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秋
一個人上下班、一個人吃飯、一個人逛街、一個人出門旅行、一個人看電影、一個人生病直至痊愈……有這樣一批年輕人與“空巢老人”一樣,游離在“家”門之外。
本世紀初,隨著社會老齡化程度的加深,“空巢老人”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隨著子女因工作、學習、結婚等原因而離家后,獨守“空巢”的中老年夫婦因此而產生的心理失調癥狀,稱為家庭“空巢”綜合征。這已經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隨之,社會上涌現了一大批各種形式的“空巢老人”關愛行動。
然而,當“空巢老人”的問題被空前關注的同時,也有一批年輕人徘徊在“家”門之外。一個人上下班、一個人吃飯、一個人逛街、一個人出門旅行、一個人看電影、一個人生病直至痊愈……這批年輕人與“空巢老人”一樣,在某個城市里千里獨行,他們被稱為“空巢青年”。
或主動或被動,毫無疑問的是,隨著“空巢老人”的增多,“空巢青年”也在迅猛增長。并不是每一個離“巢”的孩子都已組建新的家庭結婚生子,也有很大一批人“漂”在大城市獨自“闖天下”。
“空巢青年”,這個詞匯或多或少會讓聞者產生一絲悲涼。他們多數為離鄉(xiāng)背井在大城市獨自打拼的年輕人,單身,獨自租住著一個單間或一套居室;在公司里有一份不好不壞的工作;學歷在大學以上,文化層次不錯;最好的伙伴是社交平臺,互聯網已成為他們的精神食糧補給點。最重要的一點是,他們往往為現狀感到困頓,對未來感到迷茫,偶有孤獨感。
歐睿信息咨詢公司的數據顯示,全球獨居生活人數已經從1996年的1.53億上升到2011年的2.77億——15年里上升了55%,他們預計,到2020年全世界將新增4800萬獨居家庭。
美國學者克里南伯格在研究美國獨居現象的專著《單身社會》中曾給出這樣的數據:美國有3100萬人獨自生活,這個群體在過去10年擴大了30%,其中獨居女性是主體。
不只是美國,在瑞典、挪威、芬蘭以及丹麥,近45%的住戶都為獨居者。日本如今也有約30%的住戶獨自居住。
而中國,隨著城市化進程的迅猛推進,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到大城市追求自己的未來,社會發(fā)展與文化觀念的轉變,“空巢青年”的增長更加迅猛,獨居現象在青年人中普遍存在。
數據顯示,中國的獨居人數也進入了持續(xù)上升期,從1990年獨居人數占到全國人口的6%上升到2010年的14%。國家統(tǒng)計年鑒顯示,2013年,獨居人數達到了14.6%。上海,則是全國獨居比例最高的城市,每4戶中就有1戶是只有一位家庭成員的,北京的比例則是1/5,但這還僅僅是在籍人口的統(tǒng)計數據。除了離異、喪偶,及數量龐大的“空巢老人”之外,大城市的獨居者中,年輕人正在逐漸增大份額。
事實上,同為“空巢”,對比老人和年輕人會發(fā)現很大的不同?!翱粘病崩先送潜粍拥剡x擇“空巢”,孩子的求學、工作、結婚等客觀因素,讓老人們不得不接受“空巢”的結果。而反觀年輕人,更多則是對自我的挑戰(zhàn)及職業(yè)的規(guī)劃。
隨著年齡的增長及社會的發(fā)展,兩代人之間必然發(fā)生觀念及思想的碰撞,同時,中國傳統(tǒng)家族式群居觀念的淡化,逐漸增強的社會流動性使得更多的年輕人覺得,只有大城市才能安放自己的理想和未來。有專家表示,“從這個角度看,與其說是‘空巢青年,不如說是‘脫巢青年?!眱纱说纳罘绞讲煌ㄊ降挠嵪r代使得更多的年輕人更愿意嘗試遠航,即便偶爾會有迷茫感及“被拋棄”感,他們也不愿意放棄在大城市里一展身手的夢想。
但是,除了在大城市里為了夢想而孤軍奮戰(zhàn)的單身戰(zhàn)斗者之外,也有部分年輕人已有家室,或為了深造、或為了小家庭更美好的未來,肩負著全家的希望與思念,與家人分居在兩座城池。他們與單身的“空巢青年”比起來,內心會承受更深的孤獨感。遠在另一座城市或身處他國的戀人,帶給他們遙遠的心靈安慰與鼓舞之外,距離使他們往往對愛情本身產生一些不確定。
曾有兩地分居戀人在網絡上爆料,當獨自一人在陌生的環(huán)境苦苦掙扎時,最期盼的莫過于晚上可以和戀人長途連線,然而,凝聚了一整天的負面情緒在面對戀人的噓寒問暖時,往往更多的是傾訴與抱怨。久而久之,1個小時的視頻逐漸變成了微信上簡短的理性問候,最終,戀人提出了分手,“當你一個人在孤獨中掙扎時,我其實也是一個人,每天除了要安排好自己的工作與生活、排解好自己的不良情緒之外,晚上還要做你的情緒管理員,我真的太累了……”于是,一對戀人最終走向了勞燕分飛。
事實上,有很大一部分“空巢青年”最終會選擇放棄其中一座城市走到一起擁抱取暖,或者徹底割舍這份遙不可及的愛戀。當愛情面對空巢的孤獨時,往往會沖擊個體對感情的信仰,要么更緊地抓住,要么已無力握緊。若要長期堅持與戀人兩地分居需要很強的毅力。
有網友如是吐槽:“一個人吃火鍋,吃之前要解決好大小號,因為吃的過程中不敢離席,又沒臉跟服務員說幫我看好我的鍋。”“妝不是很會化,化了也沒人看,倒是電腦、網絡、水管、電燈、門鎖等等都很會修?!薄耙粋€人在這個燈火閃耀的城市生活,萬盞燈火卻沒有一盞是為我而亮。每天公司住所兩點一線;有第二杯半價的時候,就自己喝完兩杯;下雨了,別人等傘來,我在等雨?!?/p>
誠然,一個人的生活會有很多不便,但對于大部分“空巢青年”來說,“空巢”也只是人生中的一個必經階段。這里的“空巢”僅僅是區(qū)別于那些圍繞在親人身邊工作和生活的年輕人,而孤獨也只是這個階段偶爾出現的情緒。這份孤獨會隨著與戀人相聚,或者找到新的朋友圈和戀人,而最終成為一段青春記憶。
在《單身社會》中,克里南伯格提到,“空巢和孤獨并非同一個概念”、“幾乎沒有證據可以證明空巢是造成美國人孤獨感的元兇”、“決定孤獨感的并非人際交往的數量,而是質量”,并樂觀地呼吁大家不必為此恐慌。
也就是說,如果“空巢青年”是某種既定的現狀,偶爾地抱怨和吐槽無可厚非,但也要警惕變得自暴自棄、自怨自艾,因為陣痛是成長的必經之路,無論是一座城市還是一個人。
專家如是說
田豐(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所謂的“空巢青年”是一種社會現象,還是一種社會心態(tài)?準確地講,單身青年是客觀存在的社會事實,但“空巢青年”取代單身青年的流行更像是一種社會心態(tài)。那么我們真正要思考的是,這種社會心態(tài)反映的是什么?這種社會心態(tài)的出現與青年的自我定位有很大的關系。現階段的中國,普遍浮躁的社會情緒促使人們不斷追求成功和速度,本該厚積薄發(fā)的青年也必然會受此影響產生著急的心態(tài),無論是在事業(yè),還是在家庭中??释晒Φ男膽B(tài)無可厚非,但社會發(fā)展本身就不能保證所有人都能夠得償所愿,成功的只是小部分人,付出努力的卻是大多數,隨之而來的就是對現實生活的不滿和自嘲。
張翼(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黨委副書記):農業(yè)社會由于生產力的局限,鼓勵家庭生活和低流動率,而現代社會城市發(fā)展,則呈現高流動率。隨著人口進入城市,社會支持獨居人群的相關政策越來越多,從而催生了日益增多的“空巢青年”。
鄧相超(山東省省政協委員、山東省政府參事):隨著社會發(fā)展,不少公司的業(yè)務不再局限于一個城市甚至一個國家,需要到處擴展業(yè)務,這使得基層或中層員工要頻繁出差,而80后、90后正處于這個年齡段。這種現象在金融、建筑工程以及外貿行業(yè)最為常見。目前的80后、90后承擔的壓力比十年前的年輕人承擔得更多,由于多是獨生子女,他們要承擔照顧老人的壓力,還要擔負車貸、房貸等,所以他們利用出差帶來的額外收益補貼生活家用。其實,他們是在用自己的方式,應對生活壓力。
媒體如是說
光明網評論員(@光明網):競爭愈演愈烈的社會,對于剛畢業(yè)的青年來講,行走舉步維艱。城市需要對年輕人釋放更多的善意,因為他們是決定城市發(fā)展前景的可依靠力量。一個年輕人是否“空巢”,選擇什么樣的生活方式,這固然是個體的自由,也是城市文明發(fā)展的一種合理方向。然而,合理并不意味著必然,“空巢”不應該變成年輕人無可奈何的唯一選擇。如果讓一批年輕人在今天的“空巢”中感到失落,那么明天一座城市可能會有一代人感到失落,這座城市也難免出現發(fā)展的停滯感。
喬衫(@西安晚報):有必要看到,在當前的社會結構中,“空巢青年”群體不會自動減少,可能有逐漸加大的趨勢。而站在大眾創(chuàng)業(yè)、萬眾創(chuàng)新的角度,大量“空巢青年”的出現,可能并不是什么福音,不符合社會主流對青年人的期望。
網友如是說
董先生(某建筑企業(yè)職員):每個人對物質生活的需求不同,有人需要豪華的享受,有人只需要簡單的平凡生活。因此,決定空巢是否愉快的因素應當是自己的心態(tài)。如果是積極正面的心態(tài),去面對和享受這些的話,過什么生活都會愉快的。反之如果一個人悲觀消極,喜歡挑刺,那么他可能就會沉浸在孤獨、寂寞這些負面情緒里面,看不到自由自在的美好一面。
line shir(@知乎):想起最近有一句話很流行——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但真正一個人在外面漂泊的時候,真的感覺不到那么多詩和遠方。但每個人都總歸是個體,除了戀人和親人,沒有誰會一直依附或依賴誰生活。即使不在大城市里,互聯網和手機有時候也讓我們變得很疏離。如果有人能說說話,那最好。如果沒有,就歇下來,說給自己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