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佳星
人類移居外星球會吃啥
◎文/張佳星
自從電影《火星救援》中的馬特·達蒙在火星上種活了土豆,這個其貌不揚幾千年的家伙仿佛成了地球蔬菜扎根外星球的首選。
事實上,人類要是在外星球種活蔬菜,還要歷盡周折。想要讓來自地球的蔬菜和糧食家族心甘情愿地在外星球安家,可需要漫長的時間喲。
被譽為“20世紀三大最偉大科幻小說家”的阿瑟·克拉克在《遙遠地球之歌》一書中這樣描述人類在外星球安家落戶的歷程。
第一步∶制造出氧氣
由于外星球表面“50%以上覆蓋冰層,厚度約3千米,那里藏著所有需要的氧氣”,飛船會啟動量子引擎的部分馬力融化冰層,將水蒸氣分解成氧和氫。十年時間過去,外星球上的氧氣濃度會達到10%。
第二步∶去毒
由于外星球充滿了二氧化氮等有毒氣體,人類將投放特別培養(yǎng)的細菌或者植物來吸收轉(zhuǎn)化這些毒氣。
第三步∶調(diào)溫
由于行星各處氣溫基本低于冰點,人類將啟動全部量子引擎,讓行星朝恒星的方向靠近,以獲得更宜人的氣候。這次“調(diào)溫行動”將持續(xù)55年。
看看《火星救援》里的土豆農(nóng)場
人類培育植物改善大氣
第四步∶種植
接下來,依靠生物科技的改造將持續(xù)千年。人類培育出很多動植物,并設(shè)計出適宜的生態(tài)平衡,改良原有生物,使它們更加美味可口。
通過上千年的環(huán)境改造和生物培育,人類終于如愿以償,像《銀河帝國》里暢想的那樣∶“大嚼烤魚、母星芋,大口飲用葡萄汁?!?/p>
龐大的銀河帝國里,星際旅行已成家常便飯
“粉紅色丸子包著辛辣魚漿,黃色丸子的餡是清淡干酪,綠色的是什錦蔬菜,甜點是熱杏仁派……”主人一邊給客人介紹,一邊展示著用餐時需要戴上的透明手套。
在科幻文學(xué)大師艾薩克·阿西莫夫的《銀河帝國》一書中,人類已經(jīng)遍布2500萬顆星,形成了一個真正的宇宙帝國,而在銀河帝國的首都川陀,最美味的食物來自“微生農(nóng)場”。這里有著各種美味的微生物食品∶酵母菌、藻類、細菌、多細胞真菌,人們能從這些微生物食品中品出各種味道。
各種美味的菌類是銀河帝國首都受歡迎的食品
“這碗湯里,你能認出里面的蔬菜嗎?”
“這肉片又是什么?讓我想起錫納的羔羊肉,但我認為它并不是肉片?!?/p>
“這些面包可能加入了某種微生衍生物,帶著爽脆的硬度和親切的香味。”
微生物可以模擬任何食材,外來者只能在這些食品前不斷發(fā)出贊嘆。
當然,并不是所有星球都是如此。在貧瘠、寒冷的不毛星球,在臟亂的貧民區(qū),食物是緊缺而且難以下咽的。下面就是一個貧瘠星球上一家農(nóng)戶的生活場景。
“請他吃上星期的玉米餅嗎?”
羅珊星球上的農(nóng)婦聽說丈夫要招待外星訪客,不高興地甩出這句話。羅珊星球上的陽光是那樣稀少,9個月的寒冬讓這里的作物產(chǎn)量有限。這里的三蹄山羊靠積雪下的小草為生。面包和乳品并不充沛,偶爾殺掉一頭羊,才有肉吃。
銀河系各個星球上的飯菜質(zhì)量有差別,飲食習(xí)慣也天壤之別∶“我認不出這配菜,又苦又咸;桃子味的蘋果還不錯;熱飲太苦……”
“這是一種海鮮,我買的時候還以為是甘藍菜?!?/p>
難以接受和滿目迷茫是跨星球饕餮們的常態(tài),如果有檔《星球美食大偵探》的欄目,主持人一定不只有“鮮香可口”之類的臺詞,而是會展現(xiàn)出訝異、痛苦、享受、流淚、想吐等不同“表情包”。
如果說星際遷移后定居各個星球的人類形成了各自的飲食特色,那么他們的祖先在星際遷移路上,又是如何飽腹的呢? 一切都仰仗于強大的飛船。
飛船的平衡循環(huán)系統(tǒng)在波爾·安德森的《宇宙過河卒》中盡數(shù)展現(xiàn)—數(shù)條物質(zhì)循環(huán)渠道將生物體產(chǎn)生的廢物重新化為空氣、飲用水、食物和可利用的纖維。
小球藻將來會在星際遷移之路上派上大用場呢
星際遷移路上,酵母蛋糕可能跟人體排泄物有關(guān)?聽起來有點惡心,可這是科學(xué)哦
在星際遷移之路上,食物也讓人大費腦筋
飛船上甚至可以舉辦圣誕宴會——廚房中溢出各類香料的撲鼻香氣,酒精飲料限量供應(yīng),水培植物區(qū)工作者利用多余產(chǎn)能生產(chǎn)了綠色的藤曼和枝丫,組成模擬圣誕樹。
除了回收所有排泄物,遠航飛船上的食物與地面沒有很大差別?!叭舨换厥张判刮?,你以為那些風(fēng)味獨特的酵母蛋糕是用什么培養(yǎng)出來的?”《銀河帝國》里的星際旅行同樣繞不過這個聽上去“惡心”的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