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群
新聞學理論建構從厘清學術史開始
——讀《中國當代新聞學研究范式的轉換》
李 群
李秀云教授的《中國當代新聞學研究范式的轉換》以新聞學術史的一個主要側面即研究范式的轉換為視角梳理中國當代新聞學術的演變。當“黨報之學”“新聞事業(yè)”“新聞學”“傳播學”等概念按照時代發(fā)展歷程,結合社會背景一一登場之后,一個大的發(fā)展脈絡呈現(xiàn)了出來,對新聞學理論體系有了一個歷史的把握。
首先,該書在掌握了豐富翔實的史料基礎之上,對當代新聞學研究范式進行了完整、細致的梳理。該書查閱了包括報刊、著作在內的自1949—2013年間關于當代中國新聞學研究的幾乎全部資料。書后的年表及關鍵詞索引,更可以作為工具書來查閱。使我們對于以往通史著作中無法展開的歷史有了新的了解。比如1957年在“雙百”方針指導下的新聞理論論爭中,作者介紹了關于“報紙趣味性”“理論危機”“階級性”“時效性”“真實性”“新聞自由”“新聞體制”“黨報性質”等問題的討論,以及隨后展開的對當時參與討論并提出意見的人的大批判。該書通過對《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文匯報》等報刊資料的梳理,全景呈現(xiàn)了這一段歷史。由于對這一段歷史有了了解,就能更深刻體會當時疾風暴雨式的政治批判的內在原因。這樣的展示,書中比比皆是,展現(xiàn)了許多過去不曾了解的歷史。學術史研究離不開學者與著作。該書將各個時期的主要著作的觀點及主要學者的學術活動基本上做了全景式的掃描。各種概念、理論被定位在歷史線索上的時候,對新聞學的理論體系有了一個歷史的總體認識。
其次,對當代新聞學研究范式的轉換路徑作了動態(tài)的分析。在全書的前四章的結構設置上,分別論述了不同時期研究范式的特征及內在成因。黨報之學的特征主要是非科學化, 其成因主要是時代環(huán)境中“一切都同革命掛鉤的時代環(huán)境”,延安時期新聞學脈的延續(xù)及一邊倒的向蘇聯(lián)學習;政治運動之學的主要特征是新聞學是政治運動的工具,知識體系的非科學化及虛無主義的態(tài)度,其成因主要是新聞學術研究缺乏制度保障,學者被迫放棄學術理想;新聞事業(yè)之學的主要特征是理論建構開始注重基本概念的辨析,結構松散,理論建構游離于新聞本體之外;新聞之學的主要特征是理論建構回歸新聞本體,理論研究呈現(xiàn)融合態(tài)勢,從學術自覺到理論自覺,其原因主要是新媒體的迅猛發(fā)展,新聞學的繁榮,西方人文社會科學理論的引入。
最后,又對當代新聞學術的發(fā)展路向作了總體的梳理,包括新聞學術研究由政治本位走向學科本位,學術研究由自發(fā)走向自覺,新聞學術研究由感性走向理性。
至此,我們可以對當下新聞學理論作以重新認識,并且可以嘗試理清其中的邏輯聯(lián)系。將新聞歸結為一種“報道”,將新聞事業(yè)作為一定經濟基礎上的上層建筑,這是中共在歷史上形成的黨報理論的觀點。至于其“真實性、指導性、群眾性、戰(zhàn)斗性、黨性”的工作原則更是與新中國成立初期黨報理論的“五性統(tǒng)一”一脈相承的??梢哉f,以新聞事業(yè)為基本研究范疇的新聞學,正是一種繼承黨報之學相關理論的新聞事業(yè)之學,更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之下的新聞學。而關于大眾傳媒與社會新聞媒介的關系、新聞媒介的受眾,新聞與信息、宣傳、輿論關系的論述則明顯是借鑒了西方信息論、輿論學、傳播學的基本觀點,是一種關注新聞本體的新聞之學。由此看來,當下新聞學理論研究也是處于“五方雜處”的狀態(tài),用統(tǒng)一的話語體系建構具有內在邏輯聯(lián)系的理論大廈,仍然任重道遠。正如李秀云教授所說,當下新聞學正在回歸新聞學本體,相關概念的辨析、對西方學說的批判與吸收、理論的建構等正在學者們的不懈努力下,不斷取得新的突破。當代中國這樣一個“五方雜處”的時代,理論上不能被動地接受西方理論的“八面來風”。新聞學理論的建構和研究范式也應該適應這一時代發(fā)展的大環(huán)境。
黑龍江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責任編輯:徐雪野〕
著作評介 李群.新聞學理論建構從厘清學術史開始——讀《中國當代新聞學研究范式的轉換》[J].知與行,2017,(1):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