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虻 李金玥
鋼琴曲《陽關三疊》賞析
李虻 李金玥
《陽關三疊》又名《渭城曲》,最初是一首琴歌,源自唐代詩人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這是首送別友人的詩,清晨的微雨洗凈了地面的塵土,青色的客棧旁剛發(fā)芽的柳樹枝葉翠嫩,詩人正在與友人喝著離別之酒,對友人的“西出陽關”之行充滿了擔憂與不舍,后根據(jù)此詩意境譜成古琴曲和歌而唱。
1978年,我國著名作曲家黎英海先生成功地將其改編為鋼琴獨奏曲。作品在吸收原曲精華的基礎上,將古琴音色惟妙惟肖地融入鋼琴曲中,以鋼琴音樂來表現(xiàn)中國傳統(tǒng)的音樂特征、民族風格,賦予這首古琴曲以清新雅致的意境,成為倍受喜愛的鋼琴作品。
琴歌《陽關三疊》的結構受歌詞句式劃分的影響非常大,變奏主題(一疊)由兩個樂段組成,每個樂段都隱含了起、承、轉、合的發(fā)展邏輯。
譜例1:琴歌《陽關三疊》一疊
鋼琴改編曲在結構上保留了原曲的基本結構,沿襲了原曲的變奏手法,形成一疊、二疊、三疊3個部分,但樂句劃分更注重鋼琴演奏的音樂性,各部分結構劃分兼顧音樂與歌詞的雙重作用;六四、四四和二四節(jié)拍的交替出現(xiàn),體現(xiàn)出中國傳統(tǒng)音樂節(jié)拍隨意而變的即興性;演奏技法上既突出鋼琴音域寬廣的優(yōu)勢與音響特色,又通過琶音、倚音等形式模仿出古琴演奏的音響——寬廣的音域極富表現(xiàn)力,含蓄內斂的音量悠揚圓潤,清脆透亮的泛音延綿不絕,使本曲更富空靈幽香的韻味。
引子采用3行樂譜。左手在低音區(qū)弱奏出淳厚的單音后,高聲部空曠的五-四度疊置音程附和著跳出,猶如來自遠方深沉的呼喚,引人遐想。低聲部低沉的二度倚音以及pp力度下行十六分音符的琶音使樂曲平添了傷感的情緒。
第一疊(2~15)由A、B兩個樂段組成,沿襲了琴歌的主副歌形式。
A樂段(2~7)由兩個樂句組成,平和質樸的旋律音調在力度的強弱變化中營造出淡淡的憂愁。演奏時應注意樂句的情緒起伏,觸鍵要沉穩(wěn)。高聲部音程疊置與旋律音調交錯,起到一呼一應的效果。低聲部琶音延續(xù)了引子的特點。第6小節(jié)旋律與第2小節(jié)相呼應,六連音下行琶音干凈利落地模仿出古琴清脆的音色。第7小節(jié)低聲部采用移低八度演奏的手法并加以短暫的三十二分音符,渲染著低沉深邃的意境,表達離別的沉悶無助之情。
譜例2:《陽關三疊》引子與第一疊(1~4小節(jié))
B樂段(8~15)由兩個樂句組成,前樂句(8~10)兩個八度大跳一聲高過一聲,使平靜的情緒有了波動。第8小節(jié)中聲部以二度“碰音”形式模仿古琴滑奏時短倚音的傾向性,隨后流水般的下行六連音琶音,好似雙手在古琴上均勻地刮奏,模仿出古琴通透清脆的音色。后樂句(11~15)由兩個聲部組成,高聲部為八分音符斷奏,五-四度音程模仿古琴音效;低聲部連續(xù)切分的節(jié)奏使音樂情緒逐漸激動。第13小節(jié)又進入第9小節(jié)的意境,漂浮在下行琶音上的旋律營造出孤獨與憂傷之情。
第二疊(16~30)速度提升為Moderato,是第一疊的變奏。旋律從低音區(qū)移至中音區(qū),力度增強,主題旋律更加鮮明,音樂情緒得到進一步升華,表達著對友人離別的擔憂。A樂段前樂句(16~18)高聲部帶跳音的四度音程與低聲部的和弦織體交錯出現(xiàn)。后樂句(19~22)力度變弱,旋律具有連貫性。B樂段旋律加厚,力度增強,音樂層次鮮明而有張力。
譜例3:《陽關三疊》第二疊(16~18小節(jié))
第三疊(31~48)速度更快,力度更強,織體發(fā)生劇烈變化。A樂段前樂句(31~33)高聲部以八度疊加的手法強化旋律線條,低聲部保持密集十六分音符分解和弦的律動,原本淡淡的悲傷憂愁情緒在此時變得激動;后樂句(34~37)低聲部為連續(xù)十六分音符的琶音下行。B樂段弱起后逐步增強,最終在八度三連音上行漸強中推向高潮,音樂高亢有力,情緒達到頂峰。后樂句(43~48)采用模仿的手法使旋律在高低聲部間此起彼伏;第46小節(jié)開始,一連串八度由慢漸快奔騰而下后速度轉為Adagio,情緒在全音符中趨于平靜。
譜例4:《陽關三疊》第三疊(31~33小節(jié))
尾聲(49~60)力度為pp,移高八度演奏。織體,速度,情緒均回到第一疊。高聲部的四度音程跳音模仿古琴空透的泛音。低聲部十六分音符倚音模仿古琴從高音到低音的滾沸,仿佛詩人依依惜別時的嘆息之聲,表達著對漸漸遠去友人的不舍思念之情。通過力度的強弱變化使音樂情緒逐漸遞增,達到頂峰后回歸平靜,最終在低沉漸弱的琶音中結束全曲,繚繞的余音回味無窮。