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有記憶開始,目光所及之處遍地是高樓大廈的城市;每天衣食無憂,只要好好學習就是父母眼中的乖乖女。很難去想象水電緊缺,一年只洗兩三次澡的貧困農(nóng)村那樣的艱苦生活。2016年7月3日至7月9日,作為河北大學暑假社會實踐活動項目組的一員,我前往了河北省張家口市陽原縣辛堡鄉(xiāng)開始了我的支教之旅。經(jīng)過一夜火車、2個小時的長途汽車、2個小時面包車的輾轉(zhuǎn),到達了住宿地---王家夭村的時候,已是暈頭轉(zhuǎn)向,也從最初的熱切期待變?yōu)槠v不堪。路途上印象深刻的是:這里是沒有被汽車尾氣和工廠排放廢氣污染過的純凈、湛藍的天空,藍得刺眼,沁入心田。村里村外的山上到處是碩果累累的杏樹,由于交通不便,村民們主要用于自己食用,可以盡情采摘。進到村子里,看到村民們的熱情相待、樸實善良,又激情滿滿。一聽說我是支教老師,趕忙去摘下自己院子里最大最香甜的果子,送來自己家蒸的大饅頭,并熱情地邀請我去家里喝口水歇一歇。與燦爛笑容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他們常年風吹日曬,布滿皺紋的蒼老的臉,經(jīng)常干農(nóng)活粗糙的雙手,以及抬眼可及低矮的土坯房,崎嶇不平的山路。夜晚有數(shù)不盡的繁星,柔和的光輝盡情地灑落,這里沒有城市的喧囂和燥熱,,村莊籠罩在一片靜謐、祥和的氛圍之中。
王家夭小學,是我支教之旅的第一站。對于在城市里長大的我來說,很難想象,一個小學是由一名老師和五個孩子組成的,一塊黑板,一個板擦,一個黑色馬克筆就是老師全部的教學器材。我的主要任務(wù)是對孩子們英語學習進行啟蒙教育,我教會了他們26個字母的發(fā)音和寫法。后來孩子們還主動提出要學語文和數(shù)學的想法,我就結(jié)合生活實際給他們講解課本。不管是新知識還是舊知識,他們都學的十分認真。由于我的宿舍和小學在一個院子里,只要一有時間,都會和可愛的孩子們在一起聊天、上課。使我震撼的是:這里的孩子們十分懂禮貌、反應(yīng)很快、活潑好動、聰明而且自信,從不因為自己成長在貧困的農(nóng)村而感到自卑。接下來的日子里,孩子們在課間或者閑暇之余,只要一看到我,都會緊緊跟在我的身后,嘰嘰喳喳說個不停,就像是許久不見的老朋友,沒有絲毫的陌生和膽怯,反而充滿了親切與熱情。他們還會拉著我去山里摘杏。在村子里,無論是認識的,還是不認識我的孩子,只要聽說我是過來上課的大學生,都會立馬湊過來幫我摘又大又圓的杏,用最清澈的眼神,滿含羞澀地伸出他們的小手,把杏小心翼翼地遞給我“老師,給您”。孩子們的世界是最純凈的,他們把你當成朋友的理由很簡單,只要你是充滿善意的真心相待,他們就會與你成為無話不談的兄弟姐妹。這與他們的成長環(huán)境、父母的啟蒙、老師的教誨是分不開的,他們用自己的言行,讓我深切體會到淳樸、善良的民風。
南辛莊小學,是我支教之旅的第二站。每天早起步行到距離王家夭一村之隔的南辛莊小學去執(zhí)行教學任務(wù)。到達之后,他們十分開心地將我迎進了辦公室,一番介紹后便安排了這兩天上課的主要年級和課程。南辛莊小學的教室都是有序搭建的磚房,由八間大教室組成。這里有寬敞明亮的教室,有供孩子們活動的籃球場地,有設(shè)備齊全的微機教室,多媒體器材等硬件條件都很完善。據(jù)校長介紹,這里任課的老師都是大學生,孩子們課間也會有加餐,這讓人不禁感嘆即使村子貧困,但是再窮也不能窮教育,孩子們是國家的希望,他們的教育不能因為生活條件的限制而有所缺失。我上課年級是四年級,通過與老師的交流,課堂上孩子們的反應(yīng),隨機轉(zhuǎn)換我的教學方式,通過一些英文單詞有趣地理解、記憶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從而掌握正確的、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通過兩天的英語學習,孩子們感到學習英語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一點都沒有想象中的那么難,并和我保證會在以后的日子里好好學習英語。每天幾堂課下來,我的后背都被汗水浸透了,嗓子也啞了,可是我一點都不覺得辛苦。孩子們對知識渴求的那種熱切眼神,積極主動地回答問題舉起的小手、大聲朗讀英語時的認真神態(tài),都深深地觸動、感染著我。我第一次真切地體會到對于老師來說,最大的動力莫過于孩子們對知識的渴求。
小關(guān)村小學,是我支教之旅的最后一站。第五天和第六天我前往了小關(guān)村小學,這里的教學設(shè)備水平居于南辛莊小學和王家夭小學之間,這里的老師也都是來自于附近村子。我上課年級主要是二年級和四年級,有了前幾天的教學經(jīng)驗,通過和老師了解,孩子們課堂表現(xiàn),很快進入到老師的工作角色和狀態(tài)。相比較而言,這里的孩子們和我相處比較拘謹,小心翼翼,課堂表現(xiàn)也不太積極主動??吹竭@種情況,我就充分利用課余時間,和孩子們一起做游戲,這個方法果然奏效,孩子們很快就和我熟悉起來,很多孩子也開始喊我“大姐姐”,課堂氛圍也活躍了,上課秩序井然?,F(xiàn)在想來:我們一起玩的跳皮筋、打手、木頭人等這些童年記憶中的已經(jīng)模糊的游戲,在我腦海中仍歷歷在目,仿佛嵌進了靈魂深處......。
七天的支教工作轉(zhuǎn)眼間就結(jié)束了,心里是太多的不舍。短短的七天時間,自己感到從未有過的充實和快樂,雖然每天步行往返于宿舍和小學之間,晚上精心設(shè)計適合孩子們的教育教學方法,吃著非常簡單的農(nóng)家飯,但我深深地愛上了這片貧瘠的土地,淳樸的民風,善良真誠的村民,好學上進的孩子們。這一次的張家口支教之旅,是我第一次踏足到貧困地區(qū),也是第一次真切地接觸農(nóng)村,更是我第一次在人生成長的道路上留下了支教教師的經(jīng)歷,太多的第一次留在了張家口陽原縣的村子里。走過的山路雖崎嶇,但我步伐堅定。孩子們是國家未來的希望,城鄉(xiāng)教育發(fā)展不平衡也是當前中國面臨的一大問題,讓我們?yōu)檫@些貧困農(nóng)村的孩子們祝福:在不久的將來,農(nóng)村的孩子和城市的孩子一樣可以自由自在地徜徉于知識的海洋。我堅信,有愛,就有希望。
一個普通的酷暑季節(jié),一次終身難忘的經(jīng)歷,一份無怨無悔的付出,在這驕陽似火的七月,用笑遮蓋勞累,用歌聲感動烈日,讓青春在貢獻中飛揚,這大概就是暑期社會實踐的真諦吧!
主編點評
這篇散文文風質(zhì)樸無華,講述了作者第一次支教經(jīng)歷。我認為這篇散文之所以能夠打動我,并不是華麗辭藻的堆砌,以及“為賦新詩強說愁”的做作,而是作者對貧困地區(qū)的學生懷有深厚的感情,同時還有自己的所思所想,表達了作者致力于貧困地區(qū)教育事業(yè)的熱愛之情。
作者簡介
朱超然(1997-),女,河北省石家莊市人?,F(xiàn)為2015級河北大學——中央蘭開夏傳媒與創(chuàng)意學院廣播電視學專業(yè)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