。

現(xiàn)存的事物有一個從簡單到復雜,由低級而高級,由部分到整體的發(fā)展過程,部分在歷史的長河中形成整體。因而,存在與演化,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問題。第一條道路與對象的演化過程相反,由復雜到簡單,找到復雜事物的基本要素——無論是抽象的概念還是實體。從根本上說,首先,分析是從對象完成的結果開始,是對其發(fā)展史的回溯。其次,現(xiàn)存的對象無不嵌入于特定的語境之中,以抽象為特征的第一條道路就是將對象從其獨特的語境中分離出來,構想出適用于各種語境,或者說,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標準”或“理想”狀態(tài),如理想氣體、剛體和彈性碰撞等等。第三,在第一條道路上,人們的研究,是排除了主體影響的。

第一條道路舍棄對象的個性,將其從形形色色的語境中剝離出來,以及排除主體的影響,給出關于此類對象的“最貼近的規(guī)定”。

這一過程還伴隨著對人與自然關系認識的變遷。第一條道路由原始的天人合一到天人分離,黑格爾的“理性的機巧”具有代表性?!澳亲鳛橹錂C械和化學過程的力量的主觀目的,在這些過程里讓客觀事物彼此互相消耗,互相揚棄,而它卻超脫其自身于它們之外,但同時又保存其自身于它們之內。這就是理性的機巧”。“…一方面讓事物按照它們自己的本性,彼此相互影響,相互削弱,而它自己并不直接干預其過程,但同時卻正好實現(xiàn)了它自己的目的。”“人的理性的狡計使他能用其他自然事物抵御自然力量,讓這些事物去承受那些力量的磋磨,在這些事物背后維護和保存自己”。自古以來,人類就是依靠這樣的“機巧”在自然界繁衍生息,發(fā)展至今。黑格爾這番話的背后是清晰不過的“天人分離”,人可以操控自然界而自己置身于度外。

自然科學的認識對象,基本上是在主體與之確立對象性關系前已經(jīng)生成的自然界,因而自然科學的認識過程也就是對自然界——人的無機身體(馬克思)既成過程的回溯和重建;而社會人文科學則不一樣。人如果以自身為認識對象,那么這一認識的發(fā)展過程本身實際上也就是人的發(fā)展過程或人性的生成過程,以及社會的發(fā)展過程。于是在這里,主體的認識過程就等同于對象——也就是主體自身的發(fā)展過程。人文社會科學直接干預,或者更確切地說,參與人類與社會的發(fā)展進程。

傳統(tǒng)社會的血緣關系、地域關系和生活方式都直接源于自然,天人合一。所以傳統(tǒng)社會實際上是自然界各種關系的直接延續(xù)。雖然在古代人類就開始認識自己和社會,但由于時代所限,當時的認識是籠統(tǒng)的和表面的,以及各執(zhí)己見,表現(xiàn)出因主體和對象不分,且都受制于特定的自然環(huán)境而造成的雜多性。

近代科學、經(jīng)濟學和啟蒙運動所達到的成果,就是破除人際關系中的血緣親屬關系?!巴伺c自然之間那種直接的、狹隘的關系相對應的,只能是尚未完全斬斷其自然臍帶的,以家庭血緣關系為基礎的最初的社會關系形式”。拉美特利的“人是機器”意味著自古以來,人類破天荒第一次科學的從源頭上認識自己。尚在人類早期,原始宗教就開始對自身的追問。在古典文明時期,有人是“政治動物”之稱。三大宗教和儒家文化都把對人性的理解作為教義或學說的出發(fā)點,然而在實際上都沒有在“第一條道路”上追溯到“最貼近的規(guī)定”。站在這一角度來看,“人是機器”并非意味著人等同于機器,而是自然科學對人之本質認識的第一步,也就是從自然界最簡單的運動形式——機械運動開始,以及由此說明人與人之間的平等,無論僧侶、王公貴族,還是平民百姓,“五尺來高的人”(伏爾泰)都不能違背牛頓定律,由此為啟蒙運動鼓與呼。

啟蒙運動者運用近代科學分析與還原方法考察剖析社會,“我們都是牛頓的學生”,因而需要從社會存在之前的“自然狀態(tài)”探索人性,由此提出“天賦人權”等啟蒙運動理念,人與人之間則是“陌生人”,是契約關系。英國詩人亞歷山大·蒲柏寫道,“人文科學(也許)和其他科學一樣可以歸納出明確的幾點”,啟蒙思想家就想揭示這“明確的幾點”。孟德斯鳩逐一分析各種社會條件,得出在共和制中左右民主制度運行的是“美德”,左右貴族制度運行的是“節(jié)制”,在君主制中是“榮譽”,而在專制體系中則是“恐懼”。

重要的是,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不僅是認識,而且是真實的社會實踐過程?!拔覀冇白匪輾v史,個人,也就是進行生產的個人,就顯得愈不獨立,愈從屬于一個更大的整體:最初還是十分自然地在家庭和擴大成為氏族的家庭中;后來是在由氏族間的沖突和融合而產生的各種形式的公社中?!保R克思)自中世紀后期的變化經(jīng)文藝復興、宗教改革、科學革命和啟蒙運動,所有的發(fā)展都是為了這一步:清除傳統(tǒng)社會,不論是血緣宗法,還是強權,不論來自教會還是世俗,對社會資源,在當時主要是對土地和勞動力的壟斷和控制,讓資源和人自由流動,自由選擇,以及自由組合。這是吉登斯所謂“脫域”的更廣泛的含義。

一旦與政治和宗教分開,經(jīng)濟活動從社會關系中分離出來,經(jīng)濟學家就可以客觀地研究人類的經(jīng)濟活動。亞當·斯密發(fā)現(xiàn),正如行星在自己軌道上和諧運轉、受著看不見的引力作用而不相互碰撞一樣,即使人們都追求各自的經(jīng)濟利益,只要存在競爭和自由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通過實行“明顯、簡單的完全自由的制度”,就能公正地分配財富,人類也可以和諧活動。亞當·斯密在看來平淡無奇和混亂的世界中揭示秩序和意義:趨利避害——人的本性,以及人與人之間的競爭?!敖?jīng)濟人假設”所揭示的是人性最原始的沖動,以及“勞動”而不是土地才是創(chuàng)造價值的源泉。海爾布羅納寫道,“一個漫不經(jīng)心的個人與別的一個人保持行動一致的機制,會影響到社會自身隨著歲月的流逝將發(fā)生變化的機制”。個人經(jīng)濟自由的巔峰,同時也是最嚴厲的監(jiān)工,“沒有什么人從中指導”。追求自我利益的人被“看不見的手”牽著走,自然“國富”。亞當斯密和其他經(jīng)濟學家就這樣沿著“第一條道路”,一步步揭示人類在最基本的經(jīng)濟活動中的“最貼近的規(guī)定”。

啟蒙運動理念,以及市場經(jīng)濟及相關制度和法律的確立,把人類歷史區(qū)分為前后兩段,即由“第一條道路”直至轉折點,直至吉登斯所定義的“脫域”。市場經(jīng)濟和經(jīng)濟人假設,隨即成為沿第二條道路上升的馬斯洛需求層次的起點。

在這一過程中還有一個有趣的事實:在科學家和啟蒙運動者沿第一條道路揭示人性“最貼近的規(guī)定”之時,也就是把上帝恭敬地抬升到遠離塵世、遠離人類經(jīng)驗的超驗世界之中。上帝的歸上帝,凱撒的歸凱撒,這對雙方都好。然而這樣的分離也會埋下隱患。

沿“第一條道路”步步深入的認識過程本身,特別是對自然界的認識過程,同時也反過來塑造、建構了認識主體:人漸次脫離原始的天人合一,進而從所處的群體中獨立出來。

在認識自然的過程中,第一條道路一開始是從自然界的現(xiàn)狀,從既定的自然界開始,特別是從自然界中最簡單的部分開始,如幾何學、力學,以及較少變化的部分開始,如天文學。這樣的認識對象,在空間上對于所有人一視同仁,在時間上無論重復多次而一如既往。無論是誰,在何時何地,只要以同一種方式處置,所認識的對象也總是會報之以同樣的結果。正是第一條道路的認識途徑塑造了認識主體的品格。這樣的塑造也擴展到人文社會科學特別是經(jīng)濟學領域。

首先,客觀地認識對象。第一條道路所邁出的第一步,分析,區(qū)分物我;抽象,形成概念,就是天人分離。伽利略以第一性和第二性劃清主客體的關系。自然的行為與主體的好惡無關。伽利略在羅馬法庭上的辯護詞論證了作為一名科學家必須遵循的準則:“從事實驗科學的教授們并無力量可以隨意更改他們的見解以及左右搖擺。影響一位數(shù)學家或物理學家與去影響一位律師或商人有著極大的不同??梢哉J為有關契約、合同、票證或商業(yè)的見解是合法的或不合法的,但不能以同樣的力量去更改關于自然與天體事項的實驗結論?!庇煽陀^的看待自然,到客觀的看待自己,人是機器,乃至冷靜地承認人是猿的后代。

在認識論上,洛克提出“白板說”,貴族并非生而優(yōu)秀,人生而“白板”,個體間生而平等,人因后天的教化而改善。英國詩人亞歷山大·蒲柏在1733年出版的《人論》寫道,“人文科學(也許)和其他科學一樣可以歸納出明確的幾點”,啟蒙思想家就想揭示這“明確的幾點”。馬克思,還有亞當斯密等經(jīng)濟學家,同樣秉承客觀性而得以揭示人性之“最貼近的規(guī)定”。實際上正是馬克思,而不是同時代的科學家,揭示了在認識過程中具有普遍意義的“兩條道路”。

其次,“意欲向前”。西方文化“以意欲向前要求為其根本精神”(梁漱溟)??茖W家在馬克思的“第一條道路”上步步為營,由幾何學力學天文學而電磁學熱學,由化學地質學而生物學,沿量子階梯上升,一路高歌猛進,隨即由科學到技術到生產力,所向披靡,進而把這樣的精神用于征服,征服自然,征服世界。

第三,知識至上。重要的是,“至上”的不是所有的知識,而是“非嵌入編碼知識”。“意欲向前”之所以成為可能,還在于在第一條道路上所形成的非嵌入編碼知識。第一條道路的要義是排除主體影響,從個別對象抽象出一般原理,去除特定語境的干擾,最后得到純粹的“最貼近的規(guī)定”,可以共享,以及放之四海而皆準。在知識至上的背后,實際上是事實至上,規(guī)律至上。

第四,規(guī)則意識。為了排除來自主體、對象和語境的特殊性與偶然性,以得到普遍適用的非嵌入編碼知識,也就是“最貼近的規(guī)定”,必須確立第一條道路上的規(guī)則。由此可見包括思維實驗在內的實驗方法的重要性,啟蒙運動由思維實驗設計的“自然狀態(tài)”得出天賦人權和社會契約論。時至今日,羅爾斯正義論中的“無知之幕”依然沿襲了思維實驗。

1942年,默頓由科學活動提煉出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默頓規(guī)范,對科學活動中的特殊成員也就是科學家,加以限定和制約。由于其時科學活動的第二條道路剛開始,因而默頓所總結的只能是限于“第一條道路”的“科學活動”。

第五,理性。馬克思關于第一條道路的論述是,“完整的表象蒸發(fā)為抽象的規(guī)定”,短短的十余字清楚不過地表達了一個意思:現(xiàn)象與本質兩分,以及經(jīng)由第一條道路可以由現(xiàn)象揭示本質,這就是理性。

第六,民主意識。其一,自然界在空間上對所有人一視同仁,在時間上一如既往,無親疏好惡之分(一些領域的研究者可能因擁有特有的對象,如特殊的地質和生物及古生物之便而捷足先登,實行封閉甚至壟斷),只要以同樣的規(guī)則處之,自然界便以同樣的方式回應。其二,在這樣的競技場上,勝負只有一個標準:是否揭示了新的事實和規(guī)律,排除權力和意識形態(tài)的干預。這兩點決定了蕓蕓眾生彼此之間也就只能是同一種狀態(tài),那就是平權,由面對同一對象時的平權,延伸到人際關系中的平權,這正是民主的要義。

巴爾贊把“一個沉浸在研究中的科學家”奉為“資產階級美德的楷模”?!翱茖W技術是社會秩序的高效制造者。每當科學家和工程師就觀察、解釋、表述或者理論達成共識的時候,他們都是在建立秩序”。

二、轉折:歸零

如何理解“最貼近的規(guī)定”是理解人性的關鍵。

第一條道路在總體上有三個特點。其一,由現(xiàn)象到本質,現(xiàn)實到抽象,在認識上步步深入。其二,回溯。對象是在歷史中生成的,因而對現(xiàn)狀的分析,就是對其生成過程的回溯,與對象的生成過程相反,直至其源頭。其三,收斂,條條大道通羅馬。各有自己出發(fā)點和意愿的認識主體,從各具特色的對象,千變萬化的語境,得出獨立于對象、語境和主體的普遍適用和普遍接受,以及相對確定的結論。

由此可以推出“最貼近的規(guī)定”在人性生成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首先,“最貼近的規(guī)定”只存在于思維之中,如果認為現(xiàn)實就是如此,甚至強令現(xiàn)實與之相一致,輕者是笑話,重者導致災難。

“一群習慣于互相搶奪食物、住處和女人的野人自發(fā)地聚在一起制訂契約,這樣的情景同權威按神的旨意從亞當一直傳到詹姆斯二世的說法一樣匪夷所思。”巴爾贊有理由感到“匪夷所思”。自然狀態(tài)是思維實驗,白板說亦然?,F(xiàn)實生活中不存在這樣的“狀態(tài)”和“白板”。三權分立是一種理想化的“制衡”,孟德斯鳩也意識到這一點,因而他無意查問英國人目前是否享有這樣的自由,只要宣布他們的法律確立了這些自由就已足夠。

柏克在其出版于1790年的《法國革命感想錄》中指責,一個國家的男男女女并非如人權和公民權利宣言所說那樣,是被賦予一些客觀天賦權利的憲法上的抽象物。權利和義務是每個國家獨特歷史的產物。正是這樣的歷史把人民與過去相聯(lián)系并賦予他們現(xiàn)今和未來的任務。

其次,隨著在第一條道路上逐步遠離現(xiàn)實,也給研究者本人帶來困惑。

知識是人的存在方式。知識階梯上各類知識的形態(tài)在一定程度上正是相關知識持有者的寫照。擁有低層知識者的嚴謹乃至刻板,似乎與其研究對象一樣遠離人間,遠離社會,與他們所創(chuàng)造的非嵌入編碼知識一樣遠離生活,非嵌入。這些學者們與其所創(chuàng)造的知識一樣編碼,于是“成為小孩子,而后成為白癡”,因為“生活比梵文或化學或經(jīng)濟學難得多”。在狄更斯的筆下,一位地質學家從建筑物上敲取標本。當因此而被拘捕時,他說他除了標本外不知道有什么建筑物。有人戲言,“如果有一種測量人的內在熱情的溫度計的話,我們將發(fā)現(xiàn),F(xiàn)·培根內心的溫度非常接近零度”。

這樣內心溫度幾近于零的“小孩子”可能成為社會之善、人類之善,如愛因斯坦、獲諾貝爾和平獎和化學獎的鮑林等,也有可能與惡為伍,如一戰(zhàn)期間制造毒氣的哈伯,把自己的靈魂出賣給了魔鬼,以及可能惡性膨脹,各種科學狂人即是寫照。“一路向前”,既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發(fā)展,而征服自然,征服世界,也給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帶來災難?!白钯N近的規(guī)定”是一張白紙,善與惡僅一紙之隔。

第三,“最貼近的規(guī)定”舍棄了關系、個性、變異與偶然性。

從對象來看,無論是科學家、啟蒙運動者,還是人文社會科學學者,都不可能把他的研究對象從自然界或人類社會中切割出來,再固定下來。即使在最簡單的領域如丈量土地,歐氏幾何實際上舍棄了分形。再嚴密的實驗和假說,總有未進入科學家視野的漏網(wǎng)之魚。無論怎樣微不足道,正因為沒有考慮進去,于是在日后以“最貼近的規(guī)定”為基礎和出發(fā)點開展的實踐活動中,會在空間上擴散,在時間中積淀,最終影響整個系統(tǒng)的運行。

在研究者的一側,作為社會中的一員,在認識過程中,不可避免會發(fā)生與他人和自身的復雜關系,由此必然與認識對象之間發(fā)生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難以做到純粹客觀,在認識人類社會時更是如此,因而在價值觀上自覺不自覺地會滲透個人因素。

還要考慮到語境。所有的認識過程,所有的主客體關系,無不嵌入于“此時此地此情此景”之中,加上時過境遷,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

然而,“最貼近的規(guī)定”又是人類認識自身和社會的必由之路,因而也就是人的生成的必由之路。

第一條道路,近代科學的分析、抽象和還原,啟蒙運動的“自然狀態(tài)”、天賦人權和社會契約,經(jīng)濟啟蒙的市場經(jīng)濟和經(jīng)濟人假設,這樣的歷程和成果表明,人性的生成過程并非在原始的自然性的基礎上直接發(fā)展和構建。人性的發(fā)展必須經(jīng)由否定階段,也就是否定原始的自然性和雜多性,揭示并構建人在“自然狀態(tài)”下應有的權利和義務,在契約安排下個人權利之間的關系,以及個人與國家的關系,這是個人以及人類社會發(fā)展的起點,是不同個性共同擁有和遵守的普遍性,也是馬斯洛需求層次的底線和出發(fā)點。人性在超越自然性后,達到人作為“類”的“人之初”。

這一時期被稱為“科學世紀”?!霸诳茖W上是最初的東西,也一定是歷史上最初的東西”,看似黑格爾絕對精神的宣言,然而對于人和社會的生成而言,就是回溯到“最初的東西”,也就是兩條道路的轉折點——最貼近的規(guī)定。這就是所熟知的現(xiàn)代性。所謂“現(xiàn)代性”,就是兩條道路轉折點的規(guī)定性,就是“最貼近的規(guī)定”。

“自然狀態(tài)”“就像無摩擦狀態(tài)下的力學定理一樣,盡管無摩擦假定顯然是不現(xiàn)實的”,不能“因為觀察到這些定理與現(xiàn)實的差距而認為它們都是胡言亂語”,“它們本身的價值并非直接解釋現(xiàn)實,而是為此提供參照系”。啟蒙運動的理念成為觀察和理解社會的參照系?!叭耸菬o法衡量的,……因此平等是一個與事實無關的社會假想。它的成立是為了維護民眾和平,盡量接近實現(xiàn)正義”。

今天的經(jīng)濟學家經(jīng)常做的一件事是把眼下的經(jīng)濟狀況與亞當斯密所抽象得到的“理想市場經(jīng)濟”(如同剛體、彈性碰撞、可逆、質點,以及理想氣體等)做比較,將后者作為“參照系”,以揭示現(xiàn)代的經(jīng)濟狀況走出了多遠,在什么方向上,與其他經(jīng)濟事項的關系,以及是否背離了“初心”等等。由此,經(jīng)濟學家也就梳理了亞當斯密至今的經(jīng)濟和經(jīng)濟學,因而也就是行進在馬克思的第二條道路上?!白钯N近的規(guī)定”是第二條道路的起點。

人的生成,需要否定自然性,也就是人性中來自血緣和歷史“已定”的部分,“歸零”,這是第一條道路;然后在“零”,在“最貼近的規(guī)定”的基礎上發(fā)展社會性,這是第二條道路?!白钯N近的規(guī)定”,就是“零”。

三、第二條道路

到達轉折點之際,也就是第二條道路開始之時。揭示“最貼近的規(guī)定”伴隨著建構與解釋現(xiàn)象?!坝谑切谐逃值脧哪抢锘剡^頭來,直到我最后又回到人口,但是這回人口已不是一個混沌的關于整體的表象,而是一個具有許多規(guī)定和關系的豐富的總體了”。

“18世紀的個人,一方面是封建社會形式解體的產物,另一方面是16世紀以來新興生產力的產物,”以及“在18世紀大踏步走向成熟的‘市民社會’”的基礎?!胺止?,貨幣,價值等等,……這些個別要素一旦多少確定下來和抽象出來,從勞動,分工,需要交換價值等等這些簡單的東西上升到國家,國際交換和世界市場的各種經(jīng)濟學體系就開始出現(xiàn)了?!保R克思)經(jīng)濟范疇從抽象到具體從簡單到復雜的上升過程,在本質上反映了現(xiàn)實的歷史進程,上升的邏輯順序反映了資本主義雇傭勞動制度由低級向高級發(fā)展的歷史進程。

牛頓希望,在揭示了形形色色的“力”之后,“再從這些力去驗證其他現(xiàn)象”。無獨有偶,啟蒙運動所揭示的“自然狀態(tài)”,其作用不僅是在認識過程中作為“最簡單的規(guī)定”和“參照系”以發(fā)現(xiàn)現(xiàn)實社會存在的問題,而且在實際的歷史進程中作為歷史的起點和邏輯的基礎,直接參與構建現(xiàn)代社會。人文主義者從“自然狀態(tài)”或“白板”推出理論,推出社會和教化;亞當·斯密則以“看不見的手”開啟了自組織進程?!耙坏┥虡I(yè)在一個國家里興盛起來”,由于市場交易的自愿性和重復性,最后自然而然“便帶來了重諾言守時間的習慣。在未開化的國家里,根本不存在這種道德。這種差異并不是像一般人們想象的那樣是出于國民性方面的原因”,而是由經(jīng)濟交往內在地產生出來??档抡J為,這表明“理性在公共事務中登上王位”。美國正是始于,以及建立于潘恩《人權論》的基礎之上。建立在市場經(jīng)濟基礎之上的現(xiàn)代文化正在生成之中。

19世紀既是第一條道路的深入,也是第二條道路重建的繼續(xù)。自啟蒙運動、市場經(jīng)濟和第一次工業(yè)革命之后,社會就開始了自組織進程。如19世紀的浪漫主義中對完整人性的提示,以及對“物質主義”的警惕和批判。邊沁早在1789年提出“功利主義”,反對啟蒙運動關于自然狀態(tài)等同于現(xiàn)實社會的觀念,認為任何社會組織和法律都必須按其對社會是否有用來衡量并取舍。穆勒一方面承認規(guī)律,另一方面要求按有利于社會大多數(shù)人來調整分配。規(guī)律不再左右一切,價值開始介入其中。同時,“經(jīng)濟人”假設也得到修正。隨著“邊際效用”的提出,單純的計算者有了思想,心理學進入市場。巴爾贊認為,就社會觀而言,19世紀堪稱“愛的世紀”。社會由“自然狀態(tài)”提升,并與中世紀宗教被否定后新宗教的回歸相結合??障肷鐣髁x也做出種種努力,狄更斯等小說家則以其筆墨喚起良知。中產階級的價值觀和行為方式逐步提煉出來并成為社會的榜樣。在某種程度上,現(xiàn)代社會的自組織過程也就是中產階級的自我塑造過程。新的社會秩序就是這樣“涌現(xiàn)”出來。

市場經(jīng)濟本身和對市場經(jīng)濟的認識也經(jīng)歷變革。亞當斯密“看不見的手”只是工業(yè)革命前小規(guī)模市場經(jīng)濟的抽象,只有個人,沒有社會;只有市場,沒有政府;只有利益,沒有心理。經(jīng)歷英國維多利亞時期的自由放任和而后一再發(fā)生的經(jīng)濟危機,羅斯福新政向市場經(jīng)濟舉起另一只看得見的手。人們的決策行為未必理性,具有偏見和局限,需要考慮心理和社會因素。個人的行為處于社會之中,個人利益只有在符合群體利益的條件下才能獲得充分發(fā)展。在市場經(jīng)濟中信息不對稱,影響競爭的有效性而導致市場失靈,需要政府規(guī)制和監(jiān)管。規(guī)模效應會導致路徑依賴,遏制創(chuàng)新,需要反壟斷法打破惡性競爭。需要考慮到邊界條件,對內,市場會細分和波動;對外,有國家之間的競爭。第二條道路必須在“最貼近的規(guī)定”的基礎上提升和豐富,在馬斯洛的需求層次上繼續(xù)攀升。

第二條道路有以下特征:綜合性,實踐性,以及多樣性與創(chuàng)造性。

綜合性。在第一條道路上先區(qū)分對象與人,繼而把對象從其所處的環(huán)境中區(qū)分出來,從系統(tǒng)和結構中分離出來;在第二條道路上再回到原有的以及新的系統(tǒng)和環(huán)境之中,系統(tǒng)論、控制論和信息論就是關于整體的學科。生態(tài)學進而把人類也包含在內。隨著第二條道路的推進以及面對自然界的報復,生命科學和生態(tài)學共同探索作為個體的生命與包括其他生命在內的生態(tài)的關系與協(xié)同進化的路徑。人類從天人分離回到天人合一,從人類中心主義到弱人類中心主義。人類從存在和演化兩個方面找到了自己在宇宙中的位置。

綜合,不僅是對象本身在思維中由部分到整體,由片段到過程,而且要置于特定的語境之中,把“語境”也“綜合”進來。盧梭很清楚,他的《契約論》只是理論。在應波蘭和科西嘉的要求為之推薦憲法時,盧梭堅持要適應當?shù)厝说膫鹘y(tǒng)、風俗和現(xiàn)實的需要。

第一條道路的分析是回溯,第二條道路的綜合就是建構。耗散結構理論、協(xié)同學、超循環(huán)理論與突變論研究所有演化中的對象,被統(tǒng)稱為“自組織理論”。

實踐性。分析和抽象主要是認識,綜合與重建則不僅是認識,而且是實踐,是包含認識的實踐。在重建中,在形形色色的語境中,主體必然會有意無意地干預對象的生成過程。在與對象的互動中,人也就有著更多的利益攸關,并且這種價值關系因時因地因人而異。譬如在生態(tài)領域是關注物種滅絕,還是全球氣溫上升等,未來還會有新的熱點。所有這些特定的語境,有些是對象從未涉及的,把對象置于這樣的語境中就是一種創(chuàng)造和建構。這就是后現(xiàn)代的“實踐優(yōu)位”。實踐性賦予研究者更為迫切和更強烈的責任感,“自我設計,自我實現(xiàn)”。

多樣性和創(chuàng)造性?!胺治鍪茄芯浚C合是創(chuàng)造”。重建不是簡單地回到第一條道路的出發(fā)點,還要考慮到對象的特殊性,不同的主體,各異的語境,甚至應對偶然性,向多種不同的價值理想和多樣化的生活形態(tài)開放。個性嵌入于語境之中,在不同的語境中會顯示出不同的個性,而語境不可窮盡。在“最貼近的規(guī)定”的基礎之上,每個人完全可以結合自己的特點、出身和環(huán)境,以及經(jīng)過主體的努力而走上各異的人生道路,養(yǎng)成不同的個性,選擇自己的價值觀以及成為社會中的不同角色。主體既參與建構,也在參與之時被建構。隨著知識嵌入語境和主體的介入,地方性科學也就順理成章。第二條道路由唯一“最貼近的規(guī)定”擴展發(fā)散,通往林林總總語境之中的個案,或曲徑通幽,或豁然開朗,并將形形色色的個人包含在內。多樣性因有“最貼近的規(guī)定”作為共同的出發(fā)點和基礎而得以彼此理解、互動與交融。

人性與任何事物一樣,有一個逐步生成的過程。人對自己的認識由現(xiàn)實的人回溯到“自然狀態(tài)”,“經(jīng)濟人”;然后認識再回過頭來,由人性的起點出發(fā)構建其生成的過程。人對自身認識的發(fā)展過程本身實際上也就是人的發(fā)展過程或人性的生成過程。

兩條道路從根本上說,就是人的生成過程。

原初時分,各部落生活在特定的初始條件與邊界條件之中,沉浸于各自的歷史和語境之中,天人原始同一,人性等同于未經(jīng)觸動的原始的自然性。各民族從不同的場所沿各異的途徑出發(fā)尋找人性中最隱秘,尋找人之為人的共同之處。在追尋的途中,各民族所見所聞各不相同?;蛴芍惺兰o經(jīng)文藝復興、宗教改革、科學革命、啟蒙運動、工業(yè)革命和市場經(jīng)濟,或由“五月花號”漂洋過海,再經(jīng)獨立戰(zhàn)爭、南北戰(zhàn)爭,或由狂飆突進,經(jīng)鐵血首相乃至發(fā)動兩次大戰(zhàn),或由“12月黨人”到十月革命和蘇東劇變……;這就是第一條道路。在轉折點,去除歷史和語境,各民族所見略同,這就是“脫域”或“最貼近的規(guī)定”。隨后,各國既接受對于人性的共同感悟,又攜帶著路徑依賴的慣性,各自選擇前行之途,走上各有特色的第二條道路。

古人原初對自己的認識(及相應的實踐方式)即位于第一條道路的起點。如果停留于人的原始的自然性,那就是“一個混沌的關于整體的表象”。自然的人,原始綜合的思維,原始的天人合一,對于人類只是“外在的,直接的,消極的存在”,人類的發(fā)展必須揚棄這一階段。經(jīng)由第一條道路,原始的人性“在分析中達到一些最簡單的規(guī)定”。然后“行程又得從那里回過頭來”,由“第二條道路”提升和完善人性成為“一個具有許多規(guī)定和關系的豐富的總體了”。

人以自身為認識對象,這一認識的發(fā)展過程本身實際上也就是人的發(fā)展過程或人性的生成過程。人性的生成過程并非在原始的自然性的基礎上直接發(fā)展、構建社會性。人性的發(fā)展必須經(jīng)由第一條道路的否定階段,否定原始的自然性,達到“最貼近的規(guī)定”,然后由此逐步提升和豐富,奠基于此的人的社會性也就有了堅實的基礎。

馬克思是在西方的理性語境中從事政治經(jīng)濟學研究,對象是西方歷史和其時為西方所獨有的市場經(jīng)濟,在19世紀以分析和抽象為特征的“第一條道路”的背景中,提出分析與綜合并重的“兩條道路”。

中國的發(fā)展道路可以認為是兩條道路的結合,每一步既有分析又有綜合,既是認識又是實踐,既認同人性的共性,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自由民主平等,又保留自己的個性,既謀求在上述兩方面之間的均衡,又希冀在均衡中規(guī)范與提升國民性。

馬克思“兩條道路”所揭示的人性生成過程,尤其是“最貼近的規(guī)定”所對應之人性,為中國的發(fā)展道路提供了理論依據(jù)和參照系,中國有必要更多接受人性中的共性部分,讓中國擁有與世界交往的“最大公約數(shù)”,并且得以在堅實的基礎上繼續(xù)前行;同時,中國以自己獨特的認識與實踐豐富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為人性的生成與提升作出貢獻。

[注 釋]

①《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②http://xsc.fzxy.edu.cn/thread.aspx?id=98

③呂乃基:《馬克思“兩條道路”的科學方法論意義》,《科學技術哲學研究》,2012年第3期。

責任編輯:梁一群

C912.1

A

1008-4479(2017)02-0021-09

2016-12-11

呂乃基(1945-),上海人,東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科技革命與中國社會轉型。

猜你喜歡
人性語境對象
神秘來電
睿士(2023年2期)2023-03-02 02:01:09
“狗通人性”等十一則
雜文月刊(2021年11期)2021-01-07 02:48:01
逼近人性
人性的偏見地圖
文苑(2019年24期)2020-01-06 12:06:58
攻略對象的心思好難猜
意林(2018年3期)2018-03-02 15:17:24
基于熵的快速掃描法的FNEA初始對象的生成方法
功能與人性
語言學習中語境化的輸入與輸出
文學教育(2016年18期)2016-02-28 02:34:43
區(qū)間對象族的可鎮(zhèn)定性分析
跟蹤導練(三)2
德保县| 巴林左旗| 万源市| 东乡族自治县| 凤翔县| 武冈市| 乐亭县| 永德县| 曲周县| 木兰县| 成都市| 丁青县| 天气| 昭平县| 佛教| 德清县| 偏关县| 清徐县| 延庆县| 红桥区| 千阳县| 山丹县| 历史| 荆门市| 绥芬河市| 武定县| 诸暨市| 武鸣县| 承德市| 南阳市| 五寨县| 滨海县| 美姑县| 葵青区| 苍南县| 潮州市| 合阳县| 博湖县| 金川县| 德安县| 康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