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浩
武昌起義前夕的三·二九廣州之役,是中國推翻帝制革命史上最壯烈的一次起義。孫中山先生在《黃花崗烈士事略》序文中評價“是役也,碧血橫飛,浩氣四塞,草木為之含悲,風云因而變色,全國久蟄之人心,乃大興奮。怨憤所積,如怒濤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載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則斯役之價值,直可驚天地、泣鬼神,與武昌革命之役并壽。”惟此重大歷史事件,在中國貨幣史上只有福建省曾經發(fā)行了紀念黃花崗的小銀毫。
紀念幣也是改良幣
民國建立后紛爭不斷,中央政府無力控制地方,各省軍閥肆意濫造劣幣,閩省也不例外。1926年(民國十五年)福州閩海關報告中即有“溯本年上半年間,新出輔幣充斥于市,遂使其價值大減,由是各錢莊皆決心拒絕行使。自夏歷新年,迄于六月中瀚(中旬),均未開市,省中造幣廠,乃停止鼓鑄”;此充斥于市的銀角是正面“民國甲子”,反面十八星旗、五色旗、青天白日旗交叉圖案。次年的“十六年造總理紀念幣”也被點名屬于質量低下的劣幣,流通時要折價收受。金融秩序混亂造成困擾后,當局開始積極應對。1928年閩海關報告:省政府遴選三人、商會推舉二人合組織圜法委員會進行整頓“本年銀洋幣制,實行改良……。至小洋輔幣,亦可預料將來定有改善之日也?!?/p>
為方便民眾辨識,新輔幣與之前發(fā)行的劣幣必須有明顯之區(qū)分,改頭換面變更圖案是首要條件,1921年(民國十年)落成的黃花崗七十二烈士紀功坊便成為最佳選擇。按常理逢五逢十才有盛大活動,但緬懷烈士的理由冠冕堂皇,又可與早一年的“總理紀念幣”在意念上銜接。而且七十二烈士中有二十人來自福建,其中最知名的是方聲洞與林覺民。
“福建銀毫第一珍”
最早的黃花崗紀念幣并非目前市面所見的形式,新幣設計以七十二烈士紀功坊為主圖景,頂端橫書“黃花崗紀念幣”,黨徽處以橫向線條為底,沒有標示面值,上方“中華民國十七年福建省造”下沿“紀念先烈”。而發(fā)行版的紀念幣黨徽中央改加阿拉伯數(shù)字“10”或“20”,下方面值“每十枚當一圓”或“每五枚當一圓”。
此版黃花崗紀念幣非常罕見,目前僅有大小如壹角者,所知存世量三枚,堪稱“福建銀毫第一珍”,推測因無幣值故未采用。按理應同時制作貳角型幣樣,因為貳角是最通行的單位,但至今未現(xiàn),可能永久遺失。幾經曲折的紀念幣
據(jù)福建省政府1929年(民國十八年)1月11日發(fā)布之公告,所謂的福建鑄造輔幣委員會呈稱黃花崗紀念幣1月7日在洪山橋原有的造幣廠正式開鑄,種類分壹角、貳角兩種,成色銀八銅二,制額三十萬元為限,“原為紀念盛績,絕對不敢贏利”。后來成色比照《國幣條例》及其施行細則之規(guī)定減為含銀七成,初期頗受歡迎,閩省政府1931年12月8日會議記錄刊載上海富商林雪庵出面委托福建代造“十七年黃花崗輔幣三千萬角運滬流通”,經批準并從中提取一成30萬元利潤,內18萬元作為省造幣廠費用,其余12萬元繳庫。此即“中華民國十七年福建省造”七十二烈士林陵墓為圖案之“黃花崗紀念幣”的由來。沒有在錢文標示的年度公告發(fā)行是因修改設計之故。
1931年,福建鑄造輔幣委員會呈請續(xù)造黃花崗紀念幣五百萬角,省政府在10月審議核準。制造時將年度改為“中華民國二十年”,面值兩種,尺寸、重量及圖案、文字與十七年版基本相同。次年,除將年度再更改為“中華民國二十一年”外,可能覺得黨徽中央加阿拉伯數(shù)字的設計欠妥,改為國旗與黨旗交叉,面值“壹角”或“貳角”直書。這是黃花崗紀念幣年度不連續(xù),由十七年跳至“二十年”及“二十一年”的緣故。
據(jù)同年海關報告:“福建造幣廠鑄成銀輔幣計值三十萬元,嗣后于十月間停閉”,沒有說明原因;《海關十年報告》注明“各該輔幣,除廈門外,閩省全境通行,而中山模輔幣,則按面值七折使用也”,中山模輔幣即孫像總理紀念幣。其他文獻顯示,該年冬福州一帶銀輔幣兌換銅元價格大跌,調查后發(fā)現(xiàn)乃省防軍第三旅旅長盧興邦在駐地尤溪(閩江上游支流處)私造劣質黃花崗銀輔幣大量流入所致。省政府隨即在1933年1月6日發(fā)布訓令禁止,同時宣告省造幣廠停辦、幣模上繳封存,雖正牌省廠所造銀角繼續(xù)通行使用,但福建省造銀幣的歷史也畫上句點。
黃花崗紀念幣成為閩省末代銀幣,停鑄銀幣當然是地方軍閥私造劣毫所致,然其實也是大環(huán)境的影響。首先是南京國民政府強力推動造幣權收歸中央專屬,另是國際銀價的波動,譬如1928年至1932年的五年間銀市之變化不可思議,以黃花崗紀念幣籌備的1928年起計,漲跌與前一年的比率依序是-15.42%、-32.37%、-7.87%、-16.44%;頭尾比較跌幅達-55.98%,等同腰斬,中國實行銀本位又是世界最大用銀國之一,哪能經得起這種折騰?由各省已紛紛停造銀幣及兩年多后的1935年11月中央斷然實施法幣政策即是印證,若銀幣有利可圖地方政府不會輕易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