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云
摘 要: 唐代詩人杜甫曾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杜甫是在盛唐的文化大背景下成長的,盛唐的自主意識、豪邁灑脫與個性張揚熏陶感染了他,以致其在受到貶謫時心態(tài)不足其他時代文人那么深沉。
關(guān)鍵詞: 杜甫 貶謫心態(tài) 忠而被貶
一、貶謫與貶謫文學(xué)
貶謫與貶謫文學(xué)是中國獨特的文化現(xiàn)象。尚永亮把它概括為“古代文人基于人生憂患的各種心理流程”,“展露了人生的大歡樂和大悲哀,大真實和大虛幻”[1]P1。嚴羽在《滄浪詩話·詩評》中評價唐詩時說:“唐人好詩,多是征戍、遷謫、行旅、離別之作,往往能感動激發(fā)人意?!逼渲小斑w謫”是指貶謫。尚永亮評價說:“事實上,豈止唐人好詩如此?一部中國文學(xué)史,在很大程度上即由遷客騷人的低吟高唱所構(gòu)成?!盵1]P11
二、杜甫生平
《唐才子傳》載:“甫字子美,京兆人。審言生閑,閑生甫。貧少不自振,客吳、越、齊、趙間,李邕奇其材,先往見之……擢河西尉,不拜,改右衛(wèi)率府兵曹參軍……至德二年,亡走鳳翔,上謁,拜左拾遺?!盵2]P32杜甫是在天寶十四載(755)即他44歲時開始做官的,十月任河西尉,不久,改任右衛(wèi)率府兵曹參軍。天寶十五載(756)二月杜甫就右衛(wèi)率府兵曹參軍職,四月赴奉先,攜家至白水依舅氏崔頊,六月攜家避亂至鄜州羌村,八月聞肅宗即位于靈武,只身赴之,中途為叛軍所獲,送至長安。至德二載(757)四月杜甫冒死由長安逃至鳳翔行在,他穿著麻鞋和露出兩肘的破爛衣服拜見肅宗,不禁涕淚交流,即“麻鞋見天子,衣袖露兩肘”(《述懷》)[3]P358。五月十六日,杜甫被授為左拾遺,即“涕淚受拾遺,流離主恩厚”(《述懷》)[3]P358。拾遺,是一個較高的職務(wù),唐代不少重臣都是由這個職務(wù)升上去的。在左拾遺任上的這一年多時間,是杜甫一生中政治生活的最高點。在杜甫的仕途上,以官階而論,左拾遺不是最高的,卻是最重要的。他決心忠于職守,匡扶君主,完成中興大業(yè)。但杜甫在任左拾遺沒有幾天就為諫房琯事件忤肅宗,原因是杜甫認為國家正在用人之際,不宜輕易地廢黜大臣。肅宗詔三司推問,宰相張鎬救免,但肅宗從此以后便疏遠了杜甫。在宦官李輔國和張良娣的挑唆下,肅宗開始排斥玄宗舊臣。從乾元元年(758)春開始,房琯、賈至、嚴武等相繼被貶。乾元元年六月,47歲的杜甫被當(dāng)作是房琯等人的“同黨”,亦被貶為華州(今陜西華縣)司功參軍。
雖然杜甫為官時間不長,但在為官到貶官期間所發(fā)生的種種經(jīng)歷足以讓我們了解杜甫一生的思想和心態(tài)。
三、忠而被貶,心情悲涼
杜甫于乾元元年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詩人對于自己的忠而被貶心里頗感委屈不平,牢騷滿腹乃至憤慨但又勤于政事。一方面,對于疏救房琯一事而遭貶謫,詩人心里特別難受,但也無可奈何。另一方面,詩人雖被貶謫,但至少還是朝廷官員,至少可以為唐中興出一份力,所以詩人在牢騷滿腹之余又勤于政事。
詩人被貶后心情悲憤蒼涼。如《至德二載,甫自京金光門出,間道歸鳳翔。乾元初,從左拾遺移華州掾,與親故別,因出此門,有悲往事》:
此道昔歸順,西郊胡正繁。至今猶破膽,應(yīng)有未招魂。近侍歸京邑,移官豈至尊。無才日衰老,駐馬望千門。[3]P480
《至德二載,甫自京金光門出,間道歸鳳翔。乾元初,從左拾遺移華州掾,與親故別,因出此門,有悲往事》作于乾元元年(758)六月。胡夏客曰:“至德二載,公拜左拾遺,即疏救房琯。時琯罷相,猶在朝,故公仍為拾遺。至乾元元年五月,琯貶,六月,公即出為華州司功參軍矣。”[3]P480一年前的四月,杜甫冒死西出長安,投奔鳳翔就從此門逃竄。途中的兇險不僅令他感到“猶破膽”、“未招魂”,就連“所親”也“驚老瘦”,真驚訝詩人有幸能“辛苦賊中來”(《自京竄至鳳翔喜達行在所三首·其一》)[3]P346。見到肅宗時的激動喜悅幾乎令詩人失態(tài),當(dāng)時杜甫對肅宗及其唐中興充滿信心。然而就在一年后的六月,杜甫又出金光門,此時的他已淪為謫人,離京赴任,與親故告別。杜甫冒死西奔鳳翔肅宗朝廷可見其對唐朝廷的忠心,至今驚魂未定卻已遭貶謫,其心中之委屈、憤慨實在難平。詩中的“移官豈至尊”,可看出詩人并沒有將自己的貶謫歸怨于君主,而是以自己的無能、頹老,即以“無才日衰老”作為被貶的緣由,從中可以看出詩人貶后自嘲的心態(tài)。幾多感慨,出語平淡。詩人貶于華州,此時已47歲的他此去應(yīng)知世事難料?!榜v馬望千門”,這句詩雖是寫詩人棄京離鄉(xiāng),卻也寫出詩人對故國家山不禁頻頻回首,從中透露出詩人的依依不舍之情,有如此處境的人即使再溫柔敦厚也難免牢騷滿腹。
又如《早秋苦熱堆案相仍》,杜甫在詩中是這樣描述貶所環(huán)境的:
七月六日苦炎蒸,對食暫餐還不能。常愁夜來皆是蝎,況乃秋后轉(zhuǎn)多蠅。束帶發(fā)狂欲大叫,薄書何急來相仍。南望青松架短壑,安得赤腳踏層冰。[3]P487
《早秋苦熱堆案相仍》作于乾元元年(758)詩人任華州司功參軍(758)的秋天。這一年天旱苦熱、蝎蠅載室、官服太緊、公文堆案,加之貶謫等苦悶,詩人的牢騷便噴薄而出。但牢騷歸牢騷,在貶職上杜甫還是認真工作、勤于政事的。從這一點可以看出杜甫具有敦厚儒雅的一面。據(jù)《唐書·職官志》載,司功參軍掌管“考課、表疏、學(xué)校、祭祀”等事務(wù)。杜甫認真撰寫了初選試題,根據(jù)國家的需要,提出了五條策問。如在《乾元元年華州試進策問五首》中就提到了賦稅、交通、征役、幣制等重要問題,從這可以看出杜甫求實有為的政治態(tài)度。
此外,他還替華州刺史郭某撰寫進狀,上送朝廷。在《為華州郭使君進滅殘賊形式圖狀》中,他詳細分析了當(dāng)時的軍事形式,提出了徹底消滅安史叛軍的策略,表現(xiàn)了關(guān)心國事的良苦用心。由此可見,即使在貶職上,杜甫依然忠于職守、勤于政事、兢兢業(yè)業(yè)。至于詩人忠而被貶,掀起他心底的憤懣,發(fā)之于牢騷亦人之常情。
總之,杜甫忠而被貶,心里不免悲憤而蒼涼。他牢騷滿腹但又勤于政事。在失意貶謫后,他寄情于山水,向往歸隱的生活,求仙訪道,足以見他灑脫的一面。杜甫是在盛唐的文化大背景下成長的,盛唐的自主意識、豪邁灑脫與個性張揚熏陶感染了他,以致詩人在受到貶謫時心態(tài)沒有其他時代文人那么深沉的悲劇色彩。
參考文獻:
[1]尚永亮.貶謫文化與貶謫文學(xué):以中唐元和五大詩人之貶及其創(chuàng)作為中心[M].蘭州:蘭州大學(xué)出版社,2003,8.
[2]辛文房.唐才子傳[M].上海:古典文學(xué)出版社,1957.
[3][唐]杜甫著,[清]仇兆鰲注.杜詩詳注(全五冊)[M].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