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目的:探討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的臨床治療效果。方法:選擇我院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48例肝硬化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24例,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治療,觀察組經出血原因查證、病情密切觀察及并發(fā)癥檢查后,采取搶救措施,對比2組臨床療效。結果:觀察組患者總有效率95.83%,顯著高于對照組66.67%,組間臨床療效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92,P<0.05)。結論:積極查證出血原因、檢查并發(fā)癥與密切觀察病情進展,可有效提高搶救效果,對治療有效率的提升具有促進作用,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 肝硬化 上消化道出血 診治探討
上消化道出血是肝硬化患者臨床常見的一種并發(fā)癥,患者多出現(xiàn)黑便、嘔血等狀況,嚴重者甚至出現(xiàn)血性休克[1]。為有效提高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臨床療效,本次研究特選擇48例患者為研究對象,就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肝硬化患者臨床療效進行探討,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4年5月至2015年11月,我院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48例肝硬化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24例。觀察組:男13例、女11例;年齡23-61歲,平均年齡(41.2±2.1)歲。對照組:男14例、女10例,年齡21-60歲,平均年齡(40.8±1.5)歲。2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對比,P>0.05,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進行禁食、降門脈壓、抑制胃酸、止血、改善肝功能、預防肝性腦病等基礎治療。具體治療措施如下:生長抑素3mg +生理鹽水48ml 4-6ml靜脈泵持續(xù)泵入降門脈壓,埃索美拉唑或泮托拉唑、蘭索拉唑等PPI藥物抑酸,止血藥物止血,并結合保肝藥物改善肝功能、預防肝昏迷、補充凝血因子等治療。同時,密切監(jiān)測患者心率、血紅蛋白濃度、紅細胞壓積、紅細胞計數、血尿素氮、血壓、體溫、尿量、黑便、嘔血情況。觀察組積極查找出血原因后采取相應措施,經內鏡下檢查,24例患者中有14例為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8例為門脈性高壓性胃病出血,2例為消化性潰瘍出血,針對出血原因,積極行內鏡下處理,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患者予內鏡下套扎及硬化劑治療;門脈高壓性胃病患者予噴灑去甲腎上腺素治療;消化性潰瘍患者予局部止血治療。對照組僅采取上述基礎藥物治療。
1.3 觀察指標
具體療效判定標準為[3]:①顯效: 24h內嘔血和便血停止,血壓和心率均恢復正常,且保持穩(wěn)定;②有效: 48h后嘔血和便血停止,血壓和心率保持穩(wěn)定;③無效:超過72h后,仍有活動性出血,血壓和心率不穩(wěn)定,生命體征不穩(wěn)定,甚至死亡。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使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19.0進行匯總整理與分析。計數資料采取率(%)表示,使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觀察組患者顯效70.83%,總有效率95.83%;對照組患者顯效45.83%,總有效率66.67%。組間臨床療效比較,χ2=4.92,P<0.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詳見表1。
3 討論
肝硬化我國常見的一種慢性病,發(fā)病早期無明顯癥狀,但后期會導致肝功能嚴重衰退及多種并發(fā)癥,其中上消化道出血是肝硬化最常見的并發(fā)癥。對肝硬化合并有上消化道出血時的臨床病情進展狀況進行判斷十分必要,應先根據患者的出血部位,進行血量以及病因的推斷,采取相應治療措施。同時,需重點關注胃底、食管靜脈破裂造成出血[4]。
近年來,隨著醫(yī)療技術的進行性發(fā)展,肝硬化病死率得到有效控制,但對于并發(fā)上消化道大出血的患者,由于治療難度系數大,仍為肝硬化致死的主要因素。合并有上消化道出血的肝硬化患者,臨床上多表現(xiàn)為嘔血、黑便等[5],并且出血量比較多,部分患者常伴有休克狀況。導致該病發(fā)病的機制是肝細胞壞死引起肝組織結構發(fā)生改建或增生,從而增大門靜脈血阻,形成側支循環(huán)。導致出血的原因包括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門脈高壓性胃病,消化性潰瘍等,均可造成上消化道出血。若患者長期過量飲酒、營養(yǎng)搭配不協(xié)調、飲食不注意以及用藥不合理等均會誘發(fā)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進而威脅患者生命安全。臨床上以內科治療為主,未明確患者的出血部位、出血原因前,應當進行常規(guī)輸血、止血,制酸、降門脈壓治療,以減輕患者痛苦,有助于患者及早恢復[6]。本次研究,觀察組患者顯效70.83%,總有效率95.83%;對照組患者顯效45.83%,總有效率66.67%。組間臨床療效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92,P<0.05)。
綜上所述,采取積極查證出血原因、出血部位、檢查并發(fā)癥與密切觀察病情進展,并及時進行內鏡下治療的綜合處理措施,可有效提高有效率,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魏書亮. 肝硬化脾功能亢進并發(fā)消化道出血雙介入治療66例臨床分析[J]. 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連續(xù)型電子期刊). 2016(7): 73, 74.
[2] 楊琳,潘吉勇,金榮. 脾切除聯(lián)合賁門周圍血管離斷術對肝硬化導致消化道出血的效果觀察[J]. 中國當代醫(yī)藥. 2016, 23(4): 26-28.
[3] 盧旺,李婉玉. 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抗凝治療的影響:一項多中心回顧性研究[J]. 臨床肝膽病雜志. 2015(4): 590.
[4] 袁佳,薛揮,和水祥,等. 15例無消化道出血史的肝硬化患者經頸靜脈肝內門體靜脈分流術后現(xiàn)狀調查[J]. 中華消化雜志. 2014, 34(1): 30-32.
[5] 孫蘭珍,王素珍,李曉琴. 晚間護理干預對肝硬化消化道出血患者影響的研究[J]. 護士進修雜志. 2013, 28(14): 1263-1265.
[6] 余小杰,吳云,肖麗娜. 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醫(yī)院感染患者預防性應用抗菌藥物的觀察[J]. 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 2013, 23(9): 2064-2066.
作者簡介:鄧時莉 (1982-11)女 碩士 主治醫(yī)師 主要從事消化內科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