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事喬夕
58歲的李宗盛,一輩子都在與喜愛的音樂相伴。一唱一念,一頓一和,很老派的唱法,可只要他一開口,臺下的人們,輕易就紅了眼眶。好像喝到一碗白茶,初嘗淺淡,慢慢回甘浮現(xiàn),歲月的細枝末節(jié)漸漸被梳理出輪廓,你開始看到另一個自己。
張艾嘉曾說,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首李宗盛。也許是《我是一只小小鳥》,也許是《漂洋過海來看你》,也許是《為你我受冷風吹》,也許是《領悟》,也許是《當愛已成往事》,也許是《山丘》……
老李的歌,不同于林夕的詭譎暗涌,用詞華麗。他更多的,是把自己對生活的細微體悟、對情感的困惑掙扎,用一種最干凈直白的方式來表達。他也從不試圖教導你什么,他只是把自己當成平凡生活的感受者,和所有人交流著他對于人生、對于愛情的種種感悟。聽歌的我們呢,不知不覺就有一種經(jīng)歷過滄海桑田,回首往昔的自省和唏噓。
這個專注寫了大半輩子歌的音樂人,這個讓無數(shù)人淚流滿面的歌者,在接受采訪時卻說,你們面前唱歌的這個人,你們并不真的完全認識,其實,我還是一個做琴的手藝人。
成為木匠,曾是臺北郊區(qū)某瓦斯行老板之子少年李宗盛的第一個人生夢想。
6歲那年,他在一把借來的吉他上,學會了第一個和弦,那也是他第一次知道音樂的美妙。高中畢業(yè)后,他白天給煤氣公司送氣,晚上和幾個朋友組了一支叫“木吉他”的民謠樂隊,在餐廳里唱歐美流行金曲。
二十歲出頭的年紀,經(jīng)常受挫,總是一籌莫展,自卑無助,完全不知道人生會是什么樣子。唯一的好朋友,大概就只有吉他了。
很多年后,李宗盛總愛跟朋友們講,吉他如何改變了自己的一生?!八拖裎业撵`魂伴侶,見過我所有的悲歡離合,卻始終與我相伴。我寫歌,在沒有給任何人聽之前,吉他聽過,它知道我剛寫的時候有多糟,它知道我要怎樣一遍一遍地改,它知道我內心所有的不安和沮喪,它讓我更好地認識自己,找到自己存在的價值”。
一把破吉他,就這樣讓當年那個在喧嘩的世界里看起來有點傻,在喋喋不休的人群中挺沉默挺自卑的年輕人小李,開始孜孜不倦地講自己的故事,直到成為如今我們都知道的那個傳奇老男人李宗盛。
做琴,正是出于對吉他的感激,“一把吉他對年輕時的我管用,我想肯定也會對其他年輕人管用。我希望一把吉他能夠帶給年輕人不一樣的人生,一如它當年帶給我的改變一樣”。
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木匠夢,1997年,39歲的李宗盛離開臺灣,去以頂級手工吉他制造而聞名于世的加拿大探訪,那里不少琴師都身居深山,自給自足,如同隱世。琴師們這種返璞歸真的生活方式,讓李宗盛領悟到,想做一把好琴,就必須敬畏自然,了解木料,并與之親近。之后的很多年里,李宗盛開始頻繁往返于臺灣和加拿大之間,從選料到琴的設計,再到后期制作,潛心學習每一道工序。
45歲時,李宗盛覺得自己對琴的理解,對音樂的理解,對人生的理解,都到了可以做琴的程度。于是,他在離上海不到70公里的甪直小鎮(zhèn),租了一間小廠房,正式開始做琴。經(jīng)過四個多月的摸索和調音,第一代“李吉他”的三把原型吉他才問世。如今,它們被妥當?shù)乇4嬖诶钭谑⒌那俟窭铮懊慨斘腋杏X做不下去的時候,我就看看它們。”
第二年,李宗盛將他的吉他工坊從甪直遷到了北京。他把對音樂的嚴謹、細膩、專注和謙卑付諸制琴過程中的每一個細節(jié)。他會根據(jù)每個人的嗓音和唱歌的感覺來設計。
所有環(huán)節(jié)中,選擇木料是第一步也是最關鍵的一步,“給周華健的琴、王力宏的琴、五月天的琴、陳綺貞的琴、羅大佑的琴,用的料都不一樣”。
現(xiàn)在市面上的每一把“李吉他”,都是由李宗盛親手制作,一年最多只能做50把吉他,每把吉他做出來后,至少要在倉庫里存放兩個月,然后拿出來進行最后一次試音,以保證穩(wěn)定。
李宗盛給他的每把琴取了很考究的名字。做“慎始”這把琴時,他想到自己年輕時遇到那么多的吉他少年,他們個個說熱愛音樂,可幾十年過去后,還在堅持的又有幾人?所以,他希望借這把吉他告訴年輕人,每一個夢想都要慎終如始。
(摘自《簡書網(wǎng)》 圖/游飛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